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取穴比较】
1.古代的辨证取穴
前面已述,本病多由项部肌肉筋骨病变所致,此类病变导致颈项局部气血的壅滞阻塞,当与气血相关,但从直接的文字表述来看,古代针灸文献中与气血相关的条目不多,仅数条。如《太平圣惠方》曰:玉枕主“失枕,头痛”。《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谓:“挫枕项强,不能回顾:少商、承浆、后溪、委中。”其中“失枕”“挫枕”当属气血瘀滞类。上述记载表明,治疗与气血相关者,古人选取常规的病变局部、口部,及相关经脉穴,似无特殊之处。
古代针灸文献中与风、寒、热相关者较多,分别达17条、13条、24条。对它们的治疗,除取常规部穴位外,就经络而言,古人选取手、足太阳经穴,此当风寒风热之邪侵袭人体,首先犯表,而太阳主表之故。其中与风相关者,如《子午流注针经》道:“小海为合肘上中,寒热风寒项头痛。”《针灸逢源》语:“头面颈项四肢风,后溪申脉当详核。”与寒相关者,如《针灸甲乙经》言:“颈项强,身寒,头不可以顾,后溪主之。”《针灸甲乙经》称:“颈项强,腰脊不可俯仰”,“身寒从胫起,京骨主之”。与热相关者,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曰:前谷主“伤风,发热无汗,项急背强”。《医学纲目》云:“假令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足太阳膀胱受病,当治阳井至阴是也。”上述小海、后溪、申脉、京骨、前谷、至阴均属太阳经,这是共同的。
就部位而言,治疗与风、寒、热相关者,古人均取上背部穴,因背部毛孔较大,风寒之邪易入;又颈项强痛是“伤寒外感热病”常见症状之一,该病属表证,而上背部属太阳,主表,故治疗选取上背部穴。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语:附分主“风冷客于腠,颈项强痛,不得回顾”。《循经考穴编》称:秉风主“项强不得回顾,腠理不得致密,风邪易入”。《伤寒论》曰:“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太平圣惠方》载,肩外俞主“发寒热引项强急”。《针灸甲乙经》曰:“寒热,项强难以反顾,汗不出,陶道主之。”
除上述共同之处外,治疗与风、热相关者的取穴似还有以下特点。
(1)与风相关者:
古人治疗多取项部穴,此当是风性轻扬在上的缘故,而项与头的相连处(西医学中的枕骨大孔),当是风邪入脑之门户,其中尤以风府穴次为高,达11穴次之多,远远高于其他诸穴,占本类型总穴次21穴次的52.38%,十分突出。如《素问·骨空论》称:“大风颈项痛,刺风府。”《流注指要赋》道:“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针灸大成》言:“中风头项急,不能回顾:风府(针)。”古人祛风也取风府旁的风池穴,如《针灸内篇》谓:“风池,左针透右风府,右针透左风府,主一切风气”,“项强”。
(2)与热相关者:
古人治疗选取头部穴,此当是“头为诸阳之会”的缘故。如敦煌医书《杂证方书第五种》载:“头院一穴,主治天行黄热,头痛项强”,“灸二七壮”;《针灸内篇》记:哑门“治阳气热盛,头痛,项强”。
古人治热亦根据病情的经脉辨证取相应穴,如《素问·刺热》曰:“肾热病者”,“热争则项痛而强”,“刺足少阴、太阳”。对于伤寒所致发热,古人还取肺经穴,此当是“肺主皮毛”的缘故,如《肘后歌》道:“或患伤寒热未收,牙关风壅药难投,项强反张目直视,金针用意列缺求。”古人还取阳明经穴,此当是阳明多气多血,主热的缘故,如《济生拔粹》云:“治伤寒在表,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无汗,尺寸脉俱浮,宜刺手阳明经合谷二穴,依前法刺之,候遍体汗出即出针,此穴解表发汗大妙。”《百证赋》道:“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其中合谷、温溜属手阳明。
2.现代的辨证、辨症、辨病取穴
现代不但有采用辨证取穴者,还有根据症状,或根据现代对颈椎病的分型,采用辨症取穴,或辨病取穴者,其中后两者在本病的古代文献中未见记载,当是现代医者对古代辨证取穴的发展。
(1)辨证取穴:
如高锋治疗颈椎病,取崇骨、C5~6夹脊,用针刺平补平泻法,并用艾条温灸,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气血虚弱加足三里、气海;痰浊上扰加丰隆、足三里。任小群等则取颈部夹脊穴(或压痛点、结节点),用针刺补泻,结合电针、温针、神灯治疗,气血不足加L1夹脊;肝肾不足加T7、L2夹脊;瘀血阻络加针T7夹脊,且拔火罐。石红等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C3~5夹脊及风池,用针刺,痰湿中阻加丰隆、内关,用泻法;肝肾阴虚加太冲、太溪,用泻法;气虚血瘀加血海、足三里,用补法;肾阳不足加命门、肾俞,用补法。可见由于加入了脏腑气血辨证,现代临床的分类比古人更细致,取穴更明确,治疗更规范。至于古、今医者的辨证取穴,何者为上,尚待进一步研究考察。
(2)辨症取穴:
即根据症状选穴,如任义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风池、合谷、后溪、压痛点,用电针刺激,伴头痛加太冲、率谷;肩胛痛加秉风、天宗;上肢麻木疼痛加肩髃、曲池。纪晓平治疗颈肩痛,将辨别证候与症状相结合,取风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用针刺,气血两虚加三阴交;气滞血瘀加阿是穴、夹脊穴;风寒湿加大椎;臂痛麻加臂臑、曲池、外关;指麻加合谷、八邪;肩痛加曲垣、天宗;颈痛甚加百劳、天柱等。
(3)辨病取穴:
西医学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等,现代针灸临床根据不同类型选取不同穴位。如李延芳治疗颈椎病,取后溪,用针刺,取大杼、悬钟,用麦粒灸,颈型加针风池、天柱;神经根型加针夹脊、肩井、曲池、外关、八邪,灸大椎;脊髓型加灸大椎、身柱;椎动脉型加灸大椎、百会,针风池;交感型加针合谷、太冲、太溪。欧阳八四则取颈夹脊,用短刺法,接通连续脉冲波,对于神经根型配肩井、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椎动脉型配头维、百会、太阳、四神聪、三阴交、行间等;混合型配天柱、肩髃、肩髎、曲池、合谷、百会、太阳、太冲;交感型配百会、四神聪、太阳、大椎、肝俞、心俞;脊髓型配太阳,根据上下肢症状,循经取阳明等经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