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中国道家的风险管理哲学与思想
如前所述,轩辕氏黄帝的《归藏》已经在汉代失传了,所以关于道家的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的思想和哲学现在只能使用老子《道德经》所传下来的内涵来做讨论。按照史书记载,由于黄帝的《归藏》也就四千三百字,而老子《道德经》也不足五千字(别称“五千文”),所以其内容更加“言简意赅”而难以解读。本书从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和信息管理的角度尝试去解读道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哲学思想和风险管理方法,以《道德经》中的三章对道家的风险管理及其信息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进行讨论。
1.3.1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的风险管理思想
实际上,任何事情的风险都是由于缺少信息或信息不完备(有信息缺口)造成的,所以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努力收集、加工处理数据去获得信息,从而去认识风险和做出正确的风险应对决策。在这方面《道德经》第五十九章给出的风险管理中信息科学的哲学观念和方法论,同儒家《中庸》第一章中给出的风险管理中的信息管理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说道:“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关于这一章的风险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解释分述如下。
1.所谓“治人事天,莫若啬”
这是指管理者要管人、要成事和要做事符合客观规律(事天),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不放过任何相关的信息(莫若啬)。其中的“啬”字并非像很多国学书中所说的具有“抠门”的含义,也不是有些人说的“吝惜身体养精蓄锐”的意思,此处“啬”字真正的意思是不放过任何信息。同时,按照信息科学的观点,管理者要管理“人和事”就必须具有相关的各种信息,否则就无法做出科学、正确的管理决策。所以这句话与前述儒家《中庸》关于“君子慎独”和《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道理和风险管理哲学思想是相通和一致的,这也可以看出中国儒道两家均源于《易经》,而他们的著作都在阐述风险管理及信息管理的道理和思想。
2.所谓“夫唯啬,是谓早服”
这是指管理者(夫)只有通过收集、处理和珍惜事物的各方面信息(唯啬),才能够早于风险事件的发生而知道事物有哪些风险以及如何去应对这些风险(早服)。这与中国人常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一个道理,管理学与项目管理学都要求管理者为了“预知、预测和预告”事物的风险而必须去收集、加工和使用相关的信息,以便人们能够及时开展正确的风险应对。因为任何事物如果缺乏信息就会造成事物的不确定性,而事物的不确定性就是出现风险的根本原因所在。
3.所谓“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这段话的前半句是说:如果管理者能够早知道事物风险的相关信息,就能够实现道家所推崇的“以道莅,以德归”这种“重积德”的管理效果。这是说他就能够管理好那些具有风险的事情,并能够使得人们从中获得风险收益和规避风险损失,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积德行善”。这段话的后半句是说,管理者若能够“早服而重积德”,就能做成所有的事情(无不克),尤其是那些带有高风险的事情(因为一般人也能做好没风险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五千年从“三皇五帝”到“明君圣人”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中国神话中的“神仙”们都被描写成了能够预知天下任何事情而“无不克”的“神人”,以寄托人们的理想境界。
4.所谓“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是说,如果管理者能够做到“早服”就可以实现“无不克”的效果,并且如果管理者再保持一定的信息优势地位,就会使得被管理者们不知道管理者究竟有多“神”(莫知其极)。如果被管理者们“莫知其极”,那么管理者就可以成为家国或组织的统治者(可以有国)。“可以有国”并非指真要建立一个国家,而是管理者成了统治属下和众人的组织统领。这段话后半部分中的“母”是指“有国”的“根源”,就是由“唯啬”而实现“早服”这一信息管理是“有国”的根源。其中,“可以长久”是说管理者获得了足够的相关信息,组织就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由此可见,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借助各种手段去获得信息以做出正确决策,这样组织才会有“永续经营”的生存与发展。
5.所谓“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这是对于上一句“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所做的更深一层的说明和解释。这说的是只有“唯啬”“早服”进而实现“无不克”,再进一步实现“莫知其极”的境界,由此就可拥有“根深蒂固”的组织能力和风险管理的基础,最终就能够实现家国或组织的“永续经营”和“长治久安”(长生),这些都是管理者“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久视)”的结果。否则,管理者至多会有一时一事的成功。“长生久视”才是管理者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通过开展风险管理及其信息管理去取得永远成功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如果从风险管理和信息管理的角度去理解《道德经》第五十九章的真实含义,就可以发现《道德经》的核心在于阐述如何开展风险管理和信息管理,从而实现治国安邦和长生久视之道。实际上这一章也有四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是管理者必须不断地收集、加工和使用信息(夫唯啬),这样才能够知道事物中的风险进而制定出应对措施(早服);第二个层次是管理者如果拥有信息并据此开展好风险管理,那么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则无不克);第三个层次是管理者如果有足够的信息资源,被管理者们就会臣服而且组织就会永远获得生存与发展;第四个层次给出了结论,说的是如果有风险事物的足够信息就可以实现根深蒂固和长治久安的结果。按照现代信息科学的理论,在一个具体事物具有完备性信息的情况下,事情就一定会成功;而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就会有风险,从而出现风险损失或收益,因此管理者最根本的任务是努力收集信息以填补信息缺口,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管理好风险并且取得成功。
