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微医辨惑传习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二、脏腑风湿论治枢要

【医论精华点睛】

仝小林论脏腑风湿:“脏腑风湿”的提出,旨在重视由外感风寒湿邪,浸淫脏腑,缠绵难愈的一类慢病。诸脏沉疴,屡感加重,皆属于痹。风寒湿等外邪伏留胶着是形成“脏腑风湿”的关键。以外感风寒湿邪为始动病因,外邪伏留于内,过时发病,或遇外邪反复发作者,均可归属“脏腑风湿”病范畴。祛邪外出是“脏腑风湿”的首要治则:在疾病的稳定期,注重扶正祛邪;在疾病的发作期,要注意透邪,升清降浊,分消表里,借外感之病势,给伏邪以出路。不仅风湿系统疾病可从“脏腑风湿”角度论治,诸多免疫相关性疾病,例如哮喘、风湿性心脏病、肾炎、坏死性淋巴结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病机复杂,皆为伏邪为病,也常用祛风(湿)药从痹论治。

【医论现场再现】

(一)仝小林论脏腑风湿治疗

仝小林:我提出“脏腑风湿”,其目的就是提醒大家,重视由外感风寒湿邪,浸淫脏腑,缠绵难愈的一类慢病。它可以在四焦,可以在八系。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非仅在经络五体,更难治疗的是脏腑风湿。即脑(神系)风湿(如脑胶质瘤等)、髓风湿(如“渐冻人”等)、肺风湿(如哮喘等)、心风湿(如风湿性心脏病等)、肝胆胃肠风湿(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等)、溲系风湿(如慢性肾炎等)、衍系风湿(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其病因病机多责之于寒、湿、瘀。所以,把这一大类疾病的基本病因病机、辨治要点、靶方靶药搞清楚,将是对慢病疗效提高的重大推动。所以,我们继续讨论四焦八系脏腑风湿(寒、湿、瘀为病)。“脏腑风湿”所言之风湿,是指由外感引发之脏腑病的所有外邪的总称。

周毅德:叶天士云:“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所以脏腑风湿及皮、脉、筋、肉、骨,形成痹证,是因其局部均有虚候!

仝小林:那怎么治疗呢?

于晓彤:老师您说过,痹之所患,湿不必参;而痹之所成,湿必存焉。经络之风湿如此,脏腑之风湿亦如此。治之之法:湿在经络,发汗为主,渗利次之;脏腑风湿,渗利为主,发汗次之。经络脏腑之湿共存者,分消走势。经络之湿,有皮肌筋节之辨;脏腑之湿,有顶上中下(四焦)之分。但湿在经络,总由汗法,透邪外出,恢复腠理排汗之常态;湿在脏腑,总由渗利,除湿调脏,杜绝产湿之根源。湿为水之轻,水为湿之渐。但湿久黏滞,水久混浊。治久存之水湿,发汗则微微似欲汗出,黏滞之湿方随汗出;消水则缓慢渗利,混浊之水方从溲泄。

郭 允:是否要尝试给风湿以出路?

仝小林:是的。此种脏腑风湿,是风湿(代表外邪)为因,为客邪;脏腑为器,为邪伏之所。伏邪在脏,正气暗耗,托邪不利,有一分表邪,便加重一分脏累,治疗必须给伏邪以出路。

曹 洋:脏腑风湿当以治脏腑并补其阴阳为主,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驱邪、透邪以缓邪之势,则正气不舒难以刚强,如慢性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一遇感冒,增邪之势,病必加重,故邪不除,正气难自安。

赵林华:慢性肾炎遇到感冒等就会加重,当蛋白尿维持稳定时,患者感冒加大透邪的力度,蛋白尿反而有明显下降,此为仝小林老师提出的震荡理论,这也与伏邪理论不谋而合。仝老师常合用升降散,也看过当地一位专治肾病的老中医的方子,在基础方上常加金银花、连翘各30g等,考虑也是透邪的意思。

仝小林:慢性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用一点风湿药,给邪出路,则常可四两拨千斤。

陈弘东:如何透邪外出?哪些药可以搜刮脏腑伏邪?是否必用走窜之品?

郭 允:外邪侵袭人体,无非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泌尿道黏膜及皮肤黏膜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途径,那么既然要给邪以出路,是否还要通过这几种黏膜途径?经皮肤、呼吸道黏膜所入之邪可以表散,经消化道黏膜所入之邪可以吐下,经泌尿道黏膜所入之邪可以通利,这样是否全面?传统祛邪之法是否可用于治疗所侵之“风湿”?

彭智平:是不是都应该解表呀?吐下和通利会不会进一步引邪入里?

