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工作
一、领导讲话
张海迪在第九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2016年1月16日,根据录音整理
尊敬的林建华校长、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志们、朋友们:
你们好!
今天,我来出席第九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感到特别高兴。上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顺利召开了换届大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向论坛的举办和新当选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作为残疾人工作者,特别是一个残疾女性,我有很多问题希望向各位专家学者请教并一起讨论。几十年前,我从未想到有一天能在北大和大家一起讨论残疾人的问题。那时候,我曾像很多同龄人一样,无限向往北大的校园。在我的心中,北大代表着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今天,我终于来到北大,来向专家学者们学习。你们对残疾人的关心和支持让我感动,你们为研究残疾人生存与发展所做的努力让我尊敬。我以为知识界是最具有人文情怀的,知识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体现了社会很高的文明水准。我想,学者以关心弱者而更显风范。各位专家学者对残疾人的认识,让我对残疾人事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你们的研究成果也让我看到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在此,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残疾人事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业,它与千百万人和千百万家庭紧密相连,它为改善残疾人的状况而存在,中国残联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残疾人组织因为能帮助千百万人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残疾人事业发展是要帮助残疾人创造无障碍的社会环境,既要消除物质的障碍,更要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要创建一个包容、友好、善意、互助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非常需要专家学者的关注的目光。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不断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进步,人的生存处境、精神困境和残疾人最终的解放,需要专家学者进行理论探讨和研究。多年前,我们开始举办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这些年大家积极参与这个论坛,参与的热情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想,专家学者对残疾人的关心,其实就是对生命的关切。通过认识残疾这一现象,通过了解残疾人承受残疾之痛的过程,我们不断认识生命。残疾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它关乎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残疾人的存在和与残疾的抗争,让我看到生命兴旺、受到损伤一直到衰亡的过程,看到一个人怎样从“我能”变成“我不能”的无奈和痛苦。理解了什么是生命的孤独、忧郁、悲伤,甚至绝望,而这一切映照出的欢乐幸福又是多么珍贵。
我来中国残联工作八年了,几乎放下了写作,残疾人工作不能像文学创作一样去想象和虚构,我要面对的是最真实的、承受着痛苦的人们,要做的是怎样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地方调研,我不断观察和思考的问题是,残疾人最需要什么?我认为康复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康复与重建。身体没有残疾的痛苦,生活才能有更好的质量。现在我们已经能用一些辅助技术和辅助器具帮助残疾人恢复或替代失去的部分功能,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实现愿望并使生命的意义变得完整。但是面对8500万残疾人,我们要做的工作太多了。残疾人康复是基本民生问题之一,也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很多残疾人都有康复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失能老年人的康复需求也十分迫切。但目前能够提供的康复服务很少。康复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涉及多学科的复杂工作,康复专业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专门的大学来培养。经过几年的调研和思考,我已向有关部委提出建立中国康复大学的建议,不是中国残联建大学,而是推动国家建立康复大学。现在我们急需培养大批的合格康复人才,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孩子,早一天得到有效康复,生命就会多一分希望。
这次论坛主题是“残疾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帮助残疾人脱贫是小康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残联把精准扶贫作为工作重点,而掌握精确的大数据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去年,我们完成了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采集了2664万持证残疾人及未持证残疾儿童的数据,作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去年,国务院通过了给予残疾人两项补贴的政策,这是我们的工作进展,也是残疾人事业的进步。我认为,发展残疾人事业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去年1月,我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国家研究制定《残疾人福利条例》。只有健全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真正让残疾人过上小康生活。希望专家学者多研究,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
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教育也是重要的内容。残疾人接受教育曾经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歧视和偏见像一道无形的障碍,阻碍着残疾人走进校门,更有无形的偏见造成的障碍,折损了残疾人的理想。世俗的偏见曾经扩散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残疾人不能上学倒成了“理所当然”的现象。三十年过去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如同浪涌,冲垮了一个个阻碍,今天,残疾人可以上小学、中学、大学。去年教育部出台措施,很多残疾孩子还实现了享有便利措施的梦想,比如,使用盲文试卷,延长特殊困难残疾人的考试时间或安排单独考场。全国有8700多名残疾考生被大学录取。由此看来,对残疾人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如果我们认识到了残疾人的需要,懂得保护他们的权益,维护他们的尊严,为他们争取和创造必要的条件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是社会的进步,是人们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认识不断加深的结果。其实,残疾不是哪一个人的痛苦,而是所有人的痛苦;对他们的偏见,就是对人的尊严的损害;对他们人生价值的否定,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否定。
