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多地少、自然条件及耕作制度复杂、经济底子薄的国情农情下,探索出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律和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局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回顾这段历程,农业机械化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1.1.1 体制转换(1978—1993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提出了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指导方针、政策。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增加对农业机械科研教育、鉴定推广和维修供应等系统的投入,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在这个时期,我国建立了与人民公社体制相配套的、以行政命令主导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逐步确定了发展战略方针并实行了农业机械所有制等多项改革(表1-1)。
首先,调整发展战略方针,将“农林牧副渔齐头并进发展机械化”的方针调整为“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发展农业机械化”。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并在1966年确定了“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由此拉开了采取行政手段、自上而下以大型农业机械为主的农业机械化推进进程的序幕。1979年农村地区逐步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业经营规模日益细碎化,大中型农业机械失去了用武之地。面对农村改革中出现的这些问题,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发展农业机械化。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关于农村问题的中央1号文件再次表示,农业机械化必须有步骤、有选择地进行。这标志着我国已调整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针,同时也为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改革农业机械所有制。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理论界激烈争论生产资料所有制之际,农业机械领域率先开始了农业机械所有权改革。1983年的中央1号文件针对农业机械所有制问题,指出“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小型拖拉机和小型机动船,从事生产和运输,对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是有利的,应当允许;大中型拖拉机和汽车,在现阶段原则上也不必禁止私人购置。”198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机动车船和拖拉机经营运输业的若干规定》,允许农民个人或联户用购置的机动车船和拖拉机经营运输业。这2个文件对农业机械所有制的问题进行了松绑,冲破了生产资料不允许个人所有的禁区。由此,农民逐渐成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主体,政府和集体逐步退居幕后。从1986—1995年农户、集体、国家农业机械保有量的结构中,我们也能窥探出这一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农户农业机械原值占全社会农业机械原值比重从1986年的66.54%快速增长到了1995年的80.14%。
表1-1 农业机械化体制转换一览表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确立后,由于农民家庭经营规模小、投资能力有限,国家鼓励农户购置小型农业机械,发展以小型农业机械为主的农业机械化,我国形成了以小型机具为主的农业机械装备格局。1993年我国的小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788.34万台,比1978年的174万台增长了353.07%,而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为72.12万台,仅比1978年的55.74万台增长了29.39%。从结构上来看,1986—1993年小型拖拉机占比几乎每年都稳定95%以上。1993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18亿千瓦,比1978年的1.17亿千瓦增长了171.79%。全国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增长到54.50%、18.13%与9.7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1]为30.16%。
1.1.2 市场导向与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初步发展(1994—2003年)
1994年7月,国家取消了农用柴油平价供应政策。至此,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农业机械化政策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阶段,开启了以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发展征程。
首先,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逐渐发展,农业机械化从购买农业机械向购买机械服务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快速增加,部分农户已经具备了购置农业机械或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的中小型农业机械生产技术日臻成熟。农业机械适用的内在需求与外部供给条件逐渐成熟。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民兼营他业,农村劳动力价格逐渐攀升。劳动、机械两类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相对价格逐步变化,劳动对机械的相对价格正在逐渐升高,劳动机械投入比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条件已然形成。从经济效益角度而言,农民已经能够接受机械代替人力从事农业生产并对其形成了有效需求。与此同时,北方地区一些农机手在南北地域的小麦成熟时间差中寻到了商机,从南至北沿途为农户机收小麦,由此拉开了中国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的序幕。此举迅速得到了国家的肯定与支持。此后,农业部门几乎每年都组织农业机械跨区作业动员大会,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动农业机械跨区作业。至此,以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为形式的农业机械化道路逐步确立(图1-1)。

图1-1 中国农业机械化制度生成路径
其次,国家多方面扶持农业机械化。1994—2003年,国家各有关职能部门从计划、财政、科技、能源、环保等多方面采取政策措施,引导和扶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具体内容详见表1-2。
表1-2 1994—2003年国家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一览表

(续)

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探索出了以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为形式的符合国情、农情的农业机械化道路,保障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03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到6.04亿千瓦,比1994年增长了78.65%,年均增长6.66%;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数量从1996年的256281个增长到2003年的30818382个,年均增长98.22%,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专业户从1996年的3531890个增加到2003年的3603792个,年均增长0.29%;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46.8%、26.7%与19.0%,其中机收水平增长较快(图1-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32.13%。

图1-2 1979—2013年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增长示意图
注:本图数据来自《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与2004—2013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
1.1.3 依法促进与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2004年至今)
2004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依法促进的阶段。同年,财政部、农业部共同启动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至此,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依法促进的快车道。
200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农业机械化的法律。这部法律的第二十一条明确指出:“国家鼓励跨行政区域开展农业机械作业服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农业机械跨行政区域作业,维护作业秩序,提供便利和服务,并依法实施安全监督管理。”第二十二条明确指出了扶持农业机械服务的各类政策。这是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首次被写入国家法律,这充分表明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受到法律认可与支持,中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依法促进的阶段。
更为重要的是,2004年启动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的深化增添了强劲动力。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决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同年3月,中央财政安排资金7000万元,其中4000万元补贴给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6个县,3000万元补贴给农垦部门。由此拉开了21世纪农机购置补贴的序幕。此后10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投入累计近950亿元,有效地带动了农民的农业机械购置投入。农民农业机械购置投入从2004年的237.50亿元快速增加到了2013年的624.60亿元,年均增长11.34%(表1-3)。
表1-3 2004—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情况

