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中国兵家的风险管理思想与哲学
如前所述,神农氏炎帝的《连山》已经失传,而且在春秋战国时期衍生出的墨家也已经失传,但是《连山》中的很多风险管理思想在中国兵家思想中有很多很好的体现。中国兵家的风险管理思想在《孙子兵法》一书中有全面的论述,由于每次在“兵争”(或战争)中战斗都是一个独特的高风险项目,并且“兵争”中存在的风险事关国家存亡,所以中国兵家的风险管理和方法更能表现中国人在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思想和方法。在此将《孙子兵法》中的四段节选列出,并由此展开对于兵家风险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进行讨论。
1.4.1 《孙子兵法》“始计篇”中的风险管理思想(之一)
要想从风险管理哲学和方法论角度去理解、分析和阐释《孙子兵法》就必须从其第一篇“始计篇”开始。《孙子兵法》“始计篇”的第一段话说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关于这段话所体现的风险管理哲学思想和风险管理方法的解释分述如下。
1.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一开篇就指明“战争”(即兵争)这种国家大事中的“生死存亡”之道,人们必须知道(不可不察)在“战争”中战胜敌人的根本道理和规律,而这种道理和规律说到底就是战争中的各种风险事件和由此导致的风险后果(生死存亡)等的发展变化规律。由此可见,《孙子兵法》所体现的兵家思想就是一种风险管理或者说项目风险管理的思想。
2.所谓“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这是讨论如何在有关生死存亡的“兵争”中,发现各方面的风险情况及其结果的具体技术和方法。其中“经之以五事”是指要收集和获得“兵争”所涉及的五个方面的信息(即“道、天、地、将、法”);而“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是指根据这五方面的信息去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校之以计),从而发现我方是否能够借助风险应对去取得“兵争”的胜利及胜利结果如何(索其情)。这句话表明中国兵家思想非常明确“兵争”项目中应该收集哪些信息,以及用什么方法去获得信息。
3.所谓“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这就是中国兵家关于“兵争”项目风险管理涉及的“五事”。其中的“道”是指“上下同欲”,从而获得“人和”这种“兵争”项目的前提条件。“天”指的是“天时”,即“阴阳、寒暑、时制也”,这是“兵争”项目的宏观环境与条件。其中的“地”指的是“地利”,即“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这是“兵争”项目的微观环境与条件。“将”是指“兵争”项目的指挥决策者,他们是战争中的风险管理者和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法”则是指“曲制、官道、主用也”,即军队管理的组织体制、管理机制、管理方法和粮草经费。由此可知,“兵争”项目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需要有“将”做“兵争”项目指挥者和军队的组织和管理。
4.所谓“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这是中国兵家的“为将五法”,即“兵争”项目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以及他们必须开展的各方面工作。其中“智”指的是为将者必须具有概念性技能,即能够“急中生智”地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情况的能力。其中的“信”是指为将者必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而不能外行领导内行,从而实现“言必行,信必果”的成效。其中的“仁”是指为将者的人际关系能力,要做到“仁者爱人,体恤士卒”。“勇”则是指为将者必须能够“勇于决策”和“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靠请示汇报或推诿责任。最后的“严”则是指为将者要“严以律人”,因为“兵争”情况瞬息万变而不允许“宽以待人”。中国兵家的这种“为将五法”实际上就是现代项目风险管理对于项目经理们所给出的最高要求,可见中国兵家几千年前的“为将五法”至今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5.所谓“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这是说“道天地将法”这五方面“兵争”的信息,为将者必须都得知道(将莫不闻),因为“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所以将这段话翻译成现代项目风险管理的语言就是说,负责高风险性项目的项目经理们必须具有必要的能力去获得项目有关“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的各种信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制定出应对项目风险的措施和办法,最终获得高风险项目管理的成功。这也要求组织或企业高管们在选择高风险项目经理的过程中必须剔除那些对于“道天地将法”不知或知之甚少的人。
