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作为一门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必须按照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程序,而不是基于预感、经验及直觉来探讨人的行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具有科学特征,即依据科学论据来探讨组织环境中人类行为的规律性。
一、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原则
科学研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组织行为学也一样,一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也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组织行为学理论建立和验证的过程中,不能单凭学者的个人经验,而必须是以公众都能观察了解到的客观事实为基础前提。研究者客观、公正的态度是研究的基本前提,在收集数据过程中要保持数据的客观真实性,对问题及结果的分析不能有任何的主观偏见。
(二)可验证性原则
研究成果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可验证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应该可以反复地在实验或者调查中得到证实和证伪。研究成果要具有重复性、可测量性。无法进行验证的研究成果是不具有价值的。
(三)可控制性原则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研究者要控制对行为产生影响的变量,使研究过程更加准确,以确保对行为产生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因果解释。对于研究中无法控制的因素,研究者也要尽可能认识到其作用与影响,在研究结论中予以考虑和说明。
(四)预见性原则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发现应不仅有助于解决组织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能够运用所发现的客观规律预见未来,从而更加有效地预防组织中的各种消极行为,引导员工积极行为的高频次出现。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较为常见的有: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分析被观察者的行为,从而分析研究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观察法除了观察者直接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外,还可以借助科技设备如录音机、摄像机等进行观察。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观察法可分为以下主要类型:
1.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这种分类方法依据的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一起进行活动,观察者直接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工作或生活中,其研究者的身份不易被发现。这种观察方式能够获得更为可靠、有效的观察资料。非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以研究者的身份对被观察者进行观察,此时的研究者是一名局外人。
2.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
这种分类方法依据的是被观察者对观察过程的知觉。自然观察是指在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处于被观察状况下,观察者对其进行观察的行为。控制观察指被观察者知道自己处于被观察的状态下,观察者对其实施观察的行为。
参与观察和自然观察所搜集的数据可以帮助研究者对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获得身临其境和设身处地的了解。例如,黄铁鹰教授在研究海底捞的案例时,派北京大学学生去海底捞餐厅打工“卧底”,承担餐厅里的各项服务工作,从而收集了海底捞服务顾客的大量一手资料。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对环境进行一定控制的情况下开展实验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控制和改变条件,积极干预受测试者的活动,经过反复实验,积累一定数量的材料,作为判断被研究心理现象的典型性和偶然性的依据。实验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实地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1.实地实验
实地实验(field experiment)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研究者在自然环境中控制自变量,检验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所造成的影响,从而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对两个医院自愿献血的人开展实地实验,在第一家医院对自愿献血的人给予金钱补偿,而第二家医院的献血者得不到补偿。记录这种情况下两家医院自愿献血的人数,从而通过收集数据,对献血意愿和金钱补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试图发现两者之间的规律。
2.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lab experiment)需要对环境中的某项因素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通过改变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整个实验过程是在实验室中完成的。例如,有学者同样研究献血意愿和金钱补偿之间的关系,他将参加实验的人集中到实验室里,随机地将他们分配到有金钱补偿和无补偿的两个实验组中,对第一组人告知如同意献血将会得到金钱补偿,对另一组人告知献血将是无偿的,最后统计两组中愿意献血的人数。
(三)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一种非常完整的研究方法,它包含了特有的设计逻辑、特定的资料收集方法和独特的资料分析方法。它是研究者通过查阅记录、采访样本、发放调查表和实地观察等方式,搜集有关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各种资料,用以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特点、管理风格及工作经验等,对组织中的各种关系进行描述和说明。案例研究法主要体现在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如何改变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及“最后结果如何”。
通常案例研究法可以区分为三类,即探索性案例研究法、描述性案例研究法及因果性案例研究法。
1.探索性案例研究法
探索性案例研究法是指,当研究者对于个案特性、问题性质、研究假设及研究工具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以为今后正式的研究提供基础。
2.描述性案例研究法
描述性案例研究法是指在探索性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已经对个案特性、问题性质等有了一定了解,要继续对案例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描述,从而加深对研究问题的认识。
3.因果性案例研究法
因果性案例研究法是观察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了解不同现象间的特定关系。此类研究旨在关注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并试图寻找因果关系背后的原因。
