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有急、慢性之分,是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急性肾炎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主要临床特征。其病因复杂,以链球菌感染后引发最为多见,属中医风水、水肿、溺血等病症的范畴;慢性肾炎临床特点为病程长、进展缓慢,除有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外,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虽然部分患者是由急性肾炎发展而成,但大多数慢性肾炎并非由急性肾炎转变而来,而是一开始即呈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本病属中医“水肿”“虚劳”“溺血”“腰痛”等病症的范畴。
【湿热与发病的关系】
湿热是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邪,并贯穿病程的始终。刘氏等统计了451例原发性肾小球病,发现与湿热有关者达187例(占41.46%)。其中急性肾炎70/160例,慢性肾炎80/144例,肾病综合征34/128,隐匿性肾炎3/19例(刘普希,陈学英.肾炎湿热病机的形成及演变[J].中医杂志,1995,36(1):54.)。有报道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湿热证的发病率为47.95%~100%,也有统计资料表明为69.74%(余江毅,熊宁宁,余承惠,等.肾病湿热病理的临床分析和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8):458-460.)。由此可见,湿热在肾炎发病上的重要地位。湿热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外感六淫,风邪热毒内侵,与湿相搏,形成湿热;其二是脾肾素虚,水湿内生,久蕴化热,而成湿热;其三是长期使用激素或温补之药,助长阳热,与湿相合,湿热乃成;其四是水肿期大量应用利水药,使阴液受损,阳热偏亢,与体内之积湿互结,而成湿热。根据临床所见,其主要病机为:
1.湿热侵袭肌表,肺失宣降之性
盖肺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湿热病邪由外表而入,致肺气郁闭而失宣发和肃降之职,就会导致水道不通,水液不得下输膀胱,潴留体内,出现咽痛,咳嗽,尿少,浮肿等症。
2.湿热阻滞中焦,脾胃升降失调
湿热之邪,以脾胃受病居多,薛生白尝谓:“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联系肾炎来说,有的因脾胃素弱,运化不健,以致水湿内生,积久化热;有的因感受湿热之邪,归于脾胃,均可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调,水液不得畅行排泄而潴留体内,浮肿乃生。
3.湿热流注下焦,肾脏功能失职
湿性下流,最易流注下焦,致肾失封藏之职,又失化气行水之权,是以出现蛋白尿、浮肿等症状。且湿热久蕴下焦,若湿偏胜,可损伤肾阳;若热偏胜,可消烁肾阴,久而久之,终致肾之阴阳俱竭,功能衰败,邪浊羁留,而成危症。
【相关临床表现】
1.湿热侵袭肌表,肺失宣降之性
初起恶寒发热,咽喉赤痛,胸闷咳嗽,肢体困倦,继则面目或全身浮肿,小便短赤,舌苔薄腻微黄,脉象浮数或滑数。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2.湿热阻滞中焦,脾胃升降失调
头面遍身浮肿,脘腹胀闷,或腹膨大,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溏薄或秘结,小便黄赤量少,舌苔黄白而腻或黄腻,脉象滑数或濡缓。急、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者均可见上述症状。
3.湿热流注下焦,肾脏功能失职