残疾人事业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解放残疾人。人类的解放是永远摆脱一切压迫和奴役,使人从肉体和精神上获得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解放的条件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我认为,这里说的“每个人”和“一切人”是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人,所谓解放就是要消除一切物质的障碍,消除残疾人自身功能缺失所造成的能力限制,以及环境的不完善、不人性化、不友好所造成的各种障碍。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残疾人失去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和补偿,把人的残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降到最低。要依靠法制的完善,消除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制度障碍,使残疾人从“被允许”进入某一个领域,变为残疾人可以通畅地、自由地选择进入各个领域。公众以平等的心态看待残疾人,并在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过程中给予无私的帮助。只有当残疾人能够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像健康人一样方便地、自信地参与一切公共活动,并且获得公正的评价,只有当每一个残疾人都能够“自由地发展”,“一切人”才有可能自由地发展。因此,残疾人的解放是整个人类解放事业的一部分。这条道路是漫长的。但我相信,随着社会文明的进程,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我们将不再研究人的残疾衍生出的各种问题,那时,我们面对的将是美好的世界。
但是今天,残疾人事业还在发展,残疾人问题没有减少,而是增多了,这是因为很多残疾人对自身残疾的认识觉醒了,他们懂得了维护自身权益,对改善社会环境和自身境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给残疾人工作者,也给残疾人理论研究提出了更多的课题。应该说,我们任重而道远。我希望与各位专家学者一起探讨,为法制的完善、社会的包容,为改善残疾人与环境的关系,做出更大的努力。
最后祝本次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圆满成功!祝大家新年快乐!谢谢!
鲁勇在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16年1月16日,根据录音整理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非常高兴来参加这次会议!
首先我代表中国残联热烈祝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顺利换届,祝贺各位顺利当选,也衷心地感谢所有为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理论研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特别感谢民政部长期以来对于残疾人事业、残疾人社团组织格外的关心和特别的重视,也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对于残疾人事业研究,对于残疾人事业发展所给予的鼎力支持!
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成立于2008年,是发展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一次创新实践。在研究会成立时,朴方主席就明确提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是残疾人事业第一个高层次、实体性的研究会,是一支担当道义、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力量,他衷心地希望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把想问题、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促进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要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视角观察和研究社会发展和变革中的残疾人事业。认识和解决残疾人问题,探索适合的制度设计、政策选择和理论指导,探索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道路,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应有的贡献。应该说研究会成立几年来,秉承创会的宗旨,以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为使命,做了大量基础性、开拓性、前瞻性的研究,研究力量不断地壮大,研究的成果陆续面世,传播了人道主义思想,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取得的成果可喜、可贺、可敬,这里面融入了各位专家学者辛勤的付出和汗水。
现在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以研究会换届这个时点为标志,我们也踏上了新的征程,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开拓进取的新征程中,推动残疾人事业创新发展,既需要一线工作者的大力实践,更需要理论工作者的有力指导,以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来指导鲜活的实践,以生动的实践检验和丰富理论研究的成果,这样才能学用相长。在这方面朴方主席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海迪主席也非常重视。朴方同志的著作是指导我们30年来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著作。他要求我们在推动工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这一重大课题,因此我们也衷心地希望,研究会以本次大会为契机,聚焦视野、深耕细研,为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成果,更加有力的实践指导。
一、衷心希望研究会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理论研究上贡献智慧和力量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理论研究,既是推动残疾人事业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2008年,朴方主席在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经就过去20年残疾人事业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六条主要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顺应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学习借鉴国际残疾人事业的先进理念,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
二是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联组织充分发挥代表服务管理职能,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国家发展大局。
三是必须坚持讲求实效、打好基础,始终把改善残疾人状况作为残疾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是必须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
五是必须坚持弘扬人道主义思想,树立现代社会文明的残疾人观。
六是必须坚持发挥残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自强不息精神,走劳动福利型的道路。