6.所谓“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这句话给出了“兵争”这种高风险项目中获得信息的技术方法。其中“主孰有道”是指君主能否提供“合理决策”的条件;“将孰有能”是指为将者是否具有“智、信、仁、勇、严”的条件;“天地孰得”是指“兵争”是否具备了“天时地利”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与条件;“法令孰行”则是指军队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机制能否保证“令行禁止”;“兵众孰强”则是指参加“兵争”的士兵们是否身强力壮;“士卒孰练”则是指士兵们是否操练好了战斗技能;“赏罚孰明”是指为将者是否做到了“赏罚分明”而能够有“士卒亲附,三军用命”的指挥效果。最后,“吾以此知胜负矣”表明只有这些条件都具备了再去开展“兵争”才能够应对各种风险,才能够确保“兵争”这种高风险项目的成功。由此可见,中国兵家的风险管理中十分强调信息完备性的重要性,而且具有一整套的、获得所需五个方面信息的具体技术方法。
综上所述,兵家研究的是“兵争”这种高风险项目的管理问题,所以他们对于其中的信息完备问题有自己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方法。中国兵家这些在风险管理和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思想和方法,与全面研究如何管理天下和统治人民的儒家和道家的风险管理思想和方法相比,更加贴近现代项目风险管理的哲学和方法。
1.4.2 《孙子兵法》“始计篇”中的风险管理思想(之二)
《孙子兵法》“始计篇”的最后有一段话,更能够说明中国兵家在风险管理或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主导思想。这段话说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这段话所体现的风险管理哲学思想和风险管理方法的解释分述如下。
1.所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这句话中的“夫”是指“兵争”项目的领导者,“未战”是指“兵争”项目开始之前,“庙算”是指在决策的地方(古时人们常在宗庙里做决策)开展“兵争”项目的力量对比分析,“胜者”是指在“兵争”项目中获胜的一方,“得算多也”则指的是只有在各方面占有优势地位的一方才会取得胜利。当然这里的“得算多也”并非是指兵力多少,更重要的是指在“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有更多的有利条件。所以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兵争”项目开展之前,人们首要和必须做的事情就是敌我力量的对比分析和“兵争”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只有具备了“得算多者”才能够取得“兵争”项目的最终胜利。
2.所谓“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这段话中的“未战而庙算”的意思与上述的“未战而庙算”含义相同,这段话的关键在于“不胜者,得算少也”,这是说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分析中占有劣势地位的一方,最终必然不会取得胜利。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兵家思想中:“不胜者”并不等于就是“败者”,成语“百战不殆”中的“不殆”也只是“不败”,其含义与此处的“不胜者”有相关关系。因为“不胜者”只是无法消灭敌人,但仍有可能保全自己,所以“不胜者”在中国兵家思想中只是在“兵争”项目中需要谋求的一种“次好”的结果。
3.所谓“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这句话是整段话的关键,它指明了在“兵争”项目中如何“先知”胜与不胜是关键之所在。其中的“多算胜”指的是在一个“兵争”项目中,为将者必须在“兵争”项目全过程中不断地去分析和计算敌我双方有利与不利的情况,并据此做出“兵争”项目的各种风险的跟踪评估和应对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兵争”项目的胜利。“少算不胜”则是指如果不能够及时和经常去开展敌我双方有利与不利条件的对比分析与评估(算),就无法取得“兵争”项目的胜利。最后的“而况于无算乎”则是指,如果为将者根本不做这种敌我双方力量和有利与不利条件的比较分析,是根本没有可能取得胜利的。
4.所谓“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这是说,人们只要按照上述所说的做法,分析为将者是否既做好了“未战而庙算”的“兵争”项目起始可行性评估,又做到了“多算”这种“兵争”项目的跟踪评估,由此就可以洞见“兵争”项目的胜负情况。因为只有做好了这两个方面,才能够做好“兵争”项目各种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进而取得“兵争”项目的胜利。所以中国兵家提出了两种认识“兵争”项目风险和识别胜负的方法,其一是“未战而庙算”的起始可行性研究方法,其二是“多算胜”的风险跟踪评估和决策方法。
综上所述,《孙子兵法》这段话首先提出了“兵争”这种高风险项目必须要在项目开始之前做好“兵争”项目的风险识别与项目可行性分析和评估,以决定是否开展该项目。其次是必须做好“兵争”项目风险的跟踪识别和决策,因为兵争项目的环境与条件瞬息万变,所以只有“得算多者”和“多算者”才能够取得“兵争”这种高风险项目的最终胜利。
1.4.3 《孙子兵法》“军形篇”中的风险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军形篇”中有一段话,全面给出了中国兵家在“兵争”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具体技术方法。孙子曰:“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关于这段话的解释分述如下。
