摆脱刻板效应,别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刻板效应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且笼统的看法。社会心理学认为,这种由群体推及个人的判断行为属于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其实是一种偏见,当人们习惯了用刻板效应去评价身边的人和事,把对一类人的评价当作对某个人的评价时,就会显得偏颇,不够全面,甚至产生误解。比如,儿童是好动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女人是柔弱的,男人是坚强的,都是常见的刻板印象。
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尖子生,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另一个是差生,每次考试都垫底。
老师安排座位时,将两个人调到了一起,形成学习小组,希望尖子生能带动差生一起学习,提高班级的平均成绩。
很快到了期末考试,尖子生的成绩下降,差生的成绩提高,两人居然同时考了个及格分。
同学们纷纷猜测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大部分人认为,差生学习差,拖累了尖子生,导致尖子生成绩下降。就连老师也怀疑自己安排不周,导致尖子生被带差。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尖子生和差生成了好朋友,尖子生为了提高差生的学习积极性,故意自降水平,和差生考了个差不多的分数,并且和差生的关系越来越好。
由于受刻板效应的影响,人们在认知时,总会先把个体归入群体中去思考,以群体的特征来判断个体将会产生的行为。如案例中同学们先给差生贴上了一定会带坏尖子生的标签,便认为尖子生是因为帮助差生影响了学习,而没有去深入了解,探究事情背后的真实原因。
虽然刻板印象是建立在对群体认知的基础上的,能反映这一类人的普遍共性行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别是有助于人们对某个特定的人做出最初的判断,但是也影响了人们对个体特性的探究。每个人都是千差万别的,行为、性格、语言、学习、成长环境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仅凭笼统的概括看法去定性评价,难免产生偏差,以偏概全。
要避免这种认知错误,克服刻板效应的局限性,具体的方法可以参照如下几点。
1.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凡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善于利用我们的眼睛和大脑,有意识地抛开固有的刻板印象,客观分析和判断他人的特性。而不是人云亦云,妄下结论。
2.从群体印象中找个体差异。
既然刻板印象概括的是群体特征,不可否认本身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全对。要把着重点放在与刻板印象相对的其他信息中,找出群体特征外的个体差异,而不能一概而论。
3.跳出思维定式,换个角度寻找答案。
随着人们的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经验也越来越多,受刻板效应影响,很容易在脑中形成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会束缚人的思维发散,让人只按照固定的模式去认知事物。可以经常做一些脑筋急转弯类的游戏,打破思维定式,换个角度想问题,便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