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对帝制
这里我们先讲一个后来的事情。15世纪的正统年间,明朝的第六代皇帝——十二岁的少年皇帝明英宗曾将礼部尚书胡濙投入狱中,然后过了两三周又将其释放了,令其官复原职。胡濙此人自惠帝(建文帝)之后,侍奉了明朝六代君主,当时是德高望重的元老级人物。而英宗随意处置的不止胡濙一人,但凡有谁不合其心意,都会被他投入狱中,随即再放出来。若说这只是少年君主意气用事当然也可以,然而事情实在是太不寻常了。其实根本上,这是因为君主权力成了一种绝对的东西,在制度层面得到了确认。这种绝对帝制(此前学界一直在使用的术语是“君主专制”,不过我打算在这里另造术语,以明确表示此乃明代特有的一种制度)是在明代首次出现的。但是,这种制度产生的直接原因,其实还是在元朝制度中。
一般认为,君主专制制度始于宋代,而此后是扩大强化的过程。但是这种考量并不符合元朝的情况。元朝的百官之首宰相被称为“丞相”。这个官名在秦汉时代已在使用,到了魏晋时代,这已经成为帝座的窥视者在登上皇位前的称呼。如此一来,“丞相”就成了特别尊贵的称号,唐以后就很少用了。而这意味着,臣子的地位相对于君主在逐渐降低。此称呼在元朝再度复活,这表明元朝臣子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而这其中是有理由的。
其实非常简单,在蒙古制度中,皇帝,也就是大汗本来是由选举产生的。除了诸王,重臣也拥有推荐权。因此,元朝怎么都不能说是君主专制。虽然在世祖时,元朝废除了选举制而改用继承制,但是民族的习惯不是一纸法律就能改变的。
另外,成吉思汗以来的蒙古社会是封建体制,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对接中原的政治制度。在这点上,反而是与日本德川幕府的老中制度相似。大札鲁忽赤(大法官)相当于日本的大老,大必阇赤(大书记)相当于老中。这四五名重臣负责协助大汗,统理军事和民政。
这种蒙古的老中制度被带到了中原地区。对此晕头转向的汉人思前想后,决定将这蒙古老中的汉称定为“丞相”,其机构称为“中书省”。虽然在忽必烈汗这种强势君主的时代,重臣无法兴风作浪,但是在他之后的元朝皇帝或是被逼退位,或是横遭弑杀,总之尽由重臣们摆布。即使考虑其颜面也不能说元朝君主强势。而这种情况在蒙古封建制中并不特殊。
元末群雄使用的都是元制。在这个战乱无日无之的时代,亦即在军事体制之下,蒙古封建制反而是有利的。朱元璋自己就曾做过龙凤政权的丞相,因此当然熟知此职可能成为君主代理的个中利害。到了和平时期,而且是重新采用了汉式体制之后,像这样拥有强大权限的职务就必须重新检讨了。
不过,在明初的草创期这种制度仍属必要。实际上北伐开始之后,太祖坐镇开封,留守的任务全都委托给了左丞相李善长。这里要提一下,在这个丞相制度上,太祖也深受人才匮乏之苦。

南京明鼓楼
李善长请辞丞相之后,太祖找刘基商量继任者的问题。太祖举出的第一个候选人是杨宪,这是太祖占领应天府(南京)时归顺的儒者,也是刘基的朋友。但是出乎意料地,刘基却极力反对这项委任,理由是:“他有丞相之才,却无丞相之器。为丞相者,持心要如水一般,一心只跟随正确的道理,而不能有一己之私。在这点上,宪并不合格。”太祖接着又举出了汪广洋,这是攻取太平的时候归顺的学者,诗书都是能手。而刘基的评价是:“为人偏狭又肤浅,还不如宪。”
最后太祖还询问了胡惟庸的情况,他是李善长提拔出来的人,李善长的侄子做了胡惟庸的女婿。而对此刘基回答说:“打个比方的话,此人就像是要弄断车辕的人物。”于是太祖对刘基说:“能做我丞相的,除了先生之外别无他人了。”但是刘基因病固辞,并对太祖说:“以天下之大,怎么会没有人才呢?请明主诚心求之。”②
结果太祖还是没有听从刘基的意见,先后任命此三人做了丞相。然而他们全都失败了,太祖只得又将他们杀掉。
洪武十三年(1380年),在胡惟庸大逆事件之后,太祖废除了丞相之制,并公布了对子孙的遗言——不得复置此职,如臣下有敢上奏复置者,处以死罪。这大概也是多年来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吧。考虑到这一职位的巨大权限,以及担任此职的人都先后如刘基预言的那样走向了堕落的结局,再加上实在难觅良才,才最终得出了不如不设的结论吧。
此时太祖刚满五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皇帝事实上成了兼任的丞相,统辖着行政机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这是史无前例的重大改革。
但是如此一来,皇帝就没有了能为之分担责任的人,全部都只能一人独力承担。
而且皇帝身兼丞相,其公务之繁重也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范围。后来的合格者,大概只有清朝雍正帝吧。
伴随着这种绝对帝制而来的是官僚推卸责任、君主怠慢公务,最终酿成了宦官跋扈的局面。这就是太祖矫枉过正的失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