这六条宝贵的经验对我们继续创新发展残疾人事业有重要的保障意义。在继承的基础上如何推进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也请各位专家学者来帮助我们共同研究,特别要结合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研究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怎样更好地聚合各界力量,整合各界资源,解决好职责错位、服务缺位、管理越位、工作不到位等一系列现实的情况。衷心地希望研究会为指导残疾人事业的创新实践贡献出智慧和力量。
二、衷心希望研究会牵头组织的重大课题研究要落地生根,着眼于成果转化,着眼于指导实践,解决问题
本届研究会的任职时间恰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攻坚时期。未来五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的收官任务是没有退路的,更是没有选择的。任务是繁重的,时间倒逼,只有创新才能突破,善于换挡才能提速,而怎么创新,如何提速,我们是希望理论界给予更多、更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持的。只有着眼于未来长远的发展,不偏离轨道,一步接着一步走,一波接着一波干,就能使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长久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怎样把指示要求转为导向明确、目标具体的政策和推动的措施,需要精心地研究和论证。我们希望专家学者提出来的小康评价指标不能听起来好听而实际上不好落实,那我们就会失信于广大的残疾人。
三、衷心希望研究会在推出残疾人事业精品力作上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包括了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含了精神生活的充实,如何让残疾人日常生活更有寄托,融入社会更有尊严,这不仅是要解决物质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全社会的观念问题。社会上有很多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研究的课题非常多,包括如何更好地传播人道主义思想,如何更好地推进全社会树立现代残疾人观,如何更好地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等。1984年,邓朴方主席为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率先主持制定了第一个残疾人工作宣传提纲,这个宣传提纲对激励广大残疾人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挑战,推动全社会树立现代文明的残疾人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成为残疾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支撑点,也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现在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这样一个新的节点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落实新的措施和行动,带动全社会进一步提高对残疾人的理解和认识,让那些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的观点,让那些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的现象越来越少,让尊重生命、尊重人的尊严、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成为一种时尚,这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2018年我们将迎来中国残联成立30周年,这30年是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创新发展的一段激情难忘的岁月,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格外的关心,一代又一代的残疾人工作者的辛勤奋斗取得了现在的成绩,在即将迎来3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遗憾地看到还没有一本通俗的残疾人事业的著作,还没有一部介绍残疾人事业的白皮书,还没有一部权威的残疾人事业的辞典,还没有一部经典的残疾人事业的英汉辞典和其他的著作。我真诚地希望大家凝神聚力提供这样的一些精品力作,给予一线的残疾人工作者更多的精神食粮,为残疾人事业提供有力的知识支撑。
我们都知道,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残疾人。时代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加强对残疾人事业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环境的变化和现实的挑战都需要我们以更宽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审视残疾人问题,谋划残疾人事业发展。比如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学科建设,如何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事业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如何进一步拓展残疾人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这些年我们服从国家大局,也在做着很多的工作,也在国际舞台上讲着中国的故事。今年张海迪主席就将履职有100多年历史、在100多个国家拥有会员的康复国际中心主席,中国能不能为现代的国际残疾人事业贡献出更多的力量,我们也有赖于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不是搞一个活动而是推动一个发展,留下这个时代中国人为这个世界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同时以外助内带动我们自己更好地进步。
我们希望尽早见到高水平的康复大学和特殊师范大学等院校的问世,给予我们更多的为这个事业所培养的专门人才;我们也更希望在更多重大的国际残疾人事务交流活动和国际会议上能够见到研究会专家学者的身影,听到中国学者的声音。我相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一天一定会很快地到来。衷心希望研究会不断地发展壮大,衷心希望大家为残疾人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程凯在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16年1月16日,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理事、各位同仁、各位朋友、各位专家:
刚刚我们召开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推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并且完成了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各项议程,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领导班子。
首先我要代表新一届刚刚当选的领导班子向今天与会的各位代表、各位理事、各位常务理事、各位专家、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祝贺新当选的理事、常务理事和研究会的新的领导班子成员。我还想代表新当选的新一届研究会的班子成员向大家讲三句话:
一、这是一次成功的大会