全身浮肿,面色无华,腰酸乏力,小便混浊量少或反多,甚或恶心呕吐。若合并尿路感染,则见尿急、尿频、尿痛、尿色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沉细带数或滑数。急、慢性肾炎和肾功能不全均可见上述症状。
【相应治疗方法】
1.湿热侵袭肌表,肺失宣降之性
治宜宣肺行水,清利湿热,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三仁汤、五皮饮合五苓散,重点在于宣展肺气,使肺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同时气化则湿热亦化矣。又要注意合用清热解毒之药,如银花、连翘、野菊花、板蓝根、蒲公英、紫地丁、白花蛇舌草之类。
2.湿热阻滞中焦,脾胃升降失调
治宜运脾利水,清化湿热,方选胃苓汤、导水茯苓汤、杏仁滑石汤加白茅根、白花蛇舌草、冬瓜皮、玉米须、益母草、车前子、平地木之类;若恶心呕吐甚者,宜用黄连温胆汤;若腹部膨大,形证俱实者,可用己椒苈黄丸或疏凿饮子,但用之宜慎。
3.湿热流注下焦,肾脏功能失职
当辨明虚实主次而治。若湿热偏胜,以邪实为主者,治宜清利下焦湿热,方如八正散、小蓟饮子、萆薢分清饮之类;若肾虚为主,兼夹湿热者,当标本兼治,于补肾方(如六味地黄汤、肾气丸)中加入大小蓟、玉米须、白茅根、益母草、猪苓、车前子、川牛膝、瞿麦、萹蓄之属。
总之,根据肾炎的病因病机特点,在治疗中,要始终注意清利湿热,导邪外出,切勿一味蛮补,致使湿热锢结,病必难愈。
【验案举例】
例1 郑某,女,45岁,搬运工人,1979年6月23日诊。
患者于1周前突发畏寒发热,肢体酸楚,继则出现腰痛,小便不利,面目浮肿。曾经某医院门诊诊治。尿检:蛋白(+++),脓细胞(+),管型少许,诊断为急性肾炎,注射青霉素及口服双氢克尿噻等效果不著,而转请治疗。现全身及面目均肿,按之凹陷,肾区有叩击痛,小便短少,伴畏风发热,体温37.8℃,肢体困倦,脘闷纳呆,大便溏,舌质淡红,苔腻微黄,脉濡。追查病因,据谓平时劳动汗出,常有脱掉衣服,用冷湿毛巾擦拭习惯。参照证因,拟为湿邪犯中郁表,不能通调水道,水气泛滥发为水肿。治宜宣散化湿,利水消肿,以三仁汤加减。
处方:杏仁、白蔻(后入)、桂枝各6g,香薷、黄芩、川朴、泽泻各9g,生苡米12g,滑石 15g,通草 4.5g。2 剂。
二诊(6月25日):药后恶风除,热退,尿利,肿减,脘闷纳呆亦瘥,大便如常,但腰部仍痛。尿检:蛋白(++),脓细胞少许,舌苔已转薄,脉缓濡,体温37.1℃。表邪已解,但水湿尚甚。
处方:上方去香薷、桂枝、黄芩,加苍术、车前子各9g,以加强健脾燥湿利水。4剂,每日1剂。
本方连进4剂后,浮肿基本消退,尿蛋白仅少许,诸症皆愈。最后用六君子汤加生芪、苡米、车前子、泽泻以益气健脾利湿,又服5、6剂以巩固效果。后经随访始终未见复发,照常拉板车,搞搬运劳动。(刘友梁.三仁汤的临床应用[J].福建中医药,1983(1):16-18.)
按:三仁汤功在宣肺运脾,清热利湿,故对湿热郁表犯中,肺失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之职而引起的水肿,奏效迅捷。以方测证,本例当属于湿重于热之证。
例2 邱某,女,17岁,农民。1973年7月6日就诊。
1周前入山采薪,途遭雨淋,全身湿透如浸,次日感全身沉重不适,咳嗽咽痛,其父自取草药一握,煎服后,咽痛已瘥,咳嗽减轻,但周身渐见浮肿,且肿势日剧,急求治西医,尿常规检验: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建议中药治疗而转诊余处。患者全身浮肿,按之没指,凹陷不起,肢体困倦,胸闷不适,偶有咳嗽,腹胀纳少,大便溏,小便少,舌质稍红,苔白厚腻,脉沉缓。证属水湿外袭,浸淫肌表,肺失宣化,脾不健运,三焦不利,水道不通,治以芳香化湿,宣肺健脾,通利三焦。处方:
杏仁 9g,薏苡仁 15g,白蔻仁 6g,厚朴6g,半夏 9g,通草 5g,茯苓、皮各12g,桑皮 9g,藿梗 9g,大腹皮 9g,陈皮 6g,冬瓜皮 12g,苍术 9g。水煎服,每日1剂。嘱忌盐食。
上药连服5剂,浮肿已消大半,尿量增多,胸闷减轻,咳嗽已除,饮食增进,尿常规检验:蛋白(+),红细胞(+)。治宗前方去藿梗,加白茅根15g,再进6剂。
药后浮肿全消,饮食、二便均正常,尿常规复查已呈阴性,唯感肢软乏力,遂以参苓白术散加减作汤剂调治而愈,至今未复发。(曾救凡.三仁汤的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1982(7):46-47.)
