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的复活
这场改革首先从服饰革命开始。蒙古人的发型是编发,前方的头发要剃掉,后面的头发则编着垂下来,通常其上还要戴一顶饰有垂饰的软帽。采用这种编发样式的不仅有蒙古人,满洲人和日本人也是如此(日本的是一种变形),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武人类型。而与之相反,汉人、朝鲜人,以及日本的公卿则梳总发发型,这是文官类型。
服装上也很不相同。蒙古人是骑马民族,穿着便于行动的上装和裤子,此外为了方便弯弓射箭,他们的衣领是向左掩。孔子将这些北方民族的造型说成是“被发左衽”,并视为蛮俗而极为排斥。中华文明最看重服饰的正确了。但是,元朝的许多汉人也打扮成了蒙古人的样子。
此外还有许多汉人甚至取了蒙古的名字。尤其是华北的“汉人”,他们将从皇帝那获赐蒙古名字视作无上的光荣。因此,模仿蒙古人而自称蒙古名字的人也不在少数。这是因为民族的差别同时也是阶级的差别,如果不变作蒙古人的样子就无法出人头地。
作为孔子信徒的太祖对这些蒙古风俗一概下了禁止令。
元朝皇帝的诏敕和法令都是用蒙古语颁布的,只是为了方便汉人而翻译成了俗语体,好让平民百姓也能理解。但是这对汉人来说可是了不得的大事。
中国有“文章兴国”的说法,一篇好文章就能集聚政治的声望,更何况是作为中华象征的皇帝之诏敕,那更是必须得庄重典雅。明朝开国之初,这些都由明代一流的文章大家宋濂亲自执笔。宋先生甚至名扬海外,到访明朝的使节都争相购买他的文集。
此外,儒教教育也得到了大力推广。性格无比严谨的宋濂被太祖委以重任,负责皇太子的教育。他在十余年间,用一言一行教导太子礼法,并为太子细细讲说治乱兴亡之迹。太祖又召集了天下数十名儒者,从中选出充满锐气的才俊,让宋濂施以严格教育。
如此这般,金华之学,也就是正统朱子学成了明廷上下的精神支柱。其实本来,朱子学在其诞生的南宋是遭到禁止的。讽刺的是,朱子学在其最排斥的元朝却获得了国家的认可,一跃成了正统官学。不过在元朝,这只是一种政策考虑,朱子学真正在世间广为流传,还是始自明代。
明太祖对平民百姓的社会教育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曾经投身于立志重整世间的宗教,此项政策大概也源自他身为僧人的经历,因此在过去的王朝中绝无前例。洪武三十年,太祖颁布了“六谕”,内容有六条:“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由此,他将儒教精神总结成简易的教谕,命令全国百姓每个月都要诵读六次。
明末时期,范𬭎据此作了《六谕衍义》一书。这部书还传到了日本,江户幕府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命儒者室鸠巢据此撰写了《六谕衍义大意》。
中国的传统就这样在天下全面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