今天天气这么寒冷,年底这么忙,没想到我们的理事、会员来得这么齐,今天我们的金色大厅充满了热情洋溢的学术交流氛围,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当然,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也离不开各方面、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会前邓朴方名誉主席、张海迪主席也都以不同的方式对今天我们的换届大会给予了重要的指示。今天下午海迪主席还要亲临换届后的第一次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我们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以及常务理事的人选中国残联党组也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还请示了中央组织部、民政部民间管理局,履行了相关的程序,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鲁勇和民政部党组成员、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詹成付,还有北京大学负责文科工作的校领导王博教授过一会儿还要亲临大会进行指导,这一切都说明研究会的换届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研究,得到了中央相关部门、国务院主管部门和我们高校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研究会自2008年12月成立到现在,确实是走过了不平凡的6年的历程,让我们尤为感动的是,在中国残联和地方残联的共同的推动下,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成立了10个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基地、研究院),这些中心的成立组建和作用的发挥,见证着我们残疾人事业理论实践研究的步伐,也发挥了残疾人事业理论实践研究的桥头堡的作用,也成为这次换届的重要的基础,这不单单是学术的基础,也是人力的基础,更多是理想理念和担当的基础。
几年来,研究会广泛传播人道主义思想,吸引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理事加入,大家积极地参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刚刚完成的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成员,一大批新鲜的力量充实到研究会来,研究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这些都离不开广大的会员、优秀的学者和我们专家、同仁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当然也离不开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的大力的支持和参与,所以我说今天是一个成功的大会。
二、研究会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我们的研究会成立只有6年的时间,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上来讲都是一个年轻的社会组织,刚刚新民主任的报告提到我们第一次成立的时候是在中国残联的机关会议室,今天几百人聚集在北京大学的金色大厅,这本身就说明了我们的力量和基础,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们都有信心在过去6年的基础上通过新一轮的换届继续将残疾人事业理论实践研究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为什么这样想?第一是我们有了一个更坚强的组织。大家从工作报告和我们选举的人选中可以看到,我们研究会无论是会员数量、专业素质、学科分布、地域安排,还是常务理事会的理事结构,都是残疾人研究领域里的最高层次,在国际国内都有很高的影响和带动力量。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只有短短的6年时间,与国际社会的发展水平相比我们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刚刚当选的副会长郑晓瑛教授,也是我们第一届的副会长,她和她所带领的团队,在短短6年的时间里,通过对大量残疾人调查数据的分析,已经把我们中国人对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问题研究的新的成果推广到了世界,在世界的最高学术平台上表达了她的意见,成为残疾人领域在国际上发声,也获得国际赞誉和褒奖的优秀的学者。去年她刚刚获得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的大奖。当然,我们相信现在还有很多学者正在把中国残疾人发展的故事讲述给世界,我们希望未来也会有像郑晓瑛教授这样的学者把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故事讲给世界听。第二是我们有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研究会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集中力量开展了重大的研究和攻关,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比如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领衔的专家们,在推动精神卫生工作和精神残疾预防以及精神残疾人的权益保障方面发出呼吁,在推动国家相关公共卫生政策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是成果累累。第三是我们有了良好的广泛交流的平台,就是一年一度的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今天已经是第九届了。刚刚有人在会前说,今年能不能回到广州,到中山大学继续开展第十届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我本人是支持这样的担当的,也希望我们的研究论坛一届一届地办,而且越办越好,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实现。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平台就是《残疾人研究》杂志,这个杂志刚刚走过了5年的时间,发表了300多篇论文,但从残疾人工作的角度来看我们是非常兴奋的。今天下午还有一个活动就是对第五届优秀成果进行颁奖,我们给大家印了一个论文集,第五届的优秀获奖论文都在里面,里面闪烁着我们各位学者对残疾人道义的担当、对这个事业激情的投入,更表现出对这个事业进一步的期望和畅想。
最后,更重要的是我们汇聚了一支学有所长、富有爱心,特别能奉献的专家学者和年轻的残疾人研究队伍,这是我们研究会最宝贵的财富。过去我在青联他们有一句话是“聚是一团火,散是两颗心”,我们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也是这样的,聚我们非常热情,散了以后不管是在各地残联,还是在高校的讲台上,还是在政府相关机构,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当地残疾人事业的研究和残疾人权益的实践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要充分发挥研究会的平台作用
一是发挥好思想传播和理论研究的平台作用。在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上,我们曾经有一句共同的话:我们的研究会干什么?就是干两件事,一个是学术统战,一个是理论宣传。理论宣传是邓朴方主席开拓残疾人事业的非常重要的方向,所以他主持制定了第一个残疾人事业宣传提纲,在那个时期把人道主义思想高高地举起来,让更多人能了解残疾人生命的价值,呵护和维护残缺的生命,所以理论宣传是中国残疾人事业非常鲜明的特点。朴方主席不光制定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纲要,还成立了华夏出版社等一些重要的理论平台。今天回过头来,我们依然有这个任务,把残疾人事业研究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思想,通过我们的学术研究,通过我们的学术交流,进一步传播宣传出去,同时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实践。二是发挥好基础信息和实践指导平台作用。这些年研究会的会员和理事、常务理事都参加了地方和全国规模的抽样调查,不管是什么调查,包括下一步要进行的残疾人事业动态的年度的调查,都是我们开展研究、了解残疾人现状的重要的机会和基础资源,我们也希望广大会员和理事、常务理事们继续参与并用好这些资源,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建立资源中心,取得在以实证为基础、问题为导向的基础性研究成果,真正服务残疾人事业在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三是要继续发挥不同阶段政策支持和智力支持的作用。