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十六 脏腑理论
《黄帝内经》中五脏指肝、心、脾、肺、肾,六腑指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黄帝内经》对脏腑的论述,包含多个层次。脏腑与天地应象,脏腑合于天地阴阳、五行,脏腑各有其生理特点,五脏六腑相互相联系,合于自然规律。
一、象之脏腑——脏象
“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该篇论述了五脏的功能,外在表现,阴阳属性和与四季气之相应。以“象”见脏腑。王冰曰:“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张景岳《类经》云:“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
《素问·五脏别论》言:“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脏生成》云:“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二、形态、物质、结构之脏腑
《灵枢·经水》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灵枢·本脏》篇又进一步指出:“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
《灵枢·经水》指出:“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
《灵枢·肠胃》云:“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积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灵枢·平人绝谷》云:“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灵枢·经脉》云:“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灵枢·胀论》云:“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夫胸腹者,脏腑之郭也。”
《黄帝内经》时代的解剖是以人个体进行的解剖,没有统计学处理,但却是真实可信的,并以解剖学为基础,分析、推测、认识脏腑经络联系、水谷运化,气血运行等生理功能。
三、属性之脏腑
1.天人相应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与天地阴阳相应。《灵枢·经别》云:“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灵枢·九针论》说:“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
《素问·六节脏象论》则借用自然界气候、物候的特点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特点,如对肾的论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即以冬天的气候、物候特点推论肾的生理功能及其特点。
2.阴阳属性
根据天气阴阳之中又有阴阳,人与之相应的理论,《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
《灵枢·终始》云:“阴者主脏,阳者主腑。”又云:“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阳中之少阴,肺也……阳中之太阳,心也……阴中之少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阴中之太阴,肾也。”
《黄帝内经》运用太少阴阳属性说明四时五脏之气和人体五脏部位。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灵枢·阴阳系日月》云:“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其于五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3.五行属性
五脏与五行相联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四、功能、神明之脏腑
脏腑具有各自的功能,五脏藏五志,完成人体的思维意识活动。《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灵枢·脉度》云:“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这里的心肝肺肾均指心肝肺肾所藏的精气。
《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奇恒之腑亦有藏阴精而不泻的功能,《素问·五脏别论》将其归纳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素问·调经论》云:“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灵枢·经水》云:“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水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灵枢·本脏》篇亦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素问·宣明五气》又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为五脏所藏。”《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灵枢·本脏》云:“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经水》云:“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灵枢·平人绝谷》云:“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灵枢·五味》指出:“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一)肝脏的功能
1.肝为罢极之本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
2.藏血功能
《素问·五脏生成》云:“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3.肝藏魂之功能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灵枢·本神》云:“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
4.肝藏筋膜之气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肝所获得的精气,都会布散到筋,发挥濡养作用,故疲极筋力,最易耗损肝血,引起肝的病变。
(二)心脏功能
1.心主血脉
心具有推动血脉运行的作用。《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脉者,血之府也。”《素问·五脏生成》云:“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2.心主神明
心具有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作用。《灵枢·本神》云:“心藏脉,脉舍神。”《素问·宣明五气》云:“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灵枢·天年》云:“五脏已成,神气舍心。”
(三)脾脏功能
1.脾主运化
主要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
2.脾主升清
指脾具有把脏腑组织代谢的精微物质转送到肺的作用。《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3.脾生血统血
《灵枢·本神》云:“脾藏营。”《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出于中焦。”营者,营血也。营出中焦者,指血生于脾胃。
(四)肺的功能
1.肺为华盖
《素问·痿论》中说:“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素问·病能论》云:“肺者,脏之盖也。”《灵枢·九针论》云:“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气通于肺。”《素问·平人气象》云:“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
2.肺主气司呼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气通于肺……雨气通于肾。”《灵枢·动输》云:“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肺者,气之本。”《素问·五脏生成》云:“诸气者,皆属于肺。”《灵枢·五阅五使》云:“鼻者,肺之官也。”《灵枢·脉度》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灵枢·本神》云:“肺藏气,气舍魄。”
3.肺主宣发肃降
《灵枢·小针解》云:“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4.肺朝百脉
《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5.肺主通调水道
《素问·经脉别论》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6.肺主治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五)肾脏功能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关于女子从七岁到七七,男子从八岁到八八生理变化记载,此外其他篇章也有相关记载。《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2.肾主水液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3.肾主骨,生髓,通脑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肾者……其充在骨。”《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五、脏腑联系
脏腑通过经络组织相联属。《灵枢·本输》云:“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素问·刺禁论》云:“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灵枢·玉版》言:“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灵枢·本输》云:“三焦者……属膀胱。”《灵枢·本脏》云:“肾合三焦膀胱。”《素问·五脏生成》说:“心……其主肾也;肺……其主心也;肝……其主肺也;脾……其主肝也;肾……其主脾也。”《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灵枢·本脏》云:“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灵枢·本输》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六、脏腑病理
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多种多样。《素问·宣明五气》云:“肺为咳。”《素问·咳论》云:“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素问·大奇论》云:“肺之壅,喘而两胠满。”《素问·咳论》云:“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素问·逆调论》云:“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素问·气厥论》云:“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素问·痹论》:“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素问·五脏生成》云:“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素问·疏五过论》言:“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逆之则伤肝……夏三月……逆之则伤心……秋三月……逆之则伤肺……冬三月……逆之则伤肾。”又云:“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审平之纪,收而不争……其用散落,其化坚敛,其类金,其政劲肃,其候清切,其令燥,其脏肺……其应秋。”又云:“坚成之纪,是谓收引……其象秋,其经手太阴阳明。”
《灵枢·本神》云:“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灵枢·四时气》云:“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灵枢·经脉》云:“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灵枢·师传》云:“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肠中寒,则肠鸣飧泄。”《灵枢·胀论》云:“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灵枢·本神》云:“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