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营销实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环境、现状与重点

1.2.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

1.自然环境

自然因素中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最大的是地形地貌,一般来说,地形越平坦的地方,越容易通过使用大型机械实现机械化;地形越复杂的地方,则越难以实现机械化。

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地区(新疆)、华北平原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江苏、上海、安徽)地形条件相对较好,平地占耕地面积比例均在60%以上,部分省份在80%以上,因此这些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而南方低缓丘陵区(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南)、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西藏)地形条件略差,平地占耕地面积比例均在60%以下,部分省份在20%~40%,因此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速度次之;而西南丘陵山区地形条件最为恶劣,平地占耕地面积比例均在20%以下,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在全国排名靠后。

一个区域的种植制度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一般来说,种植机械化技术成熟的作物的地区,机械化水平发展较快;同时,复种指数较低的地区由于需要更大的耕地面积才能保障一定收入,通常人均耕地面积要比复种指数较高的地区要大,因此农忙季节承担的作业量比较集中,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更大,所以一年一熟区的农民有更大的动力去购买或使用农业机械。

全国主要分为一年一熟区和一年两熟区。结合各省份历年复种指数统计情况,可以得出:东北地区为一年一熟区,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和大豆;新疆地区为一年一熟区,主要种植棉花、玉米、小麦;华北平原地区为一年两熟区,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为一年一熟区,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为一年两熟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南方低缓丘陵区为一年两熟区或不稳定的一年三熟区,主要种植水稻;西南丘陵山区为一年两熟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作物。

南方复种指数高、北方复种指数低,这也或许是我国南方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于北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政治法律环境

鉴于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1)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200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来,陆续出台了《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拖拉机登记规定》《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联合收割机及驾驶员安全监理规定》《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等部门规章,各地也出台了40多部有关农业机械化工作的行政规章。

2)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化推广系统、农业机械化试验鉴定系统、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系统、农业机械化学校、农业机械化信息中心为实体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各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一般行政事业支出费用的投入也以年均超过13%左右的速度增加,示范基地、培训设施、试验鉴定仪器、安全监理装备等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条件和手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农业机械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不但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扶持力度从2004年的7000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90亿元;而且农业农村部还出台了深松补贴政策,一些省份依据本省实际情况也开展了机插秧作业补贴、秸秆还田作业补贴、机库棚建设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补贴政策不断丰富与完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

可以看出,目前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政治法律环境非常良好。

3.经济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变为减速换挡,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资源紧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气候变化及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剧,病虫害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偏低等问题进一步显现。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加快创新步伐、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未来几年,迫切需要通过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农业机械化与农艺融合,显著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充分挖掘农业机械化在“一控两减三基本”中的潜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

虽然宏观经济增速下行,但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速快于GDP经济增速,近5年增速超过10%,农村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则使得农村居民购买农业机械和农业机械服务的能力更强。

4.社会环境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相比1990年,全国农林牧渔业劳动力40岁以上人数占比从31.20%上升到61.10%,上升了近30%,同时40岁以上的农业劳动力中又有56.52%大于50岁。现在看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状况已进一步加剧,根据典型调研,目前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同时,呈快速减量化趋势。随着存量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新生代农民子女主要到非农产业就业,预计10~20年,全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将下降一半。农业劳动力的快速下降,要保证农业生产就必须快速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为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可以预计,未来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将逐渐成为主流。

劳均播种面积越高,则对农业机械化需求越强烈,显然在排除其他因素下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可能越高。目前我国除新疆、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劳均播种面积高于10亩外,其他区域劳均播种面积均不足9亩,全国平均不足10亩。未来,随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减量化加剧,各区域农业机械化水平将更快推进。

5.种植结构

近年来各区域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见表1-5。

表1-5 近年来各区域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

(续)

(续)

(续)

1)新疆地区的主要作物为棉花、小麦和玉米,其中棉花种植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

2)在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水稻、玉米种植比例大幅度上升,而大豆种植比例则快速下降,考虑到水稻收割机也可兼收大豆,因此对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影响不大。