我们要按照中央和国务院去年《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发挥好政策咨询和智力支持的作用。各级残联在制定重大规划的过程中已经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要组建专家团队,要经过专家的政策咨询和评估把关,这也是中国残联各个部门的不二选择。地方残联也是这样选择的,而且这些专家基本上都是我们研究会的理事、常务理事。四是要发挥好残疾人事业国内外交流平台的作用。现在我们与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都有非常广泛和深入的交流。国务院研究室的领导始终把残疾人事业作为重要的研究和调研内容,一会儿国务院研究室的黄守宏主任还要与会做重要讲话。未来,研究会还要继续推动与中国社科院等研究机构以及高等学校的合作,加强与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家老龄办等群团组织的联系以及与各类社会组织、公益机构的沟通交流,也通过合作产生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我想这都是我们的一些期望,真正的实践还是靠大家,真正的发言人还是各位承担着研究项目的专家学者和团队。所以我们新一届的研究会也有责任、有信心和大家一道,共同努力,把上述的平台、窗口和合作机制变得更加牢固、更加紧密、更加富有成效。
在这个简短的时间里,我代表新当选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我们的研究会新的班子向大家做上述表态。
二、工作综述
2015年,研究会积极开展项目研究,为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参与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积极推动国内外相关学术交流,推动地方残联、高校合作成立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基地),为建立残疾人事业新型智库打下基础;《残疾人研究》作为研究会的会刊,顺利完成2015年全年四期出版任务。
(一)工作回顾
研究会自2008年12月召开成立大会、组建第一届理事会以来,在邓朴方名誉主席、张海迪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国残联和民政部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局的直接指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广泛传播人道主义思想,团结凝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和残疾人工作者投身到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中,为促进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1.加强自身建设,推动残疾人研究力量不断壮大
研究会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和基础上起步。成立之初,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残联名誉主席邓朴方亲自担任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指出,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残疾人事业将走上一个更有理论基础、更扎实、更丰厚、更全面、不盲目的发展道路。他期望研究会能够承担起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的光荣使命。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出任研究会顾问,她希望研究会不断拓宽视野,给残疾人问题的研究注入更多活力,共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研究会成立后,中国残联和中央有关部委领导、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主要负责人相继成为研究会顾问,为研究会发展提供了很多开创性、前瞻性建议。研究会在会长程凯和副会长郑功成、郑晓瑛、陈新民以及常务理事会的带领下,筚路蓝缕,勇于开拓,短短几年就建设成一个有鲜明特色、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全国性学术社团。
研究会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会员不足100人,发展为拥有500多名会员的社团组织,单位会员数量也有较大增长。一批学有专长、成果丰硕、热心公益的专家学者和残疾人工作者相继加入,先后6次增补理事、常务理事,其中常务理事从30人增加到55人,理事从54人增加到122人,常务理事、理事已经覆盖近30个省、市、自治区和近百所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学科分布更加全面平衡,推动6省市成立残疾人事业研究会。借鉴其他学术团体的做法,研究会探索设置残疾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残疾预防3个专业委员会,在各自专业领域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深入开展相关领域研究,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研究会自身管理得到强化。制定《秘书处工作规章》,完善研究会工作制度,加强研究会日常联系与服务。出台《会员管理办法》,完善入会程序,增强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建立研究会网站,向会员单位印送《工作通讯》,在为会员提供学术交流信息的同时,也宣传了残疾人研究最新成果。研究会顺利通过3次社团年检,接受财务审计和税务审计。2013年,研究会获得“A级社团”称号。
2.依托高校成立一批残疾人事业研究基地,扩大残疾人事业研究的社会影响
研究会先后推动中国残联、地方残联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成立了10个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基地、研究院),多数挂牌成为研究会的研究基地。依托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深厚的人文传统和科研资源,研究会在较短时间里汇集了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极大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些研究中心所在高校领导亲自推动残疾人研究机构成立,出席相关学术活动,关注青年人才培养,有的还亲自担任研究机构负责人。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些研究中心普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和工作重点。北京大学以残疾人人口研究为特色,不断拓展残疾预防、康复、辅助器具等研究新方向,多次承担国家重大残疾人基础调查的咨询论证和第三方评估;中国人民大学以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为特色,培育了“残障与发展”论坛品牌,在教材出版、人才培养、校园助残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山东大学以残疾人社会服务研究为特色,在全国率先举办学生助残志愿服务论坛;吉林大学立足东北三省持续开展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南京大学以残疾人社会福利为研究重点,组织编写残疾人社会工作系列教材;武汉理工大学发挥理工科院校专长,在残疾人辅助器具创新设计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四川大学残疾人研究基地开展以灾害预防、应急避灾和康复为特色的研究,很有成效;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的残疾人研究中心成立时间不长,但都已经确立了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人才储备,有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随着高等院校残疾人研究机构的成立和发展,一大批以残疾人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相继毕业走向社会,成为残疾人研究的燎原之火。