按:湿热外袭,肺失宣降之性,脾失健运之职,水湿潴留体内,浮肿乃作。方用三仁汤加减,意在宣肺气而化湿热,助脾运而祛水湿,湿热化,水湿祛,则浮肿自消矣。此证亦属于湿重于热者。
例3 吴某,男,23岁,1994年5月10日初诊。
患者有肾病综合征病史1年,20天前外感后出现头面及周身高度浮肿,腹部膨隆,尿黄赤,尿少,24小时尿量400~500ml,曾用呋塞米等利尿剂效果不明显,伴口干口苦,脉沉滑,舌苔厚腻。
西医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中医诊断为水肿,辨证属脾胃湿热壅盛,肺失通调,肾失气化,三焦水热壅滞之阳水,投加味疏凿饮子上中下分消水热。
药用:商陆 15g,槟榔 20g,茯苓 15g,大腹皮 15g,椒目 10g,赤小豆 50g,秦艽 15g,羌活 10g,木通 15g,泽泻 15g,车前子 15g,萹蓄 15g,黑白丑(碎)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2剂,尿量增多,24小时达1 000ml左右。服药6剂,24小时尿量达1 500ml,浮肿明显消退,其他诸症减轻,唯大便稍有不爽,加大黄7.5g通腑泄热,继服3剂,大便通畅,尿量24小时达2 500ml,水肿基本消退,尿色淡黄,舌苔转薄,尿蛋白(+)~(++),继以益气养阴,清利湿热法治疗3个月,尿蛋白转阴而临床治愈。(张佩青,李宝祺,马龙侪.张琪从湿热论治慢性肾病经验举要[J].黑龙江中医药,1995(4):1-3.)
按:对于慢性肾病,务必辨明虚实而治,临床以虚中夹实证者最为多见。本例为三焦湿热壅滞,决渎失职所致的水肿、膨胀,属阳水实证,故用疏凿饮子化裁攻逐水饮,分消湿热而获良效。若正气偏虚者,本方应慎用或忌用。
例4 李某,男,32岁。2004年3月26日初诊。
患者于2003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浮肿,至当地医院就诊,查及尿蛋白(+++),红细胞 2~4个 /HP,血压 150/85mmHg,诊断为慢性肾炎。经西医利尿剂及对症支持治疗,浮肿消退,血压降至正常,尿中蛋白减少至(++)。后每当劳累及感冒后,浮肿又现,尿中多泡沫,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患者腰部酸胀不适,小便多见泡沫,困倦乏力,口干口苦,喜饮不多,纳呆食少,舌质红黯苔黄厚腻,脉滑数。尿常规检查:尿蛋白(++),隐血(+),红细胞0~2个/HP。肾功能正常。证属湿热蕴结,瘀血阻络,内风暗动。治以清热祛湿,化瘀通络息风。药用:藿梗15g,苍术10g,法夏15g,薏苡仁20g,茵陈20g,黄芩 15g,栀子 15g,龙胆草 6g,芡实 30g,金樱子 30g,丹参 30g,川芎 15g,虫蜕15g,地龙20g,僵蚕20g,全蝎(冲服)10g。水煎服,每日1剂。并给予清热化湿口服液口服,每日3支。
4月14日二诊:患者精神状况改善,口苦症状减轻,仍感觉腰部酸胀不适,尿检发现蛋白(+),舌质黯红,苔黄腻。上方去龙胆草、薏苡仁,改苍术为白术15g、全蝎6g,加寄生15g、川断15g。继续服清热化湿口服液。
4月28日三诊:患者口干、腰胀等症状减轻,现仅偶有腰胀,困倦乏力,口干,睡眠欠佳,舌质红,苔微黄腻,脉细数,尿检为阴性。证属气阴两虚,湿热夹瘀。治宜益气养阴,祛湿化瘀。药用:北沙参20g,太子参20g,黄柏15g,知母15g,芡实 30g,金樱子 30g,白术 15g,赤小豆 30g,丹参 30g,川芎 15g,薏苡仁20g,地龙 20g,僵蚕 20g,川断 15g,枸杞15g,酸枣仁 30g。水煎服,每日 1剂。并嘱加玉屏风颗粒冲服以预防感冒。后以此方加减,调理近1年,病情稳定。(何玉华,梁勇,李飞燕.叶传蕙教授从湿热论治肾炎蛋白尿[J].四川中医,2005,23(8):9-10.)