3)在华北平原地区,主要作物小麦种植面积占比相对稳定,而玉米种植面积稳步上升,今后对玉米播种机、玉米收割机的需求将上升。此外,花生播种面积亦较为稳定,鉴于花生收获机械化水平较低的现状,今后对花生收获机械需求也将增大。而棉花播种面积占比本身较小而且快速下降,鉴于该地区棉花机收处于未起步状态,估计今后对棉花收割机的需求随着播种面积下降也不会有太大进展。

4)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小麦、水稻种植面积占比均相对稳定,小麦种植比例还略有上升,考虑到该区域收获机以稻麦兼收机型为主,今后该区域对稻麦联合收割机需求变化不大。同时,该区域玉米种植面积快速上升,大豆和油菜种植面积逐步下降,棉花种植面积快速下降,因此该区域今后玉米联合收割机需求将增大,而大豆、油菜因为可用稻麦联合收割机收获而不影响装备需求,只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装备利用率。

5)在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主要作物小麦种植比例略有下降,而玉米种植比例小幅上升,今后对玉米收获机的需求将有所增加。

6)在南方低缓丘陵区,三大主粮种植比例都略有下降,油菜种植比例略有上升,甘蔗(主要在广西)种植比例基本稳定。

7)在西南丘陵山区,三大主粮种植比例均有所下降,而油菜、马铃薯种植比例有所上升,考虑到该区域播种、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均较低,今后该区域对稻麦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的需求均将有所增加,同时油菜、马铃薯的收获机械也将增加。

另外,大多数区域蔬菜种植比例是上升的,相关机械需求也将增加。

总的来看,近年来全国稻麦种植比例略有下降但基本稳定,玉米种植比例升幅较大,大豆、棉花种植比例下降幅度较大,马铃薯种植比例略有上升,油菜、花生、甘蔗种植比例基本稳定。目前稻麦联合收割机基本饱和,而玉米收割机保有量还不足,今后玉米收割机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棉花收割机需求下降,其他除蔬菜生产机械外基本保持稳定。另外,这里没有考虑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养殖机械需求也将快速增加。

6.技术供给环境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工业总产值一直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经过2004年以来“黄金十年”的大发展,2016年时农业机械工业总产值就达到4500亿元以上,农业机械工业得到显著发展。国产农业机械门类不断丰富,已经形成内燃机、拖拉机、运输机械、收获机械、牧业机械、拖内配件等诸多小行业,并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本土农业机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规模以上农业机械企业已有1615家,并成长出中国一拖、潍柴雷沃、中联重机、山东五征、江苏悦达、江苏沃得、星光农机等一大批实力雄厚、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竞争力较强的农业机械企业。此外,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久保田等国际农业机械巨头也纷纷通过建厂或并购方式进入我国。总的来说,如果不考虑是否国产化问题,我国主要粮、棉、油等农业机械装备技术供给能力尚可。

1.2.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历史趋势

图1-4展示了我国历年机耕水平、机播水平、机收水平,可以看出:2003年之前均发展缓慢,1980—2003年的23年中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仅从21.57%提高到32.47%,仅提高10.90%;而2003—2016年的13年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却从32.47%提高到65.19%,提高了32.72%。可见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之后提速很快。此外,还可以看到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进,机播、机收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与机耕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差距在不断缩小。

图1-4 我国历年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及综合机械化水平

注:本图数据由历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全国农业统计提要》整理、计算获得。

2.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各区域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见图1-5。可以看出,目前全国各区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差距较大。其中:新疆地区、东北地区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且较为接近,分别为89.35%和91.05%;华北平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耕和收2个环节机械化水平比较接近,但在播种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上,华北平原地区远远高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显然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播种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受制于水稻播种机械化的薄弱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为79.08%和74.42%;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和南方低缓丘陵区的耕和收2个环节机械化水平较为接近,但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的播种环节机械化水平远远高于南方低缓丘陵区(同样,南方低缓丘陵区播种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受制于水稻播种机械化水平),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为56.84%和48.89%;而西南丘陵山区与其他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差距是全方位的,机耕水平与倒数第二的南方低缓丘陵区差23.91%,机收水平只有14.21%,与倒数第二、第三的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和南方低缓丘陵区分别相差26.40%和32.35%。

