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
【概述】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严重者每致喘脱。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西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硅肺以及癔症等发生呼吸困难时,即可参照本篇辨治。
【主要病因病机】
1.外邪侵袭
主要为风寒、风热侵袭,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喘。
2.内脏功能失调
如肝郁气逆于肺,脾湿上贮于肺,肾虚气失摄纳,肝、脾、肾功能失调干肺或肺脏自病,或因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因肺不主气,肾不纳气作喘。
【辨证注意点】
1.应明确喘证的诊断,与短气、哮病相鉴别。
2.应区别虚喘和实喘的不同。
3.着重询问呼吸困难的性质、诱发因素、有无口唇发绀,能否平卧,伴随症状,以判断患者喘证的严重程度及与何脏相关。
4.注意观察患者痰的色、质、量、味的变化以辨明喘证的寒热虚实性质。
【辨证思路】
一、喘证与短气的鉴别
二、区别实喘和虚喘
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虚实之间各有所侧重,可互相兼夹或互相转化。
三、实喘分型
应当分清风寒袭肺、表寒里热、痰热郁肺、痰浊阻肺、肺气郁闭等不同证型。
四、虚喘当辨清病变所涉及的脏腑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卢某,男,44岁,1977年8月27日初诊。经常咳嗽、胸闷3年,经胸片等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日前,咳嗽痰多清稀,时有黑色痰,胸闷,无寒热,口不渴,咳剧则喘促,用止咳平喘药暂效,停药后又复发,无明显季节性,秋冬稍剧。诊时两肺呼吸音减弱,心音弱,律齐。舌质红,苔白腻,脉象细弦而滑。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分清是实喘还是虚喘。
根据患者病程虽不短,经常咳嗽胸闷已有3年余,但此次发作时间不长,咳嗽痰多清稀,并时有黑色痰,胸闷,平时无气急,只是在咳剧时发生喘促。病程中患者没有短促难续、气怯乏力等虚证表现,结合舌质红、苔白腻、脉象细弦而滑等症,可辨为实喘。
第二步:辨为实喘后应区分外感与内伤。
根据患者咳嗽痰多清稀,咳剧则喘促,但无寒热等表证,且无明显季节性,用止咳平喘药暂效,可考虑为内伤喘证。
第三步:分清何脏功能失调。
根据患者咳嗽痰多、胸闷,苔白腻,当属脾失健运,痰阻于肺。患者痰虽黑,但质清稀,舌质虽红,但口不渴,故不作热痰治;当属于脾失健运,痰湿阻滞,肺失肃降。
第四步:做相关检查。
根据患者为中年男性,经常咳喘,用止咳平喘药暂效,停药后又复发,无明显季节性,秋冬稍剧,可做以下检查。
1.为排除肺部过敏性疾病,可做IgE、ECP、sIgE、过敏原筛选等测试。
2.为排除肺部肿瘤,可做肺部CT、痰找脱落细胞、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3.为排除支气管内膜结核,可做痰找结核杆菌、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
4.同时可做超声心动图、肺动脉压、肺功能测定以了解心肺的功能。
第五步:治疗。
因为辨证属痰湿阻滞气机,脾失健运,肺失肃降,故治疗应燥湿化痰,降气平喘。
处方:清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2g 款冬花10g 白果10g 葶苈子10g 全瓜蒌12g 枳壳10g 薤白10g 当归10g 赤芍10g
(《临证治验》)
【医案、常用中成药及经验方】
一、医案