1.3.2 《道德经》第六十章的风险管理思想
《道德经》在上述第五十九章关于风险管理及其信息管理原理阐述的基础上,在第六十章给出了风险管理哲学思想和方法的讨论。《道德经》第六十章说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关于这一章所体现的风险管理哲学思想和风险管理方法的解释分述如下。
1.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是指不管是家国大事还是其他事情,人们要想做好就必须有很好的计划安排,尤其是对于事情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出计划安排。老子使用“烹小鲜”作为标杆和参照来说明“治大国”的道理,是因为人们都知道烹制小鱼小虾必须控制好“火候”和提前安排好“作料”,因为“小鲜”如果“胡乱翻炒”就会弄成“一锅糨糊”,所以“烹小鲜”必须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计划安排。由此可见,“烹小鲜”这种市井中的常事,与“治大国”的基本道理是一致的,二者都有风险所以都必须做好风险管理的计划安排。
2.所谓“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这句话是说,天下的管理者都应该按客观规律(道)去做好每一件事情(以道莅天下),这样那些“神出鬼没”的突发事件或风险情况(鬼)就不会有巨大的破坏力了(不神)。此处的“鬼”是指“神出鬼没”的突发事件或风险事件,此处的“神”是指突发事件或风险事件所具有的巨大破坏力(不是指封建迷信的“鬼神”)。由此可见,道家思想中最重视“求道”和“循道”,即人们既要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更要遵循客观规律去做事情。这实际就是现代管理学与项目管理学最重要的观念,即在“正确的时间”找到“正确的事情”并用“正确的方法”去做好“正确的事情”,从而实现“趋利避害”与创造新增价值的目的。
3.所谓“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这句话是说,如果管理者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那些突发事件或风险事件就会出现“其鬼不神”的效果,这并非是说没有突发事件或风险事件了,而是这些突发事件或风险事件没有巨大的破坏力了(非其鬼不神)。最重要的是后半句话说的道理,即这些突发事件或风险事件的破坏力不能够伤及事情的结果及与事情有关的人们了(其神不伤人)。世上所有事情都有某种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都会导致突发事件或风险事件,但是如果人们能够提前知道风险事件及其所需的应对措施,那么管理者就可以带领众人去开展风险管理而实现“趋利避害”的风险管理结果,即达到“其神不伤人”的效果。
4.所谓“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这句话是说,任何突发事件或风险事件所具有的巨大破坏力是客观存在的(非其神不伤人),但是如果“管理者”(圣人)的风险管理决策和风险应对正确的话,就能够实现突发事件或风险事件不能够伤害人们,从而避免带来风险损失或风险伤害的后果(圣人亦不伤人)。由此可见,《道德经》给出的风险管理思想其关键在于:虽然事物的风险及其后果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管理者“通过劳心”就能够做好风险管理和应对,最终取得“趋利避害”和“造福百姓”的风险管理结果。
5.所谓“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句话是说,任何事情都存在由于环境发展变化所导致的风险后果,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情况,管理者不需要且很多时候也无法去改变事情发生的环境与条件。管理者应该按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风险应对方法去做好事情的风险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德政”并为事情带来“趋利避害”的风险管理结果。
综上所述,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追求的就是“以道莅,以德归”的管理。道家给出的风险管理方法就是一种“两不相伤”的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这种风险管理思想和方法所要的结果就是“其神不伤人”和“圣人亦不伤人”的结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风险管理“趋利避害”的效果,才能够实现“治国安邦”和“造福百姓”家国管理的至上结果。
1.3.3 《道德经》第一章的风险管理思想
《道德经》的第一章实际上是对于道家风险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全面阐述,并且这一章所给出的风险管理思想和方法完全是一种项目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道德经》的第一章说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关于这一章所体现的项目风险管理思想分述如下。
1.所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这句话说的是,当人们能够说出一件事情(实际上每件事情都是一个项目)的客观规律时,由于事情或项目本身及其环境与条件都已经发展变化了,所以此时人们认识到的事物的客观规律已经是“过时”的规律了。《道德经》开篇第一段话就阐明了世界万物都会不断发展变化,从而人们对于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必须随之变化才行。