图1-5 2016年各区域耕、种、收机械化水平

注:本图数据由《2016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2016年全国农业统计提要》整理获得。

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见表1-6。

表1-6 2016年各区域主要作物机械化水平(%)

(1)小麦 小麦机械化水平整体较高。其中机耕水平除西南丘陵山区只有91.54%以外,其他区域均超过95%,甚至达到100%;对于机播水平,在新疆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平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均超过90%,甚至达到100%,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达到80.60%,而南方低缓丘陵区和西南丘陵山区分别只有49.82%和21.34%;对于机收水平,除西南丘陵山区只有45.59%和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只有79.99%以外,其他地区均高于90%。可见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空间主要在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5.07%的西南丘陵山区,但考虑到地形限制,今后提升空间相对较小。

(2)水稻 各区域差距较大,同时播种环节机械化水平整体较低。对于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比例为15.39%的东北地区,其水稻生产无论是机耕、机播还是机收水平都超过90%,基本上实现机械化;对于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比例为15.43%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其水稻生产机耕水平、机收水平均高于95%,但机播水平只有64.31%;对于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比例为50.56%的南方低缓丘陵区,其水稻生产机耕水平、机收水平也相对较高,分别达到99.04%和89.87%,但其机播水平仅仅为28.38%;对于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14.87%的西南丘陵山区,机耕水平虽然达到82.57%,但机播水平只有13.25%,机收水平只有49.55%。可见,对于水稻生产机械化,提升空间主要在于南方低缓丘陵区的水稻机播水平和西南丘陵山区的播种与收获机械化,但由于地形限制,短期内实现难度较大,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

(3)玉米 玉米主要生产环节中机收是薄弱环节。对于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39.01%的东北地区,其玉米耕地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100%,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也达到79.79%;对于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27.19%的华北平原地区,其玉米耕地、播种环节机械化水平均达到90%以上,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也达到83.28%;对于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11.16%的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其玉米机耕、机播水平分别为98.46%和77.15%,而机收水平则只有52.79%;对于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11.23%的西南丘陵山区,其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全面落后,特别是机播、机收水平均不足2%。可见,对于玉米生产机械化,今后的提升空间在于在东北地区、华北平原地区、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大力发展机收水平,西南丘陵山区由于玉米种植地形恶劣(在西南丘陵山区,玉米一般种植在坡地上),中长期内预计不会有太大提升空间。

(4)大豆 除大豆播种面积占全国53.21%的东北主产区大豆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较高外,播种面积占14.34%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和占8.52%的华北平原地区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均较低。可见,大豆的机械化生产水平提升,主要空间在东北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但是考虑到大豆播种面积在其他地区占当地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极低(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为6.13%以外,其他地区均低于4%,属于小类作物),因此未来提升空间也较为有限。

(5)油菜 油菜的机播、机收水平均较低。其中:对于油菜播种面积占全国11.46%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油菜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只有26.42%和40.55%;对于油菜播种面积占全国43.05%的南方低缓丘陵区,油菜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只有26.74%和43.92%;对于油菜播种面积占全国28.77%的西南丘陵山区,油菜机播和机收水平均在10%左右。可见,对于油菜生产机械化,今后主要的提升空间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和南方低缓丘陵区。

(6)马铃薯 马铃薯主产区的马铃薯播种与收获机械化水平均较低。对于马铃薯播种面积占全国15.76%的东北地区,马铃薯机耕水平达90.25%,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为76.53%和68.72%,相对其他主产区较高;对于马铃薯播种面积占全国24.51%的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其马铃薯机耕水平为72.50%,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为35.35%和33.45%;对于马铃薯播种面积占全国10.65%的南方低缓丘陵区,机耕水平为64.43%,机播和机收水平均不足7%;对于马铃薯播种面积占全国42.75%的西南丘陵山区,机耕水平仅为30.83%,机播和机收水平均不足2%。考虑到在南方低缓丘陵区和西南丘陵山区,马铃薯主要种植在地形条件较差的地块上,因此未来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的提升空间主要在东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