3.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推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创新
一是组织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研究会积极协调推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残疾人研究课题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并协助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承担3个重大项目研究,其中2项已经结题。由中国残联和北京大学联合开展的重大项目“中国残疾预防对策研究”,利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和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数据对我国残疾现状进行系统评价,探索我国残疾预防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提出“综合防控”的工作理念和适宜我国残疾预防的策略,得到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的批示,为推动制订《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5年)》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由中国人民大学承担的重大项目“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在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政策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得到国务委员王勇同志批示,为国家出台“普惠+特惠”的残疾人福利政策提供参考。另外一个重大项目“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研究”正在抓紧推进,将于2017年结项。
二是积极开展多领域、应用型课题研究。研究会主动加强与国务院研究室、中国社科院等的联系,协调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家老龄办等单位在志愿助残服务、残疾妇女儿童和残疾老年人服务保障等方面共同研究,完成“残疾人旅游需求与实现机制”、“残疾妇女儿童10年发展状况”等课题研究,支持会员承接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社区康复合作项目和香港乐施会连片特困地区残疾人扶贫研究项目。研究会还推荐专家参与中国残联年度课题立项、招标和结题工作,协助会员申报中国残联年度课题研究。研究会会员共完成87项中国残联年度课题,很多研究已转化成果。各地会员还积极参与地方残疾人事业研究,为促进地方残疾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形成一批有质量的研究成果。研究会翻译出版“残障与发展系列译丛”;在《红旗文稿》《行政管理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报刊上发表数十篇残疾人理论文章,多篇被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辑的《群言》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成果要报》转载刊发并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
四是持续开展学术奖励。研究会在河南省残疾人企业家协会的支持下,从2011年开始分别以优秀论文、优秀课题、优秀项目和优秀专著为评奖对象,连续开展四届残疾人研究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活动,2015年举办第五届评选活动。
4.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残疾人事业理论宣传和学术推广
创设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这一国内影响力最大的残疾人事业学术交流平台,围绕残疾人全面小康、残疾预防、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等主题,先后在高校组织举办8次高规格的残疾人事业论坛,邀请国家领导人、有关部委领导、高校负责人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出席,提出“身体障碍人观”、“增能赋权”、“积极福利”、“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源”等新的理论观点,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残疾人的认识。高校校长对话、高校学生助残项目展示等活动不仅丰富了论坛的品牌内涵,也促进了人道主义思想在社会的传播。
创办国内第一本公开发行的残疾人研究学术期刊。《残疾人研究》于2011年一季度正式创刊,累计出版20期,刊载各类文章320篇,主要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文章为主,同时刊登高层领导和中国残联、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国家统计局等部门领导的文章,增强杂志的权威性、指导性与影响力。《残疾人研究》组织专家学者针对残疾人权益保障、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残疾预防、社会组织等专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交流,专题研究已成为杂志的重要特色。作为我国残疾人研究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残疾人研究》201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为A类学术期刊。
5.发挥研究会“智库”作用,为残疾人事业科学决策建言献策
一是参与重大基础调查。研究会组织专家参与残疾人小康进程监测,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与需求专项调查的前期论证、问卷设计、评估和课题研究等工作,为保证相关重大基础调查的科学性提供支持。
二是参加重要文件起草和相关标准制定。研究会专家直接参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国发〔2015〕7号)和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十三五”专项规划以及《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等重要文件的调研起草和论证工作,有的理事、常务理事承担全国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试验区和试点城市评估标准、残疾分级分类标准的制定工作,开展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论证,发挥研究会咨询服务作用。个别研究会常务理事发挥自己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发改委咨询委员等身份,在国家立法和重大决策中积极建言献策,为残疾人争取权利、谋求福祉。研究会各地专家利用在地优势,指导基层残疾人工作实践,帮助解决残疾人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湖北、四川、吉林等省市研究会专家在促进当地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残疾人服务业发展和农村残疾人精准脱贫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推动相关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6.加强残联与高校的合作,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促进共同提高