1.所谓“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这就是“兵争”项目中风险管理的第一种技术方法,这种方法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我方一定要“立于不败之地”,即确保我方各方面力量和条件比敌方占优势地位;其二是必须做到“不失敌之败也”,即必须在敌人露出败象的时候能够抓住时机“战而胜之”。这实际上就是项目风险管理思想中的努力做到项目风险收益必须大于项目风险损失,并且当出现获得项目风险收益的机会时就必须抓住机会,从而使项目风险的机会变成项目收益的现实。
2.所谓“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其中的“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指的是,能够获胜的一方一定要预先做好如何战胜敌人的各方面准备,然后才可以接敌开战并获得胜利。其中的“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则正相反,是说如果一方还没有做好战胜敌人的准备,妄想在开展“兵争”后再想方设法战胜敌人,那么他们是无法取胜的。这是中国兵家给出的“兵争”项目开展风险管理的第二种技术方法,实际上这种技术方法在“商争”或“竞争”项目中同样是十分有效的项目风险管理方法。
3.所谓“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这段话中的“修道”指的是通过研究去找出“兵争”项目的客观规律,而“保法”指的是能够根据“兵争”项目的客观规律去使用正确的方法开展项目,其中的“胜败之政”指的是人们使用所找到的正确方法去做好那些保证获胜的事情。所以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为将者首先要去找到具体“兵争”项目能够取胜的客观规律,然后找出符合这些客观规律的正确做事的方法,最后使用正确的方法去做好正确的事情(即“兵争”项目)。这是中国兵家在“兵争”项目中开展风险管理的第三种技术方法,其中的“胜败之政”就是“正确的事情”。
4.所谓“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其中,“一曰度”是指首先要确定“兵争”项目评估的具体标准,“二曰量”是指根据既定的评估标准去给出敌我双方各方面情况定性评估的结果,“三曰数”是指进一步给出敌我双方各方面情况定量评估的结果,“四曰称”是指对敌我双方各方面定性和定量评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五曰胜”是指只有全面比较分析敌我双方各方面情况才能够确定哪方会取胜。这是中国兵家对于“兵争”项目风险管理最具体的评估技术方法,这种方法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中所包含的风险识别、定性度量、定量度量、全面评估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5.所谓“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其中,“地生度”是指“兵争”项目评估标准是根据项目的微观环境(地)和实际情况来确定的,“度生量”指的是只有确定了“兵争”项目评估标准后才能够开展相应的定量评估,“量生数”是指只有做好“兵争”项目的定量评估后人们才能够给出其定量评估的各种数据,“数生称”是指只有使用兵争项目定量评估数据才能够做好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分析,而“称生胜”指的是只有通过对“兵争”项目敌我双方各方面条件与环境的对比分析才能够确定胜负结果。这同样也是中国兵家对于“兵争”项目开展风险管理的具体技术方法。
6.所谓“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其中的“镒”和“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镒”比“铢”要重大约576倍,因为古时候的一镒等于24两而一铢等于1/24两。所以“故胜兵若以镒称铢”是指只有一方要比另一方“强大很多”才能确保取得胜利,而“败兵若以铢称镒”则是说一方如果比另一方“渺小很多”就只能是失败的一方。实际上这段话是对于上述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分析最终评判结果的一个判断依据,它给出了事关“兵争”项目胜败的综合评估结果的根本判定标准。
综上所述,中国兵家给出了“兵争”项目风险评估和管理的具体技术方法体系(或叫方法论)。这些“兵争”项目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包含了从兵争项目风险的识别、定性度量、定量度量,最终到综合评估的全套技术方法。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些技术方法有很多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技术方法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见中国人“天生”具有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思想和方法。
1.4.4 《孙子兵法》“用间篇”中的风险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用间篇”中有一段话,全面给出了中国兵家在风险管理中获得信息的思想和方法。孙子曰:“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关于这段话的解释分述如下。
