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对经济学的认识

一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是对于人类经济行为及其规律的探寻,起源于西方的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适合市场经济,也适用于中国的经济社会。现代经济学也已经形成了完整而成熟的体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通行于国际,中国理论界既无可能、也无必要绕开已经成型的西方经济学而独立创造一套新体系。只是,抽象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应用,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也要立足于本国的社会、历史、制度等,才能得以深化和演进。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超过9%。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有超过7亿人摆脱贫困。同时,中国也是唯一没有出现金融经济危机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这也不完全只归功于改革开放。因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在改革开放,但是这些国家的情形与中国恰恰相反,出现了经济停滞,危机不断。[6]中国的问题有其特殊性,要更好地解释中国经济现象,只能期待中国学者。

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建立中国经济研究的范式。中国经济的制度前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应当致力于寻找现代化体系中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在研究范式方面,中国应当依托现有的规范,有所创新,而不是简单模仿,将已有的模式套用到中国的数据上。

其二,发展问题导向的经济学。“问题”是互相联系的,“问题”也是动态发展的。理论创新的前提是发现问题,接下来才是建立理论并进行验证。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重点也是要发现中国和别的国家不同的地方,提出独特的问题。

其三,发展开放的经济学。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应当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不断吸纳其他学科的进步因素,鼓励多种方法、多角度的研究。当今的大数据时代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和更为强大的工具,中国的经济学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 如何学好经济学

学习本身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更可能是终身的过程,没有可以通用的标准答案。就经济学的学习而言,可供的意见如下。

第一,明确学习的目的。学习的目的应当是从学习中获得报偿,拥有继续成长的能力。读书、测验、得到证书,都是学习的方式或手段,并非目的。更进一步地,学习还是个人走近人生目标的过程,个人应具有主动性,而不是将学习视为被动完成的任务。

第二,经济学理论是人类观察、思考和认识经济生活的结果,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直接照搬到现实中的结论,也不是僵化的、一字不能更改的教条。经济学理论传授的是了解现实社会的方法,是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人们得出明智的结论。

第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济学不是高高在上、枯燥冰冷的理论知识,也是生活智慧的体现。沉没成本、边际分析、市场结构、供求规律,都是身边小事中随手可用的知识。将经济学思考的方法运用在现实生活,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强化。当然,兴趣只是入门的条件,要学好经济学,还应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做好预习和复习,学会“提纲挈领”式读书等。

第四,要有开放的心态。规范法和实证法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而规范法是不具备客观性的,在学习中人们经常容易在规范方面产生争论。此时应当争取达成共识,而非强求结果的输赢。此外,经济学本身是一个较为开放的学科体系,学习之余也应了解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微积分与概率论、社会学、经济哲学、心理学等。

三 经济学的常见争论

现代经济学争议的一大来源是数学建模问题。经济学的严谨性意味着理论要受实验数据的约束,要通过数学建模来保证逻辑的一致性,但数学模型并不能确保理论与现实一致。首先,数学建模只能确定现实中的因果关系机制,但这些因果关系机制能否起作用只是一个经验性的问题,模型的解释和预测并不清晰。其次,纳入模型的数据本身未必能准确衡量出理论所想要衡量的东西,导致模型的检验结果通常具有不确定性。原因可能是数据不对,也可能是因为观测结果太少而无法准确评估模型。

争议的另一大来源可能是利益冲突、价值观冲突和主观偏见。现实中人们存在利益的差别,而经济学又不能不涉及利益问题,因此,具有不同利益的人,对同一现象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人们通常也很难摆脱偏见的影响,这样就导致了观点差异。

此外,思维误区也是经济学争论的来源之一。经济学的常见谬误有忽略假设条件而直奔结论、混淆微观方法与宏观方法、误判因果关系等,这些误区是思考和研究中应当尽量避免的。

本章小结

本章是对经济学的介绍和引导,分为四节内容。第一节通过介绍经济学发展源泉的历程,解释了经济与经济学的关系。第二节重点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基础假定,强调了稀缺性、理性选择和机会成本这几个重点概念。第三节是对于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介绍,区分了微观领域与宏观领域的不同,解释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第四节是对于如何在中国进行经济学研究、学生怎样才能学好经济学的探讨。

理论自测

1.为什么自由交易是互利的?

2.过去40年中国经济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3.自私自利是否符合经济理性?

4.经济学不讲道德吗?

应用自测

1.需求定理说,“价格上升需求下降”。然而,鸡蛋价格现在比20世纪50年代时上升了很多,但需求却是增加的。这是否推翻了需求定理呢?

2.美国总统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曾经说道:“我们造出的每一支枪,下水的每艘军舰,发射的每一枚火箭,归根结底,都意味着一种对于那些忍饥挨饿的人们的偷盗。”请结合所学理论,分析艾森豪威尔讲话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参考文献

[英]罗杰·E.巴克豪斯:《经济学是科学吗?》,苏丽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英]尼尔·基什特尼:《经济学通识课》,刘婧、张缘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年版。

薛治龙:《微观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1] 转引自陈赓拓《经济学改变生活》,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2] [韩]李正典:《颠覆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前言。

[3] [英]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朱泱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0页。

[4] [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9页。

[5] [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宇琦译,北京出版社2012年版,附录四。

[6] 来自2017年12月,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第二届《国家发展论坛》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