郭 允:吐下和通利的运用只要得法,用之无妨。有道是:有是故而用是药,所谓有病则病受之。

仝小林:汗法未必为表证,吐下焉只为里证耶?凡为外邪计,皆属治表,但分驱邪、透邪而已。

田佳星:老师说过脏腑风湿起因:风寒湿邪,盘踞脏腑,脏腑无力排邪,功能失常,治不及时或治不得法,或蜻蜓点水,或顾首不顾尾,湿痰瘀血胶着而成顽疾。故治疗应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化痰活血、祛瘀通络、补气血、补肾气,内外并治、攻补兼施。

朱向东:脏腑风湿的治疗应注意:一是邪气的内化和外托,内化患者反应不明显,外托患者必出现祛邪反应,甚至是剧烈的;二是湿、寒均为阴邪,多是在阳气不足时才能内伏。所以,靶方、靶药应重点集中在温阳、扶阳、补阳、通阳方药中。

(二)探索治疗脏腑风湿的靶药靶方

沈仕伟:脏腑风湿之备选靶方、靶药分享如下,供大家讨论:

(1)顶焦(神系、髓系):

①三生饮;②大、小续命汤(痹虚加减小续命,痹实增味五痹汤。风胜行痹倍防风,寒胜痛痹倍附子,湿胜着痹倍防己),皮痹加黄芪或桂枝,脉痹加姜黄或红花,肌痹加葛根或白芷,筋痹加续断或羚羊角(可加木瓜),骨痹加狗脊,有汗减麻黄(无汗不减麻黄,便溏减防己,寒胜减黄芩加干姜,热胜减附子加石膏,加减治之);③增味五痹汤;④黄芪益气汤(治疗皮痹属于虚证,症状:皮麻不知痒与痛。组成:补中益气汤加红花、黄柏。若皮痹属于实证,小续命汤倍加麻黄治之);⑤大秦艽汤;⑥羌活愈风汤(为大秦艽汤加减,原书叫愈风汤);⑦九味羌活汤;⑧葛根汤;⑨麻黄附子细辛汤;⑩当归四逆汤。

(2)上焦(心系、肺系):

①麻杏薏甘汤,麻黄加术汤;②小青龙汤;③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④白术附子汤;⑤苓桂术甘汤;⑥桂枝汤;⑦玉屏风散。

(3)中焦(肝系、胃系):

①厚朴温中汤;②藿香正气散;③平胃散;④实脾饮;⑤小建中汤;⑥补中益气汤;⑦桂枝人参汤。

(4)下焦(溲系、衍系):

①防己黄芪汤;②四逆汤;③独活寄生汤、三痹汤;④附子汤;⑤真武汤。

治疗脏腑风湿的备选靶药:雷公藤、穿山龙、麻黄、桂枝、羌活、防风等。

朱向东:顶焦:三生饮合大小续命汤;上焦:麻杏苡甘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焦:平胃散合厚朴温中汤;下焦:真武汤合五苓散。三焦通调:独活寄生汤、三痹汤、五痹汤。

黄飞剑:顶焦寒湿用羌活、红景天、制首乌、荆芥;上焦、中焦寒湿外用独活寄生,内用二陈与化气汤;下焦寒湿用炒杜仲、川牛膝、怀牛膝、木瓜、伸筋草。

仝小林:通窍之药,顶焦以麝香为最(勉强以白芷代替);上焦以杏仁,中焦以大黄,下焦以竹叶为代表。

(三)仝小林脏腑风湿案例分析

刘新敏:发一个仝小林老师的医案,从脏腑风湿治疗子宫腺肌症并子宫肌瘤(脏腑风湿,寒湿瘀)案。张某,女,34岁,2009年9月12日初诊。患者自14岁月经初潮后即痛经,逐渐加重,渐至不能忍受,伴上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不能进食水,食入即吐,每次行经均需用止痛药。曾于外院诊为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服中药间断治疗10年,疗效不显。近1年痛经程度明显加重,曾有数次因痛经严重而有急腹症表现,以疑似“急性胰腺炎”急诊入院治疗。月经7~10/30~50天,量多,有血块。末次月经8月20~29日。平素肢倦乏力,手足不温,腰酸冷痛,腰腹常年寒冷如冰,即使盛夏也需用毛巾包绕腰腹,舌质淡,苔白略厚,脉沉弦涩。予桂枝茯苓丸加减,处方:川桂枝30g,茯苓15g,桃仁9g,三七9g,莪术30,吴茱萸3g,黄连9g,黄芪 30g,当归 15g,淫羊藿 15g,炒杜仲30g,黑附片9g。服上方14剂,月经于9月29日来潮,量多,有血块,经行1~2天小腹隐痛能忍,未服止痛片,上腹部绞痛未发作,轻微恶心,无呕吐,饮食如常。此后3个月,每于月经后半周期即服用上方加减14剂,痛经及周身畏寒等症状逐渐消失,遂自行停药。2010年8月停止避孕,因西医告知“自然受孕无望,建议行试管婴儿”再次来诊,继以中药治疗,当月受孕。2011年7月26日电话告知在医院剖宫产下一健康男婴。