(7)花生 播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均较低。其中,对于花生播种面积占全国11.13%的东北地区,其花生机播、机收水平均超过60%;对于花生播种面积占全国46.82%的华北平原地区,机播水平为66.94%,机收水平仅为50.88%;对于花生播种面积占全国26.26%的南方低缓丘陵区,其花生机播水平和机收水平均在6%左右。同时,各区域花生播种面积占各区域总播种面积比例,除华北平原以外,其他地区均低于4%。因此,今后花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空间主要在东北地区和华北平原地区。

(8)棉花 棉花机收水平十分低下。其中:在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国53.97%的新疆地区,棉花机耕、机播水平均达到100%,但机收水平只有41.96%;在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国25.95%的华北平原地区,棉花机收水平不足1%;对于棉花播种面积分别占全国15.69%和10.18%的南方低缓丘陵区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棉花机播、机收水平均不足2%。同时,棉花播种面积占各区域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除新疆达到30.77%以外,其他区域均不足3%,属于小宗作物,因此预计未来棉花生产机械化主要提升空间在新疆地区。

(9)其他作物 其他作物的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均较低,全国平均分别为49.63%、21.11%和16.58%。其他作物包含蔬菜、甘蔗、甜菜、烟叶、麻类、茶叶、水果等作物,这些作物的生产机械化难度较大,特别是播种与收获机械化难度较大,今后提升速度较为缓慢。

1.2.3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

1.重点区域分析

分别将各区域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收面积除以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并乘以权重(耕0.4、播0.3、收0.3,同时,在计算机耕环节贡献时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剔除免耕播种面积),得到各区域分环节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贡献率(表1-7)。

表1-7 2016年各区域分环节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贡献率(%)

分区域来看,目前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贡献最高的是东北地区,其次是华北平原地区,南方低缓丘陵区排第三,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排第四,其后依次是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西南丘陵山区和新疆地区。从环节来看,目前机耕环节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贡献百分比最高,达31.90%;其次是机收和机播环节,分别是16.37%和15.43%。

将各区域农作物播种面积除以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得到的百分比再乘以权重(耕0.4、播0.3、收0.3),即得到各区域分环节机械化水平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贡献率最大值(假定未来种植结构不发生变化),见表1-8。

表1-8 各区域分环节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贡献率最大值(%)

(续)

将表1-8中的数值与表1-7中的对应数值相减,即得到各区域在目前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基础上,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贡献率的剩余空间,见表1-9。

表1-9 各区域分环节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贡献率剩余空间(%)

分区域来看,今后发展空间最大的2个区域是南方低缓丘陵区和西南丘陵山区,这2个区域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贡献率的剩余空间分别高达11.11%和11.41%,这2个区域耕种收全方位落后于其他地区,亟须大力发展;排第三的是华北平原地区,对全国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贡献率剩余空间为6.13%,主要来自玉米收获环节;排第四的是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该区域未来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贡献率剩余空间为3.59%,该区域耕种收各环节还都有提升空间;其后依次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东北地区和新疆地区。从环节上看,今后耕、种、收各环节均有较大发展空间,但其中播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发展空间都较大。

2.重点作物与环节分析

分别将各类作物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收面积除以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并乘以权重(耕0.4、播0.3、收0.3,同时,在计算机耕环节贡献时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剔除免耕播种面积),得到各类作物分环节对全国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贡献率,见表1-10。由此可见,目前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贡献最大的作物是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这三类作物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3.69%、14.72%和16.07%,三者合计达到44.48%,占2016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3.70%)的69.83%,而这三类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合计只有54.68%,显然农业机械化发展在种植业中存在严重不平衡。大豆、油菜、马铃薯、花生、棉花及包含甘蔗、蔬菜在内的其他作物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绝对贡献较少,合计只有19.22%,并且主要是这些作物机耕环节的贡献,一共19.20%的贡献中仅机耕环节贡献就达到11.73%。

