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与焦虑情绪有本质的区别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说过:“人之所以会产生焦虑,是因为心里有欲望,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失去,或有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如果人完全没有期望、欲望和希望,不管发生什么都漠不关心,那就不会产生焦虑,估计也就命不久矣了。”
这番话不是夸大其词,也不是在给焦虑者吃定心丸,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埃利斯只是在客观地阐述一个事实:健康的焦虑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恩赐,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避免担心的事情发生。比如,考试之前会紧张、焦虑,这是因为内心期待能考出一个好成绩,适度的焦虑会促使人去查漏补缺,做好充分的应试准备。对于这样的轻度焦虑,不必过分担忧,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反应。
然而,当焦虑超过了一定限度,如:过马路时提心吊胆、四肢颤抖,眼睛左右张望,还是无法消除心底的恐惧;在家里好端端地待着,忽然担心会祸从天降;看到负面的社会新闻,开始担忧孩子在学校的安全;工作上遇到了困难,立马就想到了灾难性的后果……这样的焦虑就是不健康的,会严重干扰当事人的生活。
那么,是不是出现了不健康的焦虑,就是患了焦虑症呢?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必须明确一件事:焦虑不等于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病理性焦虑,是指持续地、无具体原因地惊慌和紧张,或没有现实依据地预感到威胁、灾难,并伴有心悸、发抖等躯体症状,个体常常感到主观痛苦,且社会功能受到损害。概括来说,焦虑症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焦虑情绪的强度,没有现实依据,或与现实的威胁不相称。
(2)焦虑是持续性的,不随客观问题的解决而消失。
(3)焦虑导致个体精神痛苦、自我效能下降,是非适应性的。
(4)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运动性不安,包括胸闷、气短、心悸等。
(5)预感到灾难或威胁的痛苦体验,对预感到的灾难感到缺乏应对能力。
在临床上,医生将病理性焦虑分为两种:急性焦虑症和慢性焦虑症。
·急性焦虑症:主要表现是惊恐样发作,多发生在夜间睡梦中,有濒死感。患者心跳加速,胸口憋闷,喉咙有堵塞感,呼吸困难。由惊恐引发的过度呼吸导致呼吸性碱中毒,继而引发四肢麻木、腹部坠胀等,让患者恐惧加剧,精神崩溃。急性焦虑发作,通常持续几分钟或数小时,在发作过后或进行适当治疗后,症状会有所缓解或消失。
·慢性焦虑症:主要表现是疲惫、心慌、胸闷、气急、紧张、神经质,还有腹胀、恶心、便秘、出冷汗、嗳气等,有时容易与神经衰弱混淆,需要医师对病情有全面细致的了解,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以免误诊。
总而言之,焦虑症是病理性焦虑,需要通过咨询和药物来治疗。
现实生活中,多数人所表述的焦虑,尚未达到焦虑症的程度,更多的是一种焦虑情绪,也称为现实性焦虑,即对现实的潜在威胁或挑战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与现实威胁的事实相适应,是个体在面临自己无法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一般反应。
现实性焦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焦虑强度与现实的威胁程度相一致。
(2)焦虑情绪会伴随现实威胁的消失而消失,具有适应性意义。
(3)有利于个体调动潜能和资源应对现实挑战,逐渐掌握应对挑战所需的控制感,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直至现实的威胁得到控制或消失。
无论是焦虑症还是焦虑情绪,都可能会摧毁个体正常的生活,让其陷入惶惶不可终日之中,痛苦难耐。所以,感觉到自己正在被焦虑侵扰和缠绕时,你需要做的是,找到让自己焦虑的原因,在被焦虑控制之前,先扼住焦虑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