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文坛论战:“回归自然”思想的提出及实践(1749~1762)
1750年,卢梭的第一篇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在第戎科学院得了大奖,从此他一举成名,告别了“靠捡拾大财阀和他们的伙伴的桌子上的面包屑过日子”[15]的岁月。与卢梭的名字息息相关的“回归自然”思想,在这篇论文中已经初见端倪。文坛上的初露锋芒一方面增强了卢梭寻求平等与自由的自信,另一方面却也造成他与百科全书派的其他启蒙思想家思想上的分歧。此后写作的《论法国音乐的信》和《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摹仿》中,卢梭也是进一步发挥第一篇论文中的思想,提出音乐中的和声美源于语言的败坏和人对自然的远离,社会秩序的产生破坏了语言原始的表达能力的观点。1753年,卢梭第二次应第戎科学院的征文撰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回归自然”的思想在这篇论文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他拿自然人与社会人进行比较,分析了社会的进步是如何以牺牲自然的平等为代价的,认为是社会制度造成了不平等的现状,“它的社会意义和革命剧烈程度远远超过第一篇论文”[16]。论文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卢梭的声名也随之如日中天。但也就是这一问题,更加激化了卢梭与百科全书派其他思想家的矛盾。
成名之后,他不愿意在巴黎长久地居住下去,时刻都在寻觅可以远离繁华都市而生活下去的手段,他不想依靠卑鄙手段发财,更不愿意依附于他人而生活。他丢掉长袜和漂亮的衬衫,卖掉了手表,解下了佩剑,戴上一个圆假发,穿上一件平平常常的粗布衣服,以此显示自己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决心;宫廷在上演卢梭创作的歌剧《乡村巫师》邀请他出席时,他故意身着便服、不修边幅以示对权贵的怠慢;他放弃了觐见国王陛下的机会,也丢掉了一笔即将到手的年金,仍然是继续以替别人抄写乐谱维持生计。1756年,他离开巴黎,搬到“退隐庐”居住时,他感到:“我生来就是为了退隐和乡居的,不可能在别的地方生活得幸福。”[17]只要愿意过富裕和豪华的生活,卢梭完全有这种能力,但是“为面包而写作,不久就会窒息我的天才,毁灭我的才华。我的才华不在我的笔上,而在我的心里,完全是由一种超逸而豪迈的运思方式产生出来的,也只有这种运思方式才能使我的才华发荣滋长”[18]。在充满奢侈和虚荣的社会中,卢梭把贫富置之度外,敢于公开自己对下层平民的深切同情。
1757年7月,他离开“退隐庐”,搬到蒙莫朗西的一所小房子里居住。这段时期卢梭达到了创作的高峰阶段,其“回归自然”的思想在艺术、政治学、教育学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他首先发表了《论戏剧——致达朗贝尔信》,批评了当时的贵族艺术,提出了开辟人民艺术道路的观点,这封信导致了卢梭与百科全书派的彻底决裂。1761~1762年,卢梭生平中最重要的三部著作相继问世:《新爱洛漪丝》《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卢梭“回归自然”思想在《新爱洛漪丝》中表现为对个体合乎美德的真挚情感的赞美;在《社会契约论》中表现为以类似自然的普遍意志力的公意建立民主共和国,以保障个体自由的民主思想;在《爱弥儿》中表现为对上帝赐予的“至善”灵魂的延续,以培育理想的社会“新人”。这三部著作相互连贯,共同构建了一幅合乎自然秩序的理想国的宏伟蓝图。
“回归自然”的学说与卢梭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淳朴民风民情的深刻感受是分不开的。他越是在自然中感受到舒适、自在与美,就越是厌恶现实的文明社会。他认为“我们哲人的学说里净是谬误和荒唐,在我们的社会秩序里净是压迫和苦难”[19],所以启蒙运动中在其他思想家高扬“科学”与“理性”大旗的时候,卢梭却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而它又最终成为卢梭全部学说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