表1-10 2016年各作物环节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贡献率(%)

将各类作物播种面积除以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得到的百分比再乘以权重(耕0.4、播0.3、收0.3),即得到各类作物各环节机械化水平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贡献率最大值(假定未来种植结构不发生变化),见表1-11。将表1-11中的数值与表1-10中的对应数值相减,即得到各类作物在目前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基础上,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贡献率的剩余空间,见表1-12。从表1-12可以看出,今后三大粮食作物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贡献率剩余空间有限,即使耕种收3个环节三大粮食作物均实现机械化,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增加10.80%,若其他作物机械化水平保持不变,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只能达到74.50%。大豆、油菜、马铃薯、花生、棉花5类作物的贡献剩余空间主要在于播种和收获环节,这5类作物合计贡献剩余空间为7.41%。其他作物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贡献剩余空间高达18.71%,而其他作物中蔬菜的播种面积高达47.37%,因此今后应高度重视蔬菜及其他经济作物的播种机械化。

表1-11 2016年各作物分环节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贡献率最大值(%)

表1-12 各作物分环节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贡献率剩余空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从发展环境来看 第一,在地形地貌方面,我国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新疆地区地形条件相对较好,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较快;而南方低缓丘陵区、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地形条件略差,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速度次之;而西南丘陵山区各省地形条件最为恶劣,平地占耕地面积比例均在20%以下,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在全国靠后。第二,在种植制度方面,东北地区、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为一年一熟区,其他区域为一年两熟区,熟制的不同,对农业机械装备的需求也会有所影响。第三,在政治法律环境方面,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政治法律环境良好。第四,在经济环境方面,我国正面临经济减速换挡、转型升级期,需要农业机械化在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在节本增效和“一控两减三基本”中发挥应有作用。第五,在社会环境方面,我国农业劳动力减量化、老龄化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和机遇。第六,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由于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及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国际分工发生变化,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上升,大豆、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今后农业机械装备结构调整应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第七,在技术供给环境方面,我国主要粮、棉、油等农业机械装备技术供给能力尚可,但部分高端产品由外资供应。

(2)从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来看 第一,从区域角度看,各区域机械化水平发展差异较大。新疆地区、东北地区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且较为接近;华北平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耕和收2个环节机械化水平比较接近,但在播种环节华北平原远远高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和南方低缓丘陵区的耕和收2个环节机械化水平较为接近,但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的播种环节机械化水平远远高于南方低缓丘陵区;而西南丘陵山区与其他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差距是全方位的。第二,从主要作物角度看,各类作物各环节机械化水平差异也较大。虽然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机播水平较高,但三大粮食作物中的水稻播种机械化水平不足45%,油菜、马铃薯播种机械化水平仅25%左右,花生播种机械化水平也刚到43%;虽然小麦、水稻的机收水平较高,但三大粮食作物中的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仍然不足70%,油菜、马铃薯、花生等收获机械化水平仍不足35%,棉花收获机械化水平不足25%。同时,甘蔗、蔬菜、水果、茶叶等作物的播种、收获、初加工环节机械化水平十分低下。今后农业机械装备的结构调整,应重点发展薄弱环节的农业机械装备。

(3)从未来发展重点来看 第一,从全国各区域角度看,今后发展空间最大的2个区域是南方低缓丘陵区和西南丘陵山区,这2个区域耕种收全方位落后于其他地区,亟须大力发展;排第三的是华北平原地区,对全国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贡献的剩余空间主要是玉米收获环节;排第四的是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耕种收各环节还都有提升空间。第二,从全国主要作物角度看,今后三大粮食作物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贡献剩余空间有限。大豆、油菜、马铃薯、花生、棉花等几类作物的贡献剩余空间主要在于播种和收获环节。其他作物对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贡献剩余空间大,而其他作物中蔬菜的播种面积高达47.37%,因此今后应高度重视蔬菜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