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一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的较为通行的一种定义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以使得人类的无限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理论学科。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主要将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这些经济个体包括消费者(个人或家庭)、生产者(厂商)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个人或家庭)等。价格机制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考察的是在市场交换体系中消费者的需求行为与厂商的供给行为,以及需求和供给如何在市场上互相影响。微观研究方法的特点是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因为如果每个经济单位都实现了最大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也就实现了最优化。

(二)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学以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活动或经济运行作为考察对象,考察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要解决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微观经济学把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既定的前提,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打破了这个神话。这样,资源利用就被作为经济学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宏观经济学把资源合理配置视为默认条件,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实现增长等问题。失业、通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等,都是典型的宏观经济问题。

(三)其他经济学分类

同样基于内容细分,国际经济学这一分支沿着宏观经济学的框架,将重点放在了研究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易。当考虑到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从历史的角度对资源配置方式变化——也即经济制度变迁——进行研究,则催生了制度经济学。在行为主体的假设方面,经济理性的前提是信息充分,围绕着信息产品是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些问题,就产生了信息经济学。至于将经济理论与现实结合,产生的其他应用分支,数量众多,分类也日渐复杂。

二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作为一门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抉择的社会科学,其研究活动本身也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选择,即分析方法的选择。

(一)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Normative versus Positive Analysis)

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是以一定的价值观念或现有的制度或政策作为评判标准,回答经济行为人的行为应该是什么的分析方法。规范分析采用的是演绎法,从某些假设出发,通过逻辑演绎得到理论,研究的是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What it should be)。这种分析侧重逻辑而脱离现实,往往用来提出纯理论,简称“就事论理”。

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观察或经验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采用的是归纳法,以现实中的经验来证实已有的理论或通过对现实的观察推导出新的理论。实证的经济分析分为两部分:一是观察并得到经济规律;二是在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实证分析基于事实,研究的是经济现象“是什么”(What it is),内容具有客观性。结论正确与否,可通过事实验证,简称“就事论事”。

例如,人们会如何得出需求定理?甲以已知的效用理论为基础进行逻辑推演得到了需求定理;乙进行社会观察,收集大量数据,发现所有的调查结果都显示需求取决于价格等关键因素,于是归纳得到需求定理。两者的结论是一样的,只不过甲靠的是理性,乙靠的是经验。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分歧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经久话题,这一分歧实质是哲学思维在经济学方法论上的延伸。实证分析法来自孔德(Auguste Comte)的科学哲学思想,认为哲学应根据实证的自然科学,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经验事实和知识。规范研究法来自库恩(Thomas Kuhn)的历史主义哲学,他提出研究的“范式”(Paradigm)的概念,即理论上或方法上的信念或规范。信念必然包括价值观,于是规范与价值观联系起来了。实证主义反对“价值判断”,历史主义则崇尚“价值判断”。

实证经济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所得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规范经济学则没有客观性,它所得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谁是谁非没有什么绝对标准,从而也就无法进行检验。但是现代经济学家们更趋向认为实证和规范之间不存在鸿沟,经济学不可能摆脱价值判断,实证和规范应当结合。规范是实证的前提条件,是为了更好的实证。实证法则是用事实对规范进行检验,是实现研究目标、达到预期效果的实用工具。经济学需要从事实出发,进而解决“应当如何”的问题。

(二)均衡分析(Equilibrium Analysis)

均衡分析来自物理的均衡概念。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相互抗衡的力量势均力敌,使体系处于一种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决策各方已经不可能再有任何利益的改进,任何一方都不会主动改变当前的经济行为。均衡分析就是在假定经济体系中的经济变量既定条件下,考察体系达到均衡时所出现的情况以及实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

1.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察单一的商品市场达到均衡的状况和条件。这是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所经常使用的分析方法,分析的是一个产品、一个市场中的供需均衡问题,也可以扩展为对一些产品或一些市场中的均衡问题。为了进行这样的分析,就不能不排除其他产品或其他市场对正在进行的均衡分析的影响。

2.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虑所有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情况下,考察整个经济系统完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这是瓦尔拉斯首先使用的分析方法,以一个系统中所有的市场都能够同时实现均衡为前提。一般均衡构建了近乎完美的一套数学模型,但一般来说仅有理论意义而无法完全运用于现实。