(续)

注:实施县个数与农机补贴数额由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提供,其余数据来自2004—2013年的《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
总体而言,这段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出两大特点。
第一,以农机购置补贴的方式大力扶持农业机械化,有力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一是表现在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上,在第一、二阶段中机耕水平处于波动增长之中,进入第三阶段后,机耕水平迈进了快速增长时期,年均增长5.02%;机播、机收水平在第一、二阶段里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49%与9.21%,而在第三阶段里机播、机收水平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01%与10.04%。从全国各区域来看,到2012年年底已有18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达到59.48%。二是表现在主粮机械化上,第三阶段是三大主粮关键机械化环节起步与高速增长的时期(图1-3)。其中,提高最快的是玉米机收水平,2003年只有1.89%,到了2013年达到了51.57%,10年间提高了26.3倍;水稻的机播率在2003年仅为6.00%,到2013年已达到了36.10%,10年间提高了5倍以上;水稻收获环节的机械化也提高得较快,2003年只有23.40%,2013年达到了80.91%,10年间提高了2.5倍。

图1-3 三大主粮作物机械化水平

图1-3 三大主粮作物机械化水平(续)
注:本图数据来自《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与2004—2013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
第二,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全国农业机械户数量大增,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专业户从2004年的3607984个增加到2013年的5242735个,年均增长5.48%。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人数的增加进一步增强了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供给能力;同时,本时期内全国劳动力转移加速,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空前增加。因而农机手跨区作业面积得到了明显提高,全国跨区机收小麦、水稻、玉米总面积从2004年的1514.36万公顷增长到2013年的2537.21万公顷,年均增长7.65%。
1.1.4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典型特征及其与国外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围绕国情农情,开辟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与欧美日韩截然不同的机械化发展道路,探索出了以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为核心内涵的新型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即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
2013年全国农业人口为62961万人,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专业户人口为730.55万人,倘若去除自有农业机械的5253.11万人,也就是说1.16%的农民为全国91.66%的农民提供农业机械化服务,这是我国农业机械化道路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的现实内涵。纵观我国农业机械化2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已然探索出了一条“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下,农机手供给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农户购买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的开辟(表1-4)有力地回答了2个问题。
表1-4 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农业机械化道路比较分析

注:本表数据来自郭熙保.加速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刻不容缓[J].湖湘三农论坛,2012:21-24。
第一,中国农业机械化道路不同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走上与他们相同的机械化道路呢?纵观世界机械化发展模式,总体而言有3种形式。一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式的,由于这些国家劳均耕地多,农户农业机械购置投入能力很强,因而走的是大面积农田配套大型机械的大规模机械化道路;二是欧洲式的,欧洲国家土地规模适中,农户农业机械购置投入能力强,走的是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的道路;三是日本、韩国式的,日韩劳均土地规模分别为37.5亩与16.5亩,农户农业机械购置投入能力较强,主要走的是小规模精细机械化的道路。这3种不同形式的机械化道路都是依据这些国家的国情、农情逐渐确立的,他们虽形式不同但却有着3个共同点:一是走资金与技术密集型的路子,农业机械技术含量高、价值大;二是农业机械一般只是作为替代人、畜力作业的手段;三是农户的投入能力较强,购买农业机械主要是农户自有自用,为自家农业生产服务。对于中国而言,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5亩,劳均耕地面积也不过6亩,这些基本情况决定了我国无法走上大、中规模机械化的道路;同时,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自我积累能力还很弱,每家每户购买农业机械,既买不起也不经济,因而决定了我国也无法走上日韩式小规模精细机械化道路。
第二,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有着什么样的科学内涵呢?须知,在中国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坚持在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前提下,解决好农业机械大规模作业与亿万小规模农户生产的矛盾。以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为形式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就有力地化解了这个矛盾。一方面它减少了农机具的重复购置,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做到了“买不起、用得起”;另一方面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特别是价值较高的大中型机具不仅服务了自家,更重要的是还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使得高投入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在分散经营的一家一户的土地上实现了高产出。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同时,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主体、发展机制和发展目标的问题。一是农民群众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体,以跨区作业为主要形式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是我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我国地域广阔,农业耕作方式各地差别很大,采用什么样的农机具、以什么样的经营形式组织作业,农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推进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必须坚持农民群众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群众的创造和选择。二是社会化服务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发展机制,农业机械户和各类农业机械服务组织依据市场需求来开展作业服务,大力发展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积极推动农业机械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与产业化。这既是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形态,也是今后农业机械化政策的着力点。三是共同利用、提高效益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标,即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进农业现代化。
总体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的过程,这也是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最深层次的科学内涵。早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就经历了一段长足发展期,农业机械化适应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关系,经历了一段人民公社购买大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经营的历程。改革开放后,由于农业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成了主要的生产单位,农业机械化经过体制转换、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初步发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3个阶段,探索出了以农户购买服务为鲜明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这是当前农业机械化适应生产关系的又一次体现。展望未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持续发展及规模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还将会再次顺应生产关系的调整,预测未来的农业机械化将同时出现小农户购买农业机械服务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同步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将会逐渐成为主形态。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关系的影响也是重大的,这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入土地形成新的农业契约关系的重要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