依托各高校残疾人事业研究基地为地方政府和残联组织举办20多次专题培训班和干部高级研修班,帮助地方残联策划辅具创新大赛等活动。先后组织3批政府决策部门、专家学者和残疾人工作者赴澳大利亚考察调研,组织会员赴香港参加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联合大会,赴德国残奥委会总部汇报北京残奥会影响研究成果。邀请日本北九州国际交流支援会会长、韩国残疾人设施协会会长访问。通过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和港澳先进理念,推动残疾人保障与服务的创新实践。
几年来,研究会在探索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想有更大的作为,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研究会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围绕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在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全局中谋划定位,集中发力,选择残疾人亟待解决的问题,凝聚学术资源和力量,结合残疾人工作创新实践进行调研、研讨和组织各项活动。
二是坚持打造品牌、培植精品。这是提升研究会形象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举办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开展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办好《残疾人研究》杂志,启迪创新思维,精心培植杂志精品,提高研究会影响力。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协作共赢。这是推动研究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工作机制和模式上,推行联合协作机制,积极探索中国残联、地方残联、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内外残疾人社会组织“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模式,有效配置并集成资源,推动残疾人研究在各层次进行合作。推行“大家的研究会大家办”,发挥专家优势,动员并依靠全社会的资源促进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发展。
四是坚持会员为本,服务为先。这是研究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会会员是人道主义的传播者,推动残疾人重大制度建设的探路者,也是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引领者。研究会必须牢固树立“会员为本”的理念,始终将服务会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充实活动内容,不断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二)努力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加快改善残疾人生存、发展和环境状况,这将有力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同时,经济新常态、社会变革加速、思想日渐多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再加上残疾人主体意识和自身能力不断增强,残疾人问题表现得更加多样、更加复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研究会在新时期的使命。
1.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研究会沿着规范、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是扩大会员基础。研究会建立之初,是自上而下发展起来的,存在理事会成员与一般会员人数倒挂的现象,会员数量少,基础不扎实,与学术社团的要求不相符合,许多热心残疾人研究的同志又没有机会加入。做好发展会员工作,探索建立会员发展与服务新机制、新模式,重点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残疾人专业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和各级残联发展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使研究会真正成为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依托。建立会员登记制度和日常联系制度,引导会员参加研究会重大活动和重点问题研究,进一步增强研究会的凝聚力。
二是拓展学科基础。在新一届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中重点增加两类专家学者的代表:一类是人文社科的专家学者代表,主要包括哲学、历史、文化和教育等学科;另一类是与残疾人有关的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代表,旨在推动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无障碍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促进残疾人走进互联网时代。进一步规范专业委员会的设置,建立跨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专业委员会,探索建立专业委员会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和工作评价机制,本着成熟一个设置一个的原则,积极推进此项工作。
三是强化秘书处日常联系和服务。设立专职岗位,专门负责日常联系和服务工作。建立研究会数据中心、资料信息中心并逐步向会员开放,办好研究会专题网页,促进相关研究资源共享。做好研究会年度年检、年审等工作,强化研究会课题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
2.筑牢残疾人研究平台,繁荣残疾人事业学术研究
一是支持高校残疾人事业研究机构实现内涵式发展。重点建设好、巩固好中国残联与10所高校合作成立的残疾人事业研究机构,通过联合地方残联,借助相关组织力量,以课题委托、论坛举办、项目联合攻关、人才培训(培养)、研究机构师生到各级残联挂职或实习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各研究机构朝实体化方向发展。各研究机构也要结合实际,突出研究特色,多方面争取研究支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项目研究和服务社会上迈出新的步伐。
二是办好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做大做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品牌,建立论坛主办、协办申请制度。选择更加具体、鲜明的论坛主题,聚焦社会和残疾人关心的重大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术研讨和交流。鼓励采取对话、辩论等形式丰富活跃论坛活动,支持各专业委员会与论坛主办方合作开展深度的专题研讨,使论坛真正发挥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
三是提高《残疾人研究》办刊质量。从扩大稿源、提升评审质量、提高编辑水平和加快传播速度四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继续发挥研究会会员作用,提高本领域一流专家供稿率,积极开拓稿源,提高文章质量和杂志影响力。着力办好杂志专题研究栏目,每年提前征集公布专题研究方向,组织专家学者对残疾人事业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回应社会期待和实践需要。参照现行期刊的做法,加强网络宣传,建立网上投稿审稿平台。继续开展核心期刊申请工作,提升杂志的学术地位,力争早日进入北大、社科院核心期刊索引目录和南京大学CSSCI扩展版等。
3.密切关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引领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