按:叶氏认为肾炎蛋白尿形成多以邪实为主,即使本虚较为明显,也是因实致虚,而邪实中以湿热最为多见,而湿热留恋是肾炎蛋白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故在治疗中主以清热祛湿,同时多配合使用活血祛风、益气养阴等治法,以达到邪祛蛋白消的目的。
例5 丁某,女,29岁,2014年8月初诊。
患者患慢性肾炎3个月,肾穿刺病理诊断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在外院曾服用肾炎康复片、金水宝胶囊等近2月,未见疗效,后至中医院治疗。诊见:患者大量蛋白尿,小溲黄赤多泡沫,无腰酸,体形偏瘦,不耐劳累,纳少,口不渴,大便干溏不一,舌边多齿痕,苔薄黄,脉细。查血压:100/60mmHg,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平软,双下肢无明显水肿,尿蛋白(+++),红细胞29个/HP,白细胞6个/HP;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病机:脾气虚弱,兼夹湿热,治以益气健脾,佐以清利。处方:炙黄芪30g,太子参20g,白术15g,茯苓15g,山药15g,芡实 15g,炒薏苡仁 15g,葛根 12g,枳壳 12g,鸡内金 10g,车前草 15g,石韦30g,穿山龙45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1剂1日。
二诊:患者服用后无明显不适,将上方穿山龙加至60g,续服7剂。三诊:纳食增进,大便基本成型,舌边齿痕,苔薄黄,脉细,复查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3个/HP。二诊方继续服用3个月,患者胃纳、体力明显改善,定期复查尿蛋白渐转阴。(乔松芝,冯松杰.冯松杰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J].吉林中医药,2016,36(7):667-670.)
按:慢性肾炎从临床观察,大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为脾肾亏虚,“标实”多为湿热邪毒羁留,本案即是其例。故用药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以扶正,石韦、车前草、穿山龙等清利湿热以祛邪,标本兼治,始奏良效。
【临证备考】
张氏认为:肾脾虚衰在慢性肾病病机演变中起重要作用,但邪气留滞对该病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就邪气而言,最主要的有水湿、湿热、瘀血,然“湿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病理因素,湿热内蕴对肾病的恢复和发展有极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将清利湿热法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如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或肾病综合征由外邪侵袭而致水肿加重,临床表现面目水肿或周身水肿,尿少等症,此期应以利水消肿为先,此水肿期多兼夹湿热之证,临床应细加辨识。慢性肾病水肿消退或有轻度水肿,蛋白尿或血尿仍存在,临床有腰酸乏力,尿混浊或黄赤,苔腻,脉滑等症,此时应以祛邪与扶正并行,即补脾益肾与清利湿热并用,尤应注重清利湿热,祛邪方可以安正。(张佩青,李宝祺.张琪从湿热论治慢性肾病经验举要[J].黑龙江中医药,1995(4):1-3.)