仝小林:这个病例是一个典型的:寒湿—瘀—癥的过程。该患者结婚十年,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严重痛经,一直未能生育,辨证属于衍系寒湿瘀癥之重症。桂枝茯苓丸加减。桂枝、附子、吴茱萸、淫羊藿(阳光);茯苓(湿);桃仁、莪术、三七(瘀癥)。经过治疗顺利怀孕生子。

脏腑风湿,是由于感受风寒湿邪,从黏膜渐入脏腑,导致寒凝血瘀甚至癥积的一类疾病,可以发生在四焦八系的许多脏腑。由于瘀可化热、化毒、生痰、生浊,甚至成瘤成癌,故疾病在中重期(寒湿阶段:轻;寒湿瘀阶段:中;寒湿瘀癥阶段:重)阶段,表现复杂多样,极易障眼。脏腑风湿,可以由五体痹发展而来,但更多的是风寒湿三气杂至,通过黏膜,直入脏腑,合而为痹(痹者,闭也,瘀滞也,不通也),且多数成为疑难杂症。因此,认识这类疑难疾病,针对疾病所处阶段,态靶因果全方位关照,可以大大提高疗效。寒凝则血滞,常理也;湿黏则血滞,思之者甚少;寒湿叠加则血尤易滞,思之者更少;于血之运,滞即淤,久则瘀,甚则瘤,极则癌。

(四)脏腑风湿论治经验小结

逄 冰:诸脏沉疴,屡感加重,皆属于痹。仝小林老师在《内经》痹病的基础上,提出了“脏腑风湿”的概念,认为风寒湿等外邪伏留胶着是形成“脏腑风湿”的关键,以外感风寒湿邪为始动病因,外邪伏留于内,过时发病,或遇外邪反复发作者,均可归属“脏腑风湿”病范畴。《医宗金鉴》言:“三痹之因风寒湿,五痹筋脉肌(肉)骨皮,风胜行痹寒痹痛,湿胜着痹重难支。皮麻肌木脉色变,筋挛骨重遇邪时,复感于邪入脏腑,周同脉痹不相移。”痹证日久不愈,耗损脏腑正气,复感风寒湿邪,使痹证内合脏腑,累及心、肝、脾、肺、肾五脏,愈发愈重。邪气伏留,日久成瘀,瘀可化热、化毒、生痰、生浊,甚至成瘤成癌。故此处之“痹”所指范围更广,是由外感风寒湿邪诱发,与内生痰、湿、瘀等混杂而共同形成的致病因素。临床治疗时,许多医家只治脏腑虚弱,全然忘记“伏邪”。仝小林教授指出祛邪外出是“脏腑风湿”的首要治则:在疾病的稳定期,注重扶正祛邪;在疾病的发作期,要注意透邪,升清降浊,分消表里,借外感之病势,给伏邪以出路。不仅风湿系统疾病可从“脏腑风湿”角度论治,诸多免疫相关性疾病,例如哮喘、风湿性心脏病、肾炎、坏死性淋巴结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病机复杂,皆为伏邪为病,也常用祛风(湿)药从痹论治。

仝小林:你们大家的讨论,非常深入,已经有了“脏腑风湿”分系论治的雏形。有几点,我说明一下。

(1)提出“脏腑风湿”的目的。风湿,可以代表风寒湿。风为载体,载寒湿以入脏腑,八系皆有风湿。非如《内经》所言,五脏痹必由五体痹发展而来,可以直入四焦八系之脏腑。

(2)西医也有风湿病。提出“脏腑风湿”,便于中、西医从大思路上全方位考虑。如果用“寒湿”,西医就不懂了。

(3)脏腑风湿,涉及四焦八系中的一大类难治性疾病,而这一类疾病,从病因上,恰恰是被忽略了“风(寒)湿”这一外感之原始病因。而这一病因不除,病是万万不能根治的。

(4)无论是脑瘤、肌萎缩侧索硬化、脊髓空洞症、哮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还是消化性溃疡、慢性肾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等,其中病因中有一大类,就是感受“风(寒)湿”,黏膜起病。认识到这一病因,就会整体改变治疗的思路,甚至纠正传统认识的错误,大大提高疗效。有些病,甚至可以根治。

(5)“ 风湿”,只是对病因的提示。风为载体,载的是什么?寒湿!寒湿在脏腑,久而必瘀。瘀则影响脏腑功能,化热、生痰、生浊、生毒、生瘤、生癌……。所以,我们可以在分系定位之后,再分阶段:如,寒湿阶段(早期)、寒湿瘀阶段(中期)、寒湿瘀变症阶段(晚期)。以寒湿及寒湿瘀来定基本方。在此基础上,就是加减原则了。针对不同的疾病,还可能会有特效药,甚至特效方,那就是加减临时在变通了。

(6)在选方用药的手法上,需要注意几点。①重视补虚。“至虚之处,乃客邪之所”,“虚”,这一内因,要考虑进来,尤其是久病。②重视“阳光”。红日当空,阴霾自散。③重视治络。久痹久痛久病必入络。④重视攻积,攻补兼施。⑤用好风药。风药常用于升阳透邪胜湿,还有引经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