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
【概述】
便血系胃肠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西医学的胃肠道炎症、溃疡、肿瘤、息肉、憩室炎等出血导致大便下血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主要病因病机】
1.嗜食辛辣厚味、酗酒,或饮食不洁,脾胃湿热内蕴,下注肠道,化火灼伤肠络。
2.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胃热炽盛灼伤胃络。
3.过食寒凉日久,或素体脾胃虚寒,脾失统血。
4.脾胃虚寒,寒凝血脉,瘀阻胃络,或积聚于胃肠,以致胃肠经脉血行不畅,血不循经。
【辨证注意点】
1.注意询问患者本次便血前的饮食、胃脘部症状,特别应排除食动物血及鉍剂而导致的黑便。
2.仔细询问患者便血的颜色,以推测出血位置的高低;询问便血量、色、质,以推测出血量的大小,结合观察患者面色、脉象判断是否有气随血脱的厥脱存在,有利于及时抢救。
3.应注意与痢疾及痔疮相鉴别
续表
【辨证思路】
一、便血首先应分清远血、近血的不同
一般情况下,便血色鲜红者,其来出血部位距肛门较近,为近血;便血色紫黯者,其来出血部位距肛门较远,为远血。但远血量大时亦可表现为鲜红或黯红色血便。
二、分清寒热虚实不同及所在的脏腑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毛某,男,18岁。胃脘疼痛已7载,每逢冬春则发作,1周来,胃脘疼痛夜间较剧,泛酸泛恶,便血色黑,舌质淡,苔白,脉细。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应辨別是近血还是远血。
患者素有胃痛史7年,1周来解便色黑,故属远血。
第二步:远血当辨寒、热、瘀之不同。
患者胃脘疼痛反复发作7年,多为冬春之季易作,苔白质淡,脉细,为脾胃虚寒,脾失统血,血不归经,下渗大肠而便血。
第三步:做相关检查。
1.为了了解出血量的多少,应做血常规、大便隐血。
2.为了明确诊断及出血的部位,应及时做胃镜、肠镜或胃肠钡餐检查,必要时在胃镜、肠镜中予病理学检查。
3.为了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便血,应做肝功能、肝胆胰B超以及出凝血时间检查等。
第四步:治疗。
根据辨证应予温中健脾,益气摄血。
处方:党参12g 炒白术9g 熟附片(先煎)9g 熟地黄12g 炒黄芩9g 阿胶(烊化)9g 仙鹤草30g 灶心土(包煎)30g
(《中医内科医案精选》)
【医案、常用中成药及经验方】
一、医案
俞某,男性,39岁。2015年9月3日初诊。平素嗜好饮酒,每天饮白酒3两,口味较重,喜食辛辣厚味,近2个月经常自觉胃脘部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得食痛减,口苦,酒量较前减少,大便干燥,2日一行,昨起因与家人争吵,解黑便2次,先干后稀,量共约400ml,无胃痛嘈杂,舌质红,苔黄腻,脉滑。体检:血压130/85mmHg,血常规示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101g/L,白细胞9.2×109/L,血小板136×109/L,大便隐血(+++),予急诊胃镜检查,十二指肠见一1.2cm×0.6cm溃疡活动性出血。证属:肝胃郁热,灼伤胃络。治拟:疏肝泄热,和胃凉血。
处方:柴胡9g 炒栀子9g 浙贝母12g 半夏10g 青陈皮(各)9g 黄连3g 黄芩12g 吴茱萸3g 煅瓦楞子(先煎)15g 牡丹皮10g 炙甘草3g
服3剂。并嘱忌酒及辛辣。半流质隐血饮食3天,并注意观察大便情况,若黑便量增加及时就诊。
二诊:服药3天后,大便转黄,日行1次,无胃脘灼热及泛酸,因食半流质,时常有饥饿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予丹栀逍遥丸与左金丸加减调治两周余。
按语:患者喜饮酒,喜食辛辣厚味,脾胃湿热壅盛,此因与家人争吵而致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火胃热相合灼伤胃络,故见便血。虽然本案属便血,肝胃郁热证,但是由胃痛病肝胃郁热证发展而来。方取化肝煎合左金丸化裁,疏肝清胃,凉血和胃,药证相合而取效。
二、常用中成药
1.肠道湿热
葛根芩连丸、香连丸(片)。
2.肝胃郁热
丹栀逍遥丸(片)。
3.脾胃虚寒
理中丸、温胃舒颗粒。
4.瘀血阻络
失笑散。
三、经验方
1.虚寒胃痛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功能:温中健脾,行气化瘀。
主治: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
组成:党参15g 白术10g 炮姜8g 炒蒲黄(包煎)15g 田三七2g 白及15g 台乌药12g 陈皮10g 川木香10g 甘草6g
用法:水煎剂,日1剂,分2次服。
2.芪芍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功能:益气利湿,和血敛疮。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组成:黄芪15g 白芍15g 桂枝7g 炙甘草9g 当归9g 川芎6g 云茯苓12g 泽泻9g 蒲公英12g 乌梅12g 煅牡蛎(先煎)24g 大枣5枚
用法:水煎剂,日1剂,分2次服。
3.加味乌贝散(《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功能:制酸止痛通瘀,养胃和中通络。
主治:消化性溃疡。
组成:海螵蛸50g 浙贝母50g 生白芍50g 生甘草50g 乳香30g 没药30g 参三七30g
用法:上药研粉装空心胶囊,每丸重约0.5g,每日3次,每次6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