3.对均衡分析法的评价

均衡分析法依据物理学原理,单纯考察某个条件与结果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把经济系统中参与人看作互不联系的单个人,忽略了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及人文环境等对参与人行为的影响,对经济系统是如何达到均衡结果以及达到均衡所需的时间等都置之不理。这种研究方法只重原因和结果,面对诸多现实问题,无法给予合理解释。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是对这种均衡分析的有效补充。

(三)静态、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Static,Comparative Static versus Dynamic Analysis)

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时的经济分析方法,假设所使用的变量都是同一时期的。例如,“当价格为3,苹果的需求数量为50”,就是一个静态分析的结果。单纯的静态分析并没有多少实际用处,静态分析只有用于对比时才有意义,此时需要使用静态比较分析。

静态比较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是对不同时点的静态进行比较。例如,“随着消费者收入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就是静态比较分析的结果。这是经济分析中较为常用一种分析法。

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的特点是变量具有时间特征,基于经济状态随时间而变动的过程或变动的机制,而不止于仅仅对变动前后状态进行比较。

(四)边际分析法(Marginal Analysis)

边际(Marginal)的本义是“额外的”“追加”,指处在边缘上的“已经追加上的最后一个单位”或“可能追加的下一个单位”,也就是指变化。边际分析法的原理是一种变动的数量分析,可以用于研究变量本身的数量的变动以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数学上,边际分析法就是运用导数和微分方法研究经济运行中微增量的变化。

边际分析也是一种最优分析。边际分析实质上是研究变量在某一点递增、递减变动的规律,包括是函数在边际点上的极值。边际点的极值是作出判断并加以取舍的最佳点,据此可以作出最优决策。

如果不借助微积分,边际分析也可以采用一种较为简便的常规方法,直接对微增量进行对比,即增量分析。经济人的理性选择是基于预期的成本和收益,现状的任何变动都会引起成本或收益的新变化。忽略伴随着过去的选择而产生的成本和利益,专注于对新出现的情况进行边际上的分析,这是一种更为精准有效的方式。

与之边际分析相对应的,是沉淀成本(沉没成本)这一概念,即已经发生、无论你未来做什么都不可能消除的成本。在进行经济选择时,应该忽视沉淀成本。

三 经济学与其他学科

回顾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到在这一领域中,充满了来自数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支持。

(一)经济学与哲学

哲学是所有研究人文社会学科的源头。形而上学、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方法论等哲学思辨,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早期的经济学家,很多是从研究哲学开始,进而转入了经济学的研究,亚当·斯密就是其中代表。以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济人”为例,来自于功利主义思想,即哲学的“人性”探讨,同时被用于经济学分析。经济学的规范体系受到哲学的影响最深,也被称为为经济哲学。

(二)经济学与数学

经济学应当具有科学性,科学性的表现就是通过严谨的方法得出研究结果。因为经济学通常不能采取和自然科学一样的实验证明,以数理分析和计量工具建立模型来表达经济活动,成了经济学理论的常用选择。如马歇尔所言,“数学能通过异常简练准确的语言来清楚表达一些一般关系和一些经济推理的简短过程……使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的经验会使人们深刻领会经济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其他任何途径都不可能达到的效果”[5]。但数学无法代替抽象思维的作用,数学工具的具体运用应基于经济学原理和经济思维的指导,才不至被滥用。

(三)经济学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观察人们的现实行为。将经济学定义为理性选择的学科,则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都可以被经济学借用。比如,将心理学家发明的问卷调查方法用于经济研究,也可以通过可控制的实验去了解人们的经济行为——这就是实验经济学的方法。

(四)经济学与生物学

生物学带给经济学的启示来自达尔文的进化论,强调要用动态的、在生物学意义上不断变化的眼光来考察人类行为。引入生物学演化论的方法,有助于在社会经济系统演进的条件下,更全面地研究各类经济主体的交换行为,以及由于交换行为的演化和复杂化带来的社会演化,避免一般均衡理论重于物理均衡,而忽略系统演变的局限。这一部分的理论分支走向了演化经济学。

(五)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

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一样,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只是出发点和视角不同。其中,经济学的研究是从个人到社会,社会学研究则是从社会到个人,政治学研究着重的是组织管理和制度。历史学将人类社会发展演变作为对象,视野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整体性。经济现象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所以要从历史的角度、制度的角度、实验的角度、系统工程的角度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