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计量属性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组织会计核算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又称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时间和空间范围的合理假定,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又称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核算应当集中反映某一特定企业的经济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
会计主体是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它表明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既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若干个企业组成的集团企业;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律主体是指企业在从事法律活动时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法律主体都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可以是法律主体,也可以是非法律主体。例如,企、事业单位是法律主体也是会计主体。一个企业中的内部单位,如分公司等虽然不是法律主体,但它可以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假设要求企业应当对其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样就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假设。
法律主体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会计分期是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相等的、较短的若干会计期间,以便分期考核其经营活动的成果。企业以持续经营为理念,但债权人和投资人乃至经营者却不能等到经营活动完全结束时,再披露或知晓企业的经营成果,这就促使企业将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成不同的会计期间,分期记录经济业务、结算账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即反映一定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
会计分期的意义在于它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为历史成本计价、权责发生制、可比性原则等奠定了基础。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期间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例如半年、季度、月度报告。我国的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年度有所不同,采用4月至次年3月作为会计年度的有加拿大、英国、印度、日本等国家或地区。
会计分期表明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企业(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是持续不断的(持续经营),为了核算账目,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期间,这就是会计分期(也称为会计期间)。正是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为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奠定了基础。
关于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将在第四章讲述。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来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选择货币作为共同尺度进行计量,具有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的作用。
货币计量是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具有多样性。为了实现会计的目标,必须综合反映会计主体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计量尺度。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本身属性所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其他计量单位,例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会计在选择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的同时,还须以实物量度和时间或劳动量度等作为辅助计量尺度完成会计核算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在我国国内设立的企业以及在国外的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货币计量的前提是假定币值稳定,因为只有在市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点上的资产的价值才具有可比性,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比较,并计算确定其经营成果,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够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
二、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一)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时所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二)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采用重置成本计量时,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采用可变现净值计量时,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四)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采用现值计量时,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五)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