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人生的88堂自我控制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以偏概全”会让你远离真相

古人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人对事,我们都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看、去听,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但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们在面对各种信息来源时,更偏重于初始印象,或习惯用已经形成的认知来判断事物。

当我们对一个人形成或好或坏的印象后,就习惯以此来推断他的其他方面,那么人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晕轮效应”,即在不知不觉中,把某个特点不断扩大,就像太阳的光晕一样扩散出去,而这层光晕会遮挡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清真相。

刘颖在公司宣传部上班,是部门的小组长。她还记得第一次遇见小林时的情景。那天她拿着资料穿过楼道,小林背着单肩包,一只手端着豆浆,另一只手拎着油条,嘴里喊着“借过,借过”,匆匆忙忙跑过来,吓得刘颖缩身靠墙,给他让路。小林从她身边跑过,晃荡的背包打到刘颖身上,碰掉了她的几份资料他也没注意到。刘颖捡资料时心想:这个人也太慌里慌张、粗心大意了。

小林在研发部,恰好有一款新产品需要发布,于是小林被派过来与宣传部合作,推广新产品。刘颖是发布小组组长,带领大家工作。她觉得小林不够细心,专门挑了一个经验丰富又特别认真的成员来做这个项目。项目进行得很紧张,因为时间太紧张,在进行公司内部宣讲前,刘颖都没来得及仔细核对数据。她对自己的团队很有信心,但就在宣讲会上,研发部的经理指出她方案里的产品数据不对。刘颖立刻回应:“我们的数据都是你们研发部提供的。如果出错,那也是你们提供错了。”研发部的经理反驳:“不可能,因为测试我们曾提供过三次数据,每次都标得清清楚楚。公司决定用第三次的数据,但你们用的还是第一次的。”刘颖毫不客气地说:“我们不可能错。你们部门的小林,做事粗心大意,一定是他提供错了数据。”研发部的经理愣了一下,说:“不可能啊,这些测试数据都是他经手的,他最清楚,怎么可能弄错?”

看到双方都认为不是自己的错,大领导一挥手说:“好了,别争了,你们再去核查一下,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些细节一定不能出错。”

刘颖气呼呼地回到办公室,抱怨小林害自己出错。但是和同事们核对以后,才发现因为修改次数太多,是宣传部的同事引用错了数据。

案例中的刘颖,就明显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她认为自己的人不会出错,而小林给她的初次印象不好,她便认定错误是他犯的。她把小林身上的一点不好扩大为他的全部,造成判断失误。

作为一种主观臆测,晕轮效应的错误在于:

1.容易因为个别特征而推及一般,像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形成偏颇的认识。

2.容易把没有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特征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定有另一种特征。

3.晕轮效应容易因为一点好就全部肯定,因为一点坏就全部否定,让人陷入绝对化倾向,从而远离真相。

晕轮效应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我们总觉得某个人做了件了不起的事,那么这个人一定在各方面都很了不起,而一个人如果犯了一点错,我们就觉得这个人一无是处,这都是晕轮效应。因为晕轮效应,我们在认识人或事的时候,就会出现“好的什么都好,差的一无是处”的判断,但事实上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差都不存在。

受晕轮效应的影响,人的判断往往是不理智的。要避免这种错误,首先要时刻警惕自己得出的概括性结论,确保自己不是因为一点好感或一点不好的感觉就下论断。另外,多了解一个人,以平和的态度观察一个人,尽量少带一些情感去考量一个人,也能让我们避免晕轮效应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