1.所谓“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这是说不管是明君还是贤将,他们之所以能够出战而取得胜利,成功率远高于大多数人,最重要的是他们预先知道了很多相关的信息(先知也)。此处的“先知”并非是指中国人常说的“神仙”或一些宗教中的“先知”,而是指那些能够提前获得信息,从而预先知道了“兵争”项目各方面情况的“明君贤将”。因为实际上“明”指的就是“明白”兵争项目情况,而“贤”指的就是具有“才能”而可以应对风险,这就是此处“先知”的实际含义。那么“先知”是如何实现“预先知道”兵争项目各方面情况的呢?下面的一段话给出了相关的解释。
2.所谓“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其中的“不可取于鬼神”是指“先知”不能靠“算卦占卜”和“询问鬼神”,因为“鬼神”并不会给出真实的“兵争”项目信息。其中的“不可象于事”是指“先知”不能依靠以前的类似事情的经验,因为任何“兵争”项目都有其独特性。“不可验于度”是说“先知”也不能靠“评估标准”去获得信息,因为那只是评估度量的尺度而不是信息本身。这段话中最关键的是最后的“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句话,这是说“先知”的信息必须是由那些知道敌情的人给出的信息。需要解释的是,《孙子兵法》“用间篇”中的“间”就是现代人说的“间谍”,这些间谍的根本任务就是获得敌方情报并告知我方,使得我方能“先知”。
3.所谓“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这句话是说间谍分五类,其中,“因间”是发展敌国居民而成的间谍(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是收买敌国官吏而成的间谍(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是利用敌方的间谍来做我方的间谍(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是指我方派到敌方做间谍者(死间者,委敌也)[2],“生间”是指派往敌方侦察后能够返回报告情报的间谍(生间者,反报也)。《孙子兵法》将这五种间谍作为“先知”的技术手段,所以这五种“知敌之情者”就成为中国兵家解决“兵争”这种高风险项目缺乏信息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手段。
4.所谓“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这是指如果上述五种间谍都能够得以有效使用(五间俱起),而且不会让敌人知道我方间谍的身份和做法(莫知其道),就是“兵争”项目中获得信息的至高无上的手段(是谓神纪),并且这是作为明君贤将在“兵争”项目中取胜的根本法宝(人君之宝也)。由此可见,中国兵家不但在“兵争”项目的风险管理方面有十分独到的哲学观念和方法论,而且在如何获得“兵争”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方面也有十分独到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
综上所述,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兵家的风险管理哲学思想与方法论,与前面讨论的中国儒家和道家的风险管理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有较大不同,因为儒家思想更多是为“坐天下”(治世)服务的思想和方法体系,道家思想则是寻求世界万物之道(得道)的发展变化和风险应对的思想和方法体系,只有中国兵家思想是为“打天下”(兵争)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体系。
第1章全面讨论了中国文化中从“八卦”和《易经》开始创立的中国人独有的风险管理思想体系和方法论,再到以中国儒家、道家和兵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中的风险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这些历经几千年的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使得中国人天生就具有风险管理的基因和思想。管理者如果要想管理好中国的人和事(即项目),就必须学习好中国式项目风险管理的原理和方法,而不能照搬和套用西方的风险管理和项目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本书的第2章将全面讨论西方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并深入比较中西方风险管理和项目风险管理之间的各种不同。
[1] 《道德经》汉代古本中使用的是“眇”字,而《道德经》今本中使用的是“妙”字,二者虽然是通假字但是含义完全不同,本书作者认同古本中的“眇”字是正确的,所以有上述解释和说明。
[2] 日本樱田氏所藏《孙子兵法》古文本,有“死间者,委敌也”,这与“生间者,反报也”,各以三字解释,字句整齐而解释简明。根据专家的研究,该古本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古本,“死间者,委敌也”保存了《孙子兵法》的正确原貌。现中国通行本用长文“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解释“死间”,是误把注文当作正文所致。详见https://www.pinshiwen.com/zhiyan/sunzi/201908082132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