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脑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棉花糖

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设计进行了一项棉花糖实验。在实验中,实验者将一块棉花糖放在一群孩子面前,并向他们说明如果能等待几分钟再吃掉,他们会得到第二块,然后让这群孩子独自面对棉花糖的诱惑。实验的目的当然不是折磨这些可怜的孩子,而是让他们处于一种两难困境。孩子们需要抵抗一时的诱惑,以期获得更多的奖励。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系统和自动系统向相反的方向拉绳子。理性系统(骑士)要求儿童继续等待,自动系统(马儿)则催促他赶快吃掉棉花糖。

随后,米歇尔和他的同事试图了解儿童在这项实验中的表现是否能预测他们以后的人生轨迹(见下框)。孩子们使用了独特的方法控制自己,比如,有些儿童避免注视棉花糖,有些儿童则会把糖藏在盘子下面,更冒险的会摸一摸、闻一闻、玩一玩,把它放进嘴里。甚至有一个小女孩咬掉了一小块,然后换个方式摆好,把棉花糖缺失的部分藏起来。不过你放心,无论有没有屈服于棉花糖的诱惑,所有的孩子在实验结束都收到了另一块棉花糖。 嗯,好吃!

吃掉棉花糖,改变人生轨迹

米歇尔和他的同事追踪了这些儿童的生活轨迹。结果显示,成功通过测试的孩子在生活中有更好的表现——学术能力更佳,受教育水平更高,他们长大以后,出现吸毒成瘾、超重和离婚的概率更低。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却与上述结论意见相悖,研究者指出相较于是否成功通过棉花糖测试,儿童的社会经济状况(如父母的收入与教育程度)更能解释他们的人生轨迹为何出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