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集权制
唐宋以后的国家行政方式是以中央集权为原则的官僚制,而且为文官优先主义。元朝则大不相同,原因当然还是在于蒙古封建制。
元世祖命令汉人官僚创设中央官制,结果建立了管理民政的中书省、统辖军政的枢密院,以及作为监察机关的御史台三大机构。这些都符合中国的传统,但是就像所谓的“丞相”一样,实际上这些职务也极为暧昧不清。名将扩廓帖木儿进入中央的时候身兼了中书左丞相和知枢密院事两个官职,中央政府的实际状态其实还是过去蒙古的“老中”制。

(上)明太祖孝陵,(下)孝陵石人(明代武官)
元朝地方制度中的最高一级单位叫“行省”,意思是临时派驻地方的中央政府,所以其意义和一般认为的中央统辖下的地方官署并不一样。
这个机构其实是为了统治外地而设立的有着军政性质的政府机关。正因如此,这个机构拥有强大的权限,所治地域也非常广大。元朝对长江以南的土地仅划分了三个行省进行统治,由此便可知其性质。
明太祖将这种非常规的做法统统改成了国家传统方式。
首先是作为国家根基的人民的问题。元朝治下的民众分成了四个等级,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太祖首先将此废除,实现了平等。不过,在结婚的时候,蒙古人、色目人同汉人结婚没有什么问题,但他们之间则不允许通婚。让居住在中华的人民全都汉化,这成了新政府的方针。
但是太祖却在军和民之间划下了分界线。蒙古社会是军民一体的社会,太祖可能是为了反其道而行之,然而这却是一项鲁莽冲动的改革。他将人民的户籍分成民籍和军籍,一旦被划入军籍,身份就成了世袭,子孙世世代代都是军人,这就是军户。军户永远不能做文官,但是相应地,他们可以参加武举这个武官考试,经由此途成为高级军人,甚至积累军功而获得侯、伯等世袭爵位,而这份荣誉原则上并不会授予文官。
太祖就这样硬生生地将军民分开了,为此甚至弄出了身份制。然而这里也出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到后来普通人也能当兵了,甚至还出现了私兵。

孝陵神道石兽
不过,太祖总算站在这两大人民支柱上,搭建了中央政府机关。统治民户的是六部,管理军户的则是五军都督府(中、左、右、前、后五军)。全国划分为五个军管区,各自都设立了都督作为统帅。而统辖五军都督府的,毋庸赘言就是皇帝本人。监察制度靠的是都察院,其性质不变,只是改了个名字。
明朝的地方制度也剔除了元朝那种地方分权的性质,而组织成了中央集权的形式。地方也是三大系统,民政机关从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正如其名称所示,它的意思是将上头的指令广布到地方人民之中。军政机关是都指挥使司,监察机关则是提刑按察使司。
元朝行省的统治区域过于广大,因此明朝将之进一步细分为十三块。而新名称实在太长,所以其单位又俗称为“省”。这个时期的统治区域基本上一直延续到了现代。但是即便如此,其范围仍然太大,所以中国这个实体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省的联合体”的性质。即是说,中国人的乡党意识到省就是极限了,出了这个范围就是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