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哪项指标能够反映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
维生素D属于类固醇衍生物,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其代谢产物多达40余种,但大部分代谢产物的半衰期很短,其中25(OH)D的半衰期相对较长,且不受钙磷代谢及甲状旁腺激素的影响,是反映体内维生素D贮备较好的指标,常用于评估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
人体中维生素D根据来源不同,分为内源性维生素D和外源性维生素D。内源性维生素D主要是体内合成,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经过光照后转变为维生素D3。外源性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食物,植物类食物维生素D2含量较多,动物类食物维生素D3含量较丰富。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统称为维生素D,均不具备生物活性,且二者之间不能相互转换。维生素D在体内经过两次羟化反应后才能转变为具有生物活性的1,25(OH)2D,第一次羟化反应在肝脏进行,在酶的作用下转变成为25(OH)D,第二次羟化反应在肾脏中进行,25(OH)D转化为1,25(OH)2D,成为活性维生素D。1,25(OH)2D可作用于肠道,增加肠道钙磷吸收,作用于肾脏时则可增加钙的重吸收,维持血液中钙磷平衡。维生素D通过提高血钙水平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减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骨吸收。此外,维生素D可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并通过成骨细胞间接影响破骨细胞,为骨矿化提供良好条件。
目前25(OH)D主要的检测方法有两种:色谱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色谱分析法主要原理是依据样本的分子生物化学特性进行液相分离,对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进行定量分析。色谱分析法包括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其中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是目前检测25(OH)D最优指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量准确,特异性高,但是价格昂贵。而免疫分析法则存在特异性较低,25(OH)D定量评估不精准等问题。25(OH)D检测的样本常选择血清或者血浆,须由专业人员采集静脉血。除了采集静脉血之外,维生素D检测采样可选择干血斑技术。干血斑技术操作简单,即使用特制卡片收集指尖血,待其自然风干后即可运输,且对运输温度没有特殊要求。干血斑技术相较于静脉采血更为简便易行,有利于个体定期自行检测维生素D水平,评估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干血斑技术是未来维生素D检验发展的重要方向。
(盛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