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大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案例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的人都热爱读书,培养了很强的学习能力。好读书,又不唯书,注重将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人,保持着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将拥有更突出的创造力,涵养创新精神,从而成就一番作为。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变得僵化。大学生要重读书、好读书、善读书,既要注重学习和借鉴,又要敢于超越和创新。
3.2.1 案例1:青年科研者应有雄心壮志去做创新性的研究
“要说科研苦不苦?苦。可是科研酷不酷?那也是真的酷!”站在“‘新青年 耀青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晚会”的舞台上,万蕊雪这样说。
万蕊雪是“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全球四位获奖人之一,获得该奖项时,她是年仅28岁的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是我国自己培养的博士首次获此殊荣。万蕊雪从事的是基础生物学研究,每天要和生物分子打交道。虽然顶着90后青年科学家的标签,但刚进入导师施一公教授的实验室时,她也曾觉得自己“笨到家了”,好不容易才适应了实验室的节奏。在实验室,万蕊雪和团队24小时轮流值班,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数据,每隔3小时只有5分钟时间可以喝口水或者上厕所。在读博士研究生二年级时,24岁的万蕊雪接触了结构生物学领域最难的课题之一—剪接体(Spliceosome)。在此之前,没人能看到近原子分辨率剪接体的精细结构,这是世界上公认的不可能完成的难题,万蕊雪要与全球顶级的实验室比拼。也许是因为年纪小,那时候的她不知道怕:自己没有太多经验,实验室也面临转型,碰壁的次数数都数不过来。因为探索的是未知领域,身边没人可以指导,具体到细节没人知道该怎么做。单单某个实验,她就失败过6次。直到2015年8月,万蕊雪和团队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个近原子分辨率的剪接体结构。虽然其他实验室一直紧跟,但万蕊雪可以骄傲地说,在这个领域,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万蕊雪获得了“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在瑞典做完学术报告后,万蕊雪听到有人说,“原来这是你的工作,我曾读过这篇文章,但不知道原来你是来自中国的研究组。”那一刻,万蕊雪觉得自己距离国家如此之近。
作为青年代表,万蕊雪这次登台讲述自己的经历,她想要告诉所有的青年,喜欢科研就不要放弃和害怕。当今,不少同龄人把做科研和枯燥、清贫挂钩。万蕊雪却一直在探索未知领域,在一点点向科学的真相接近。万蕊雪说:“这个过程的确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而且多数的失败是心理上的。”万蕊雪希望更多的青年能投身于基础研究,这是科技强国的基础。“尽管跑道上的选手众多,但我知道,在科研这场超长的‘马拉松’竞赛里,真正的对手其实是自己。”在晚会的“青年说”环节中万蕊雪说,“青春的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死磕到底!”
(案例来源: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2019-05-02)
【案例点评】在快节奏、严要求下,万蕊雪为了能够留在施一公教授的团队,从开始就是冲刺,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上。如果“天赋”不够,那么就用“勤奋”来凑。万蕊雪始终坚持早8点到实验室,次日凌晨才离开,每天在实验室至少工作14个小时,而这样的高强度努力,足足坚持了数月之久,直到获得了肯定。2018年,万蕊雪加入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卓越学者”项目。不仅如此,在那以后,这个90后的女孩为了获得成果,曾经带着研究小组在紧张的科研中度过了春节。“科研这场‘马拉松’竞赛,我会一直跑下去”,万蕊雪持续地在努力中不断提升自己学习能力、砥砺创新精神,让曾经并非最优秀的自己,未来定是最耀眼的。
3.2.2 案例2:毛泽东的读书生涯—成习惯、长知识、生智慧、会创新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是毛泽东最有名的关于读书的言论。毛泽东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读书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酷爱读书成习惯。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不仅读书多,而且涉猎范围广,既有古今文史典籍,也有一些冷门书籍,如威尔斯的小说《月球上的第一批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苏联科学家威廉斯的《土壤学》等。毛泽东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望是发自内心的,因而是真读真学,而不是做样子。他读书的技巧是,经典图书反复读、相同图书对照读,除了批注,还注重讨论式阅读。就是在这种读书习惯的支配下,毛泽东一生饱读诗书。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因病被担架抬着仍坚持看《列宁与革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让工作人员读书给他听。
读有所得长知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拾起了20年前写日记的习惯,他在日记的开头写:“20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起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他的日记实际上是其读书随笔和感悟,想通过书写使所读的图书得以消化,变成知识。毛泽东就是这样,通过读文史典籍,了解历史知识;通过读近代以来的西方著作和有关研究西方的著作,放眼看世界;通过读《共产党宣言》,找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毛泽东在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就读了十几遍《共产党宣言》。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学到知识,在延安时期,他还办了20多所学校,从艺术学院、妇女学院,到青年干部学院,再到民族干部学院,一应俱全。毛泽东还经常亲自到各个学院讲课。这都体现出毛泽东希望让知识根植大众的良苦用心。
得而能用生智慧。有了知识不等于有智慧,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活用书。毛泽东曾讲《史记》中记载的刘邦善于纳谏而取得胜利,项羽一意孤行而导致霸王别姬,是要在党内倡导民主作风;讲《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则是提醒领导干部在如何教育和锻炼下一代的问题上,不能让子女“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谋远虑。智慧的获得要有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并上升为游刃有余的综合能力,使自己有一种气场。这种气场就是出色的口才、文才、干才和良好的素养,让人敬佩、敬重、敬仰。
用而生巧会创新。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种使用就是一种创新和创造。没有创新的学问是机械的、教条的。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阅读和理论创造,确立了他日后看待实践、分析问题的两个最根本的方法和一个根本主张。两个根本方法是指实事求是和对立统一,一个根本主张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通过真读真学,在哲学上写出了《矛盾论》《实践论》等,在军事上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在政治上写出了《新民主主义论》,在文化上写出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这些都是理论的创造,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毛泽东还主张读书要求甚解。对于知识的获得要全面,这样才能把握得准、看得清,从而更好地创造性工作,进一步找到创新点。
(案例来源:解放日报,2013-06-04)
【案例点评】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是对毛泽东读书生涯的深刻总结;成习惯、长知识、生智慧、会创新这一“读书链”为大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和前进目标。读书是一种职业习惯,是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不竭源泉。大学生只有不断增强紧迫感,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学习,使自己具备广博的知识、缜密的逻辑思维、前瞻的敏锐视角,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业务精深、应对自如。
3.2.3 案例3:不“充电”的跳槽只是重复工作
钟先生是泉州某网络公司的副总经理,他表示,因为现在是技术方面的副总,所以会经常接触一些非常前沿的IT技术。他从几年前一直保持到现在的一个习惯就是上网浏览最新的IT新闻和技术,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尽管钟先生已经很长时间不再写程序,但是任何一个程序员向他请教,他都能轻松地解答。
在谈到他在公司招聘软件人员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时,钟先生说,软件人才比较心高气傲,很多时候,很多技术人员半年下来就开始出现职业倦怠,既不知道怎么提高自己的能力,又不满足每天跟程序打交道。很多人这个时候会选择跳槽到另一个公司,其实这是重复同样的工作,不重视学习,水平还是保留在原来的层次上。
(案例来源:泉州晚报,2008-08-11)
【案例点评】韩愈在《进学解》中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习不仅是指在校期间的学习,进修、培训、反思、实践等都是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喝茶聊天也能学到东西。现实中有很多人正在过着一种“跳蚤人生”:长期生活在僵化的氛围中,脑子里填满了各种各样的“成规”“条条框框”,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超越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