刘氏等认为:急性肾炎的湿热病机多由湿热伤表,肺脾湿热或入侵下焦所致,久蕴不解,易致慢性。慢性肾炎复感湿热时邪或湿随风寒而伤表,邪从热化,又可导致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脾胃湿热是慢性肾炎所常见,可由湿热伤表演变而来,亦可由下焦湿热波及中焦所致。湿热久蕴,水蓄血瘀,络脉阻滞,缠绵难愈,演变莫测。从阳明燥化则伤阴,从太阴湿化则伤阳。或脾肾兼病,或肝肾合病,晚期肾与膀胱开合、气化功能衰惫,湿浊内停不能外泄,酿成终末期尿毒症,终至不救。(刘普希,陈学英.肾炎湿热病机的形成及演变[J].中医杂志,1995(1):54.)
刘氏等认为:湿热是慢性肾炎的基本病邪。湿热产生的原因:①水肿期大量利水,耗伤阴液,滋生内热;②病程绵长,湿邪郁久化热;③外感六淫,毒热侵袭,与湿相搏,形成湿热;④其他原因如过服温阳之药,阳复太过,或用激素等药物,每易生热,再与水湿相合而成。湿热可停留于上焦、中焦、下焦以及肌表等,其偏上焦者可见咽痛,口苦,咳嗽,胸闷,面赤,午后低热等;中焦者可见胸痞纳差,恶心呕吐,大便溏泄不爽,口中黏腻;下焦者可见尿赤涩热不适,混浊不清;肌表经络者可见关节胀痛,皮肤瘙痒,疖肿时起,或见皮疹。尿中出现蛋白与湿热留着体内,影响脾肾的统摄封藏,精微下流密切相关;尿中有血为湿热损伤血络,亦可扰脾使之统血无权;高血压与湿热停留,清阳不升,或阻滞气机,血脉不利,或湿热耗伤阴液,清窍失养有关。湿热又是慢性肾炎病情持续进展的重要因素。大部分慢性肾炎患者可分为四个时期:①水湿潴留期;②水湿郁而化热期;③湿热相持期;④湿热转为湿浊瘀血期。治疗上阻断湿热这一关键的病理环节,自然有利于正气恢复,邪去正自安。清热利湿常选用蒲公英、紫地丁、益母草、车前子、白花蛇舌草等,根据正虚情况,酌加扶正之品,常收到较好疗效。(刘红,于尔康.湿热与慢性肾炎[J].山西中医,1997,13(1):55-56.)
用补肾清泄法治疗慢性肾炎湿热证271例,方选“肾7方”(自拟验方):女贞子 15g,旱莲草 15g,黑大豆 20g,蒲公英 15g,泽泻 10g,茯苓 12g,薏苡仁 20g,车前草 15g,白茅根 30g,赤芍 10g,牡蛎 20g,大黄 4g。日 1剂。本组患者应用本方最多93剂,最少36剂,平均45剂。治疗结果:慢性肾炎肾功能正常肾虚湿热证217例,治疗后尿检正常65例(29.95%),基本正常54例(24.88%),好转77例(35.48%),无效21例(9.68%),近期总有效率90.32%;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肾虚湿热证54例,治疗后显效9例(16.67%),好转32例(59.26%),无效13例(24.07%),近期总有效率75.92%。该文作者发现肾虚湿热证在慢性肾炎中发病率为66.96%,其成因是直接感受湿热之邪,或感受热毒之邪与水湿互结,湿从热化,形成湿热。亦常见于长期使用激素,每易导致阴虚阳亢,水湿热化;亦有沿用温补药物治疗肾炎的套路,导致阴伤,湿热更甚。湿热或热毒伤肾,总以伤肾阴为要,故肾虚湿热证的“肾虚”之本质是肾阴虚。肾虚湿热证的病机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朱鸿铭,朱传伟.补肾清泄法治疗慢性肾炎肾虚湿热证271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2):124-125.)
用清利湿热治疗慢性肾衰伴大量蛋白尿16例,其基本方:制苍术15g,六月雪30g,石韦、金钱草各15g,白花蛇舌草30g,海金沙、威灵仙各15g,炒生地10g,桑寄生、牛膝、枳壳各15g,丹皮、炒桃仁、焦楂曲各10g,穿山甲片6片。治疗3个月为1疗程。治疗结果:近期疗效缓解1例,显效4例,有效9例,无效2例;远期疗效肾衰进展速度明显减缓,效果较为满意。该文作者认为,肾炎大量蛋白尿提示肾小球存在免疫性炎症反应,中医辨证属湿热瘀毒久留体内,损害肾脏,导致肾衰竭,故治疗主张用清利湿热法为主。(熊宁宁.清利湿热治疗慢性肾衰伴大量蛋白尿16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1):519.)
