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琴文明的一缕艺术曙光
一个阴雨天的上午,离开圣托里尼岛(希腊人习惯称锡拉岛)前,我特地去了岛上的锡拉史前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不大,从外部看,建筑不显山不露水,甚至找了半天才找到入口。
锡拉史前博物馆设施比较简陋,里面的藏品和雅典的国家考古博物馆相比,要少得多。因为是冬天,加上下雨,来看展览的人很少。但所有希腊博物馆都非同一般,随便找出几样东西都是稀世珍宝!
博物馆里面有几样非常精美的藏品,都是公元前17世纪的东西,比《荷马史诗》中特洛伊战争发生的时间要早得多,简直不可思议!有一个大概七八厘米长的小金羊,形制结实,金光锃亮,制作工艺达到极高的水准。还有一幅巨大的野百合壁画,颜色鲜艳丰富,花枝的形状被描绘得极富美感。
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一幅描绘“渔夫”的壁画,一个年轻人两手各拿着一串刚捕回来的鲭鱼,这表明当时生活在爱琴海边的年轻人非常熟悉与海洋有关的活动,尤其是捕鱼,这是岛民赖以生存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职业。这幅壁画是在阿克罗蒂里的史前村落中发现的,大约在公元前1620年,一次火山爆发摧毁了锡拉岛,许多壁画被埋没在火山灰中,这幅壁画则很幸运地保存下来了。
我以前在美术史书中见过《渔夫》的图片,没想到在这里见到真迹,真是喜出望外!
在讨论此壁画的艺术价值时,很多史学家和艺术家首先对人物的独特造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渔夫的头部是侧面,上半身是正面,腿脚又是侧面。有一种观点认为从绘画技法上讲,正面朝向观众是为了呈现肩和胸两边对称的效果。朱国荣在其编著的《色彩的盛宴——中外绘画精品欣赏》一书中,论及古埃及艺术瑰宝中的壁画《三个女乐师》时提到,三位女乐师都侧身站立着,但是从肩部到胸部这段却呈正面状态,这便是古埃及艺术中特有的“正面律”,古埃及人常在绘画、浮雕上采用这种“正面律”的艺术表现方法来体现对称美。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这幅画的表现手法看,古希腊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关系也可见一斑。
据雅典大学艺术史专业的余博士介绍,公元前2000—公元前1600年的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已经有很精美的壁画,当时的圣托里尼岛属于克里特文明辐射圈,或者说是一个贸易中转站,所以这里的艺术也属于米诺斯文明。米诺斯文明与古埃及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埃及的壁画里也有克里特人前去朝贡的情景。
《渔夫》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是绘画技法不成熟的产物,侧脸跟上身的正面不一致,意味着当时的人没能熟练掌握塑形技巧,是比较原始和幼稚的艺术表现方法。但持相反观点的人则认为,把正面跟侧脸大胆统一在一起,是一种更现代的画法。要理解有些作品的价值,先要从成见或偏见中解放出来,如美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认为,有些作品,乍一看,就好像是属于童年懵懂阶段的无意识表达,但这个手法按照现代人的视角来看,也许是个突破!变换不同的视角观察和表现事物,大大地拓展了事物的边界,甚至后来立体派的画法也可以溯源到此,立体派就是摒弃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摆脱了在二维空间的画面中让人有三维空间体验的绘画理念。
这幅壁画主要由红色、蓝色和土黄色构成,但色彩之间的搭配非常协调。年轻渔夫身处白色的背景之中,身体全部平涂成暗红色,浅蓝色代表他剃光的头和两绺黑色的头发,鱼背是青绿色,鱼的腹部是土黄色,色彩间形成对比关系,显得简朴而醒目。
渔夫形象用流畅的线条勾勒而成,富有简洁之韵。渔夫上臂肌肉隆起的线条、上身有意凹进去的弧线和凸起的臀部,构成如山丘般起伏的变化,传递出一种特殊的线条美感和韵律。腿部修长有力的线条,从上到下一气呵成,干净利落,体现出创作者把握线条的能力,和非洲人体木刻的效果一样精妙。西方后来走向以优美的人体为典型描绘对象的风格,在这幅画上已初见端倪,有研究者认为,这是绘画史上第一幅表现人体肌肉和线条之美的画作。
这幅典型的克里特文明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史前爱琴文明最重要的画作之一,或被看作爱琴文明的一缕艺术曙光,《渔夫》无论人物表情还是身体曲线,均舒展而优美,着实让人赏心悦目。
《三个女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