2.所谓“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此处的“名”是指一件事物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属性(特性),而此处的“可名”指的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客观属性后对其进行的“命名”。但是由于任何事物的自身特性也会随着事物所处环境与条件的发展变化而改变,所以人们给出的“命名”也不能是恒定不变的。《道德经》这段话阐明了世界万物自身属性的不断发展变化,从而要求人们对于事物自身属性的认识也必须随之进行发展和变化才行。
3.所谓“无名,万物之始也”
这是指在任何事情开始之前(万物之始),人们并没有关于事情的任何信息(即无名)。因为按照信息科学的理论,事物的信息是使用描述事物的数据加工而成,信息是对事物决策有支持作用而加工后的数据。但是只有事物发生后才会有描述事物属性的数据,而且人们加工处理数据去形成信息也需要时间,这就导致信息具有滞后性(或时延性)。因此人们无法在事物开始之前就获得该事物的任何信息,人们最多会有某种历史已发生类似事物的信息。
4.所谓“有名,万物之母也”
这是指只有在整个事情(项目)全部完成之后,人们才会知道事情的全部信息(有名),此时人们才可以使用这些事情的完备信息去做好未来事情(项目)的风险管理(成功之母)。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这句话是说只有当整个项目实施完成以后,人们才会具有项目的完备信息,然后项目就会投入日常运营去产出很多的产品或服务,所以投入运营的项目就是“之母”,因为项目运营会产生很多人们所要的产品或服务。
5.所谓“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这是说,人们在获得信息和认识事情(即项目)的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必须去掉自己的“自以为是”和“各种欲望所带来的偏见”,由此才能够有“远见卓识”而看到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规律(以观其眇)。很显然从项目风险管理角度出发,人们只有认识到了未来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够识别和发现事物存在的风险而去做好项目风险应对管理。
6.所谓“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这是指管理者一定要根据自己为具体事情(或项目)所设定的目标(恒有欲也),去分析判断未来能否实现这些既定目标,由此来确定事情或项目是否可行(以观其所徼)。《道德经》的这段话应该是世界上最早对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必要性及其做法的阐述,也是关于项目风险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论述。实际上“恒有欲也”就是指人们既定的事情或项目目标,而“以观其所徼”就是确定事情或项目能否实现人们既定目标的分析与研究。
7.所谓“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是指,不管是“可道”与“非恒道”、“可名”与“非恒名”,还是“有名”与“无名”以及“恒无欲”还是“恒有欲”,它们(两者)都是出自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虽然两者是同一事情不同的说法(异名),但是都是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同谓)。这段话后半部分中的“玄”指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玄之又玄”指的是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其中的“眇”是指眯起眼睛来仔细观看和往远处观看的意思,所以“众眇之门”是指人们观察世界万物的根本方法就是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事情。整句话指的是人们只有使用不断发展变化的视角去分析和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才有可能打开认识事物客观规律的真正大门。[1]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章涉及四个方面,其一是世界所有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二是人们必须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去认识事物的各种风险情况,其三是人们必须客观地去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和开展好项目可行性分析,其四是人们只有使用发展变化的认识论才能够识别项目的风险并做好风险管理。图1-2使用了工程语言去阐述《道德经》第一章。
图1-2 《道德经》第一章给出的项目信息缺口发展变化和风险情况示意图
由图1-2可知,任何事情(即项目)开始之前因为没有发生而没有数据,所以信息缺口是100%,但是到事情结束时信息就完备了(盖棺定论了),此时的信息缺口为零。这就是《道德经》中的“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当项目结束后就会投入运营阶段,所以项目成功是运营的基础,而运营才能够生产出产品或服务,这也是“有名,万物之母也”的含义。由图1-2中项目发展变化的曲线还可以看出,人们需要在项目的发展变化中去开展预测和分析,以便发现项目中的风险和项目环境的发展变化,这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以及“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总之,《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就阐明了世界万物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可见《道德经》就是一本阐述事物(即项目)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中国古典哲学名著。
综上所述,道家的风险管理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同样对于收集、加工和使用信息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和关注,而这是当今信息科学发展所揭示出来的管理决策的关键所在。《道德经》能够在几千年前用如此简练的语言阐述当今项目管理学和信息科学中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这实在是一种匪夷所思的境界和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