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企业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谁需要会计信息,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等问题,一直是会计研究面临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原则上讲,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需要企业的会计信息。按照会计信息使用者与企业的关系,可以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分为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者两类。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经济监管部门、经济分析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等,他们主要通过企业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来了解、掌握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因此,为了保证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必须经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认可。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包括企业管理层和企业一般员工,他们主要通过财务会计报告了解企业经济活动情况。除此以外,企业的经营决策与管理活动还需要大量的其他相关信息。例如,产品成本的降低幅度、材料消耗定额的执行情况及产品的边际贡献率等。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有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监管部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
(一)投资者
投资者将其所拥有的资源投入企业,是出于获利的目的。从产权关系上看,投资者是企业主要的产权所有者。作为委托方的投资者将其财产委托给企业经营者去经营管理,以期实现财产的保值与增值;作为受托方的企业及其经营者,则承担了合理利用与配置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使其保值与增值的责任。正是财产所有权与其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作为财产所有者的投资者无法对其财产进行“实时监督”,而只能借助于履行受托责任的企业定期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
(二)债权人
债权人主要包括向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向企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供应商,从广义的产权角度看,债权人也是企业财产的产权所有者之一,因为它们提供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部分财产。只是这种“债权人产权”与“投资者产权”在法律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别。
向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以及类似银行的金融机构,主要关心其提供给企业的贷款本金与贷款利息能否得到偿还和支付;向企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供应商等商业债权人,主要关心企业所欠款项能否如期偿还。作为企业的债权人,主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债务支付能力等情况来判断其债权受偿程度。
(三)政府及其监管部门
政府具有两种职能:一是“社会管理者”,为确保整个国家的社会与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其必须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能;二是如果政府为企业出资,则成为企业的投资者,此时,政府便以企业的投资者身份享有投资者的一切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对于政府没有出资的企业,政府仅仅具有“社会管理者”身份,不享有投资者的权益。
从企业视角来看,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上。通过企业提供的有关经济活动的全部会计信息,政府及其经济监管部门可以判断企业的经济行为是否合法,是否有效。除监管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外,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还可以作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统计国民收入的基础数据资料。
(四)企业经营管理者
企业经营管理者包括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群体被称为企业的“高管层”,包括企业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等。以总经理为首的企业管理层的主要职责是实施董事会做出的有关经营、投资与筹资活动的重大决策,并负责管理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与行为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活动,影响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和企业价值的提升。
除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经济监管部门、企业管理层外,社会公众、顾客、证券分析师、企业一般员工等同样与企业有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关系。他们也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也称真实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如果企业以虚假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属于违法行为,不仅会严重损害会计信息质量,而且会误导投资者,干扰资本市场,导致会计秩序、财经秩序混乱。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要想让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就应当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即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者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反映其实质内容。多数情况下,企业发生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生产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往往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等;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就应当将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反映。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实务中,如果某项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例如,企业发生的某些支出金额较小,从支出的受益期来看,可能需要在若干会计期间进行分摊,但根据重要性要求,可以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企业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确认预计负债、对可能承担的环保责任确认预计负债等,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要求,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