(四)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用书面形式间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它在组织行为的定量研究中使用得最为普遍。问卷调查法以语言为媒介,使用严格设计的表格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资料。问卷调查法主要适合标准化的问题,适用于描述性的调研和解释性的研究。问卷调查法中首个重要环节就是问卷的设计。问卷设计主要有两种方法:
1.沿用现有量表
在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中,无数的研究者开发出大量的研究量表。在研究设计初期,研究者首先需要查阅文献中是否存在信度和效度符合要求的已有量表。
2.自行设计量表
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研究者才不得不考虑自行设计量表:现有的量表无法满足研究的需要;研究的目的是测试西方概念在跨文化研究中的运用;研究的目的就是开发新的量表。
三、与组织行为学研究相关的概念
(一)理论模型和变量
理论模型是对概念之间各种复杂关系的一系列假设性陈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理论模型图离不开方框、线条和箭头,如图1—5所示。研究者将概念转变成为变量,以此为对变量进行精确测度及对理论模型进行统计验证奠定基础。以下,我们对理论模型中常见的五类变量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介绍。
图1—5 五种变量的示意图[14]
1.自变量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就是在假设中引起某个现象的变量,也是实验中被研究者所操纵的变量。如研究者在“领导风格对组织创新作用机制”的研究中,不同的领导风格就是自变量,是引起组织创新的预测变量。
2.因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就是在假设中被预测的变量,也是实验中被研究者认为会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在"领导风格对组织创新作用机制"的研究中,组织创新就是一个因变量。
3.中介变量
中介变量(mediating variable)是自变量对因变量发生影响的中介,是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质性的、内在的原因。中介变量所起的作用是能够使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楚和完整。
4.调节变量
调节变量(moderating variable)所起的作用是调节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自变量a和因变量b之间的关系又受到变量c的影响,那么可以称c为调节变量。如图1—6所示,服务氛围就是调节变量,调节着自变量员工人格特征与因变量服务质量的关系。
图1—6 调节作用示意图
5.控制变量
研究过程中,不是只有自变量才会引起因变量之间的变化,自变量之外存在其他变量也可能影响研究的结果,因此研究者必须控制相关的变量,这些变量称为控制变量(con-trol variable)。只有在研究过程中使控制变量保持不变,才会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可靠。在图1—6中,除了调节变量服务氛围,行业性质的不同可能也会影响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那么行业性质就是一个控制变量,研究者需要对其进行控制,比如保证研究样本全部来自同一个行业。
(二)效度和信度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人们通常从效度及信度两个方面对研究过程中的量表的质量进行评价。效度和信度决定了研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1.效度
效度(validity)是指量表测量的准确程度,或量表能否准确地测量到其需要测量的概念。量表效度一般分为内容效度、校标效度及构念效度。内容效度是指量表的各条目是否反映其期望测量的内容;校标效度是以一个公认有效的量表作为标准,检验新量表与标准量表测量结果的相关性,以两种量表测定得分的相关系数来评价效标效度;构念效度主要评价在对概念进行操作化时,变量测量的内容和概念含义是否一致。
2.信度
信度(reliability)指量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量表信度分为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重测信度是在一定时间间隔中运用同一量表进行重复测量所得的信度系数,以此考查测量工具的稳定性;内部一致性信度是以条目之间的关联程度来对信度做出估计,评定的是量表内部所有条目的一致性;分半信度是在一次测量后将条目分为两部分,分别计算两部分的得分,并以得分间的相关系数来衡量测量的一致性。
专栏1:本土研究新发现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现状:意义与建议[15]
张志学、鞠冬、马力对2008—2011年发表在英文和中文组织行为学方面重要学术期刊上的研究文献进行比较和总结。他们在英文期刊中选取了12本公认的一流管理学(如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应用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如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学术期刊,通过阅读,对每篇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概括。依据文章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是自变量,也可以是因变量),概括出每篇文章的主题。2008—2011年,文章数量排在前10位的话题依次是领导力(leadership)、团队(team)、公平(justice)、身份和认同(identity &identification)、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创造力(creativity)、工作—生活关系(work-life)、多样性(diversity)、信任(trust)和绩效(performance)。这10类话题占全部研究论文的32%,其中领导力最多,独占8%。其他研究话题还包括:创业(entrepreneur-ship)、CEO、职场例外行为(deviance)、知识(knowledge)、变革(change)、离职(turnover)、冲突(conflict)、决策(decision making)、情绪(emotion)、压力(stress)、伦理(ethics)、情感(affect)、谈判(negotiation)和权力(power)。在所有论文中,采用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文献回顾和元分析这四种研究方法的文章所占比重依次为77%、14%、6%和3%。研究层次分为个人(66%)、小组/团队(12%)、组织(6%)。
本文作者们还选取了国内《管理世界》、《管理科学》、《管理评论》、《科学学研究》、《科学管理》、《南开管理评论》、《中国管理科学》及《心理学报》上所发表的组织行为学论文来进行比较。通过阅读2008—2011年以上期刊的相关论文,发现中文文章排在前10位的研究话题依次是:领导力、团队、知识、创造力/创新、公平、信任、建言、组织公民行为、工作—生活平衡和离职。这10类话题占全部研究论文的60%,其中领导力占20%。其他话题还包括职业、情绪智力、绩效、组织承诺和个性。中文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和英文期刊一致,但是研究方法单一,个体层次和横截面数据的问题更为严重。具体而言,研究类型最多的是实证研究(占89%),每篇文章仅报告一个研究的居多(占93%),大多数研究采用问卷收集数据(占89%),研究层次集中在个体层次(占61%),且绝大多数研究搜集的是横截面数据(占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