金某,女,80岁。2006年3月7日初诊。主诉:胸闷气促5年,加重1周。现病史:1周前受寒感冒后胸闷气促加重,动则尤甚,痰多,色黄白相间,不易咯出。呻吟,语声低微,少气懒言,精神委顿,行动缓慢。平素容易感冒,反复发作肺炎。近1年来每月需住院或急诊输液2次以上。舌红,苔薄黄,脉细沉。检查:CT示肺炎,肺气肿;两上肺钙化灶。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证属:喘证,痰热壅肺,气耗阴伤。治拟:清肺化痰,养阴益气。
处方:紫花地丁30g 紫菀15g 半枝莲30g 白花蛇舌草30g 黄芩10g 黄连3g 南北沙参(各)30g 麦冬30g 玉竹30g 生黄芪15g 党参9g 白前15g 前胡15g 桔梗10g 甘草10g
服14剂。
二诊:2006年3月22日。舌干红,苔薄黄腻,脉细滑数。病情未见明显改善,气促,呻吟,咳嗽痰多、色淡黄,胸闷。先予清肺化痰为主,佐以养阴。
处方:蒲公英30g 紫花地丁30g 胡颓子叶15g 金荞麦30g 黄荆子30g 白前15g 前胡15g 生炒蒲黄(各)15g 葶苈子15g 细辛3g 炙麻黄10g 泽漆15g 鬼箭羽30g 南北沙参(各)30g 麦冬30g 甘草10g
续服14剂。
三诊:2006年4月6日。舌质红,苔薄腻,脉弦。病情趋稳,但夜起解手时气促加重,胸闷,痰不多,拟方如下。
处方:桑白皮30g 白果12g 地骨皮30g 法半夏15g 制天南星15g 紫菀15g 款冬花15g 鬼箭羽30g 泽漆15g 前胡15g 白前15g 紫花地丁30g
续服14剂。
四诊:2006年4月19日。气促,间断发作,痰不多,已停用抗菌药物,面色好转,咳嗽时胸闷,苔薄,脉弦细。按前法再进。
处方:桑白皮30g 白果12g 法半夏15g 蒲公英30g 紫花地丁30g 半枝莲30g 白花蛇舌草30g 浙贝母15g 黄连3g 黄芩10g 泽漆15g 鬼箭羽30g 党参9g 生黄芪15g 甘草10g
续服21剂。
五诊:2006年5月10日。苔薄,脉缓。病情基本缓解,夜晚已可安卧。痰热之势较前大减,重在补肾纳气养阴。
处方:桑白皮30g 白果30g 法半夏15g 蒲公英30g 紫花地丁30g 半枝莲30g 白花蛇舌草30g 泽漆15g 鬼箭羽30g 党参12g 黄芪30g 南北沙参(各)30g 女贞子15g 淫羊藿15g 巴戟天15g
服14剂。
上方加减调治近2个月来病情稳定。精神大为好转,语声逐渐洪亮,活动较前自如,虽偶有气促,已无大碍。
按语:痰涎壅盛,痰气交阻,搏结气道,痰喘并作,当以清痰为第一要务,痰清方可再言平喘。首诊虽重用清化痰热之品,但收效不显。推究其理,缘痰饮本属阴邪,郁而化热,又加之肺气上逆,痰瘀互结,邪难驱散,故重整治法立现。入麻黄、细辛等温化痰饮,生炒蒲黄痰瘀并治,葶苈子泻肺气,泽漆、鬼箭羽破结化痰。易方后痰饮渐化,病情向愈。再拟方下气平喘,并逐渐掺入养肺、健脾、补肾之法,培补先后天,方为正治。
二、常用中成药
1.风寒袭肺
小青龙口服液。
2.表寒里热
青石颗粒。
3.痰热郁肺
竹沥水、贝羚胶囊、蛇胆川贝胶囊、猴枣散。
4.痰浊阻肺
礞石滚痰丸、消咳喘片。
5.肺虚
参贝北瓜膏、金水宝。
6.肾虚
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蛤蚧定喘胶囊、桂龙咳喘胶囊、恒制咳喘胶囊、固本咳喘胶囊。
三、经验方
1.止咳定喘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功能:宣肺散寒。
主治:风寒袭肺之喘证。
组成:生白芍30g 甘草20g 化橘红60g 生石膏30g 白前30g 麻黄30g 干姜15g 前胡60g 炒杏仁30g 五味子30g 海浮石30g 桂枝24g 紫菀30g 生牡蛎(先煎)60g
用法:上药研粉,泛丸。每日2次,每次9g。
2.苏前合剂[《云南中医杂志》1990,11(5):29]
功能:化痰降气。
主治:痰浊壅肺之喘证。
组成:紫苏子10g 前胡10g 马兜铃6g 川贝母6g 地龙6g 白鲜皮15g 苦参3g
用法:上药制成200ml糖浆,每日3次,每次20ml。
3.清肺补肾汤[《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4):198]
功能:清泄肺热。
主治:痰热蕴肺之喘证。
组成:黄芩10g 射干15g 杏仁10g 金荞麦30g 桑白皮30g 麻黄10g 生甘草10g 生地黄15g 黄芪15g 麦冬15g 补骨脂15g 山茱萸15g
用法:水煎剂,日1剂,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