组织对残疾人事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是研究会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在系统总结我国残疾人事业三十年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提炼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体系和发展道路,在社会广泛传播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在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中,重点围绕就医、就学、就业和就养等重点民生领域,研究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模式。针对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无障碍和养护照料等特殊需要,研究推广适宜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制订相关标准,提出促进残疾人服务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政策措施。加强对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努力提升为残疾人服务水平和残疾人社会融合程度。
加强课题研究管理,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采取联合、协助等方式支持广大会员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和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等部委课题项目,积极推动在自然科学基金和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设立残疾人研究专项。推动中国残联完善课题管理办法,通过项目招标、购买服务、直接委托、课题合作等方式,由相关高校残疾人研究机构、研究会各专业委员会承接重大课题项目研究,争取在未来五年完成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支持地方高校联合残联开展区域性残疾人问题研究,服务地方残疾人事业发展。争取各类公益慈善研究资金资助,整合利用各种学术研究资源,形成残疾人研究的支持合力。
4.努力把研究会建设成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新型智库,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研究会汇集了残疾人事业各相关学科一流的专家学者,是残疾人事业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重要来源。研究会是一个实体性研究机构,有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长期关注残疾人事业决策咨询研究领域,有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完全有条件也有责任建设成残疾人事业领域的国家级“智库”。研究会重点在四个领域为政府部门和残联组织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一是研究建立残疾人事业调查统计体系,开展残疾人小康进程监测;二是研究完善残疾人事业的政策法规,推动残疾人权益保障;三是承担残疾人事业重要决策评估,参与残疾人工作绩效考评;四是为国家重大残疾人政策出台提供解读。
研究会发挥智库作用还有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参与国际残疾人事务交流与合作。加强研究会与国际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研究机构的联系,关注国际残疾人运动潮流,宣传《残疾人权利公约》并参与对我国履约情况的评估,开展残疾人研究国际对话与交流,学习借鉴国外残疾人权益保障的经验做法,在讲好中国的残疾人故事、构建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话语体系上有新的作为。
三、大事记
1月,“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文库”面世。该文库是国内唯一一套关注残疾儿童及其他特殊需要儿童生存与发展的系列图书,围绕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两个中心,按照阐释基本理论、揭示现实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的逻辑框架,吸取国际上最先进的方法技术和理论,结合案例分析的叙事方式,系统阐述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康复问题。
4月1—2日,为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动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教育30人论坛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十三五期间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高峰论坛,研究会会长程凯应邀出席论坛并做了以“加强特殊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为题的主旨发言。
4月1日,为加强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河北省残疾人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河北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大会在石家庄市召开。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陈新民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河北省残联理事长常丽虹、省委研究室副主任张建国、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张春生、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刘远、省残联副理事长卢连才出席会议。
5月23—24日,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中国政法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在北京联合举办“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实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国际论坛,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新民出席论坛并致辞。
5月29日,南开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基地)成立仪式暨天津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和天津市副市长、市政府残工委主任曹小红出席仪式并共同见证中心成立。会上,南开大学与中国残联签署合作备忘录,中国残联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市残联和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学院共同签署合作协议。
9月23日,由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社会保障分会、中国残联教就部主办的“残疾人民生保障与商业保险研讨会”在江苏省无锡市举办。有关专家、中国保监会领导及部分省(市)残联相关处室负责人40余人参加研讨会,研究会会长程凯出席研讨会并讲话。
9月25日,中山大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基地)签约与揭牌仪式暨千禾公益慈善百人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凯、中山大学副校长马骏、广东省残联理事长张永安、东莞市副市长鲁修禄等领导和数十位专家出席仪式,共同见证研究中心(基地)成立。
(李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