贵阳中医学院(现为贵阳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科认为急性肾炎化热是所有患者的同一转归,无论初起是风寒、风热或寒湿水肿,终将逐渐转化为湿热蕴结。因此,对急性肾炎水肿期的治疗主要抓住表邪、水湿、化热三个环节,适时地予以解表、祛湿、清热。急性肾炎恢复期主要是湿热未尽,部分患者于湿热消退的过程中逐渐出现肾阴虚,湿热留恋时间较长,可达数月至1年以上。这一阶段的治法仍应以祛邪为主,芳香化湿清热利尿是主要治疗法则。据临床所见,很多患者在肿退后常有一段时间自感身热,多汗,多尿,甚或夜尿,此属湿热留恋不退,对于这类患者应辨清湿热留恋于何处,湿与热孰轻孰重,因势利导地予以清除。例如食差,腹胀,便溏为湿热留恋于脾胃,湿重于热,非脾虚,不可用参术,以防助热,宜芳香健脾;腰胀痛,尿少者为湿热留恋于下焦,非肾虚,不可用六味、八味之类,以防助其湿热,宜清利下焦;微汗不彻或一直无汗,面色苍白,双睑微浮者为湿热留恋于上焦,湿重于热,非阳虚,不可温,宜宣肺芳化;多汗不止,舌淡,脉缓濡者为卫阳不固,湿热留恋于肺卫,营卫失和,用温补固摄多无效,宜麻黄配芪、芍固卫和营兼祛余邪;入睡前烦热心悸出汗,舌红,脉细数者为阴已虚,湿热扰于阴分,非阴虚盗汗,滋阴敛汗常碍邪而无效,宜用青蒿、鳖甲引邪外出;手足心热,心悸失眠,腰痛血尿,舌尖红,苔黄腻、脉细数者为心肾阴虚湿热未退,非阴虚内热,用知柏地黄常碍其湿热,宜用二至、导赤之类;头昏头痛,多梦,失眠,胸闷口苦,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弦、血压高者为湿热留恋肝胆,非阴虚阳亢,滋阴潜阳无效,且碍湿邪,宜用龙胆泻肝汤之类。(贵阳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试谈急性肾炎的中医病机及治疗规律[J].新医药学杂志,1978(2):20-22.)
李氏用清利湿热法为主治疗肾炎蛋白尿30例。药用萆薢15g,泽泻10g,车前草12g,生薏苡仁20g,茯苓12g,凤尾草15g,白花蛇舌草20g,丹参10g,红花4g,生黄芪20g,怀山药12g,炒陈皮6g,炙甘草4g。伴镜下血尿者,去丹参,酌加白茅根、茜草炭、小蓟等;水肿明显者,加猪苓、益母草等;湿热重者,加黄柏、滑石等。上述中药水煎服,日服1剂,连服4个月。治疗效果:完全缓解8例,缓解18例,无效4例,总缓解率86.67%。治疗后比治疗前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上有明显好转。(李惠娟.中医清利湿热法为主治疗肾炎蛋白尿30 例[J].四川中医,2007,25(11):55-56.)
赵氏用益肾清利剂治疗慢性肾炎肾虚湿热证21例。药用黄芪30g,白术10g,山萸肉 10g,杜仲 20g,泽泻 15g,石韦 20g,白花蛇舌草 20g,三七粉 3g。每日1剂,水煎成200ml,分早晚2次服用。以30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治疗效果:疗效方面,临床痊愈4例,显效4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7%;证候疗效方面:临床痊愈6例,显效4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7%。(赵霞.“益肾清利剂”治疗慢性肾炎肾虚湿热证 21 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43(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