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青岛市经济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初步研究
青岛市发展改革委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2018年9月,国家出台了《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成为引领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要求。青岛正处于乘峰会东风、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既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的必须,也是青岛作为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
一、青岛市加快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展”。当前,青岛市历经改革开放40年发展,经济社会取得显著成就,已经具备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客观基础,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主要体现在:
一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呈现高质量优化。2018年,预计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有望突破1.8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标准,已迈入高收入行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40.5:56.5,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突破60%,呈现“高比重、高贡献率”的双高特征。收入质量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6.1%,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7.9%和7.7%,居民恩格尔系数29.7%,居民消费逐步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
二是创新驱动深入实施,新旧动能实现高质量转换。自主创新加速发展,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1%。截至目前,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和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为25021件、27.18件,均居山东省首位。国家级孵化载体达到129家,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41家,占山东省1/3,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总数突破1万家。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实施“双百千”行动和“一业一策”计划,打造“956”产业新体系,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6%,新经济增加值比重达到26%。市场主体达到133.8万户,居山东省第一。人才总量达到185万人。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海尔集团、青岛高新区成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三是区域协调步伐加快,陆海城乡实现高质量统筹。“三湾三城”的海湾型城市空间布局逐步构建,组团式发展态势初步形成。重点板块加速崛起,西海岸新区总量稳居全国新区三甲,胶州湾北岸城区高端要素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胶州湾东岸老城区有机更新逐步展开。国际海洋名城建设深入实施,青岛蓝谷、青岛高新区、金家岭金融区等创新高地加快崛起,“透明海洋”工程等海洋科创领域取得突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实施,一批特色产业功能区成为新的增长极,美丽乡村省级达标村达到59.3%。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胶东国际机场将于2019年转场运营,济青高铁、青连铁路、董家口疏港铁路即将通车,地铁轻轨年内将开通至4条,开工在建5条。
四是美丽青岛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展现高质量改善。峰会带动效应持续发挥,美丽青岛三年行动深入开展,城市颜值和美誉度明显提升。蓝色海湾行动深入实施,空气质量达到2013年以来最好水平。低碳城市试点持续深化,“工业绿动力”计划加快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1441万吨标准煤以内,4100余辆新能源公交车投入运营,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五是对外开放全面拓展,国际城市建设实现高质量提升。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青岛迈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在GaWC《2018年世界级城市榜单》中由“Gamma+”级跃升至“Beta-”级世界级城市。国际贸易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跨境电商、汽车平行进口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千企招商大走访和现代产业精准招商深入推进,截至目前,共有145家世界500强在青岛市投资设立了278个项目。“一带一路”节点支点功能提升,国际友城发展到72个,与海外22个港口建立友好港关系,17个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加快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98个境内外经贸项目加快推进。
六是全力增进民生福祉,社会事业实现高质量共享。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6.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和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市定薄弱村摘帽。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全力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以来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5.9%,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
七是重点改革持续深化,改革牵引作用高质量发挥。“一次办好”改革和政务服务帮办代办制度全面推行,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权力事项精简率分别达到61.7%和54.9%。财政管理体制日趋完善,政府性债务有效管控,财政存量资金形成支出占比排名全国第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速推进,80%国有资本集中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国家级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加速建设,连续三次跻身全球金融中心前50名。重点功能区改革的“引擎效应”进一步凸显,大部门制、法定机构、职员制等100多项改革率先实施,加快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初步形成领域、区域、平台融合,海军、海洋、海防融合的“三融三海”模式。
二、青岛市高质量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
按照国家初步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我们对标重点城市进行深入分析,总体来看,青岛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优于全国、山东省,处于25个重点城市中游,与青岛市经济总量排名基本一致。但从综合质效以及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等具体方面分析,也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具体如下:
(一)综合质效表现较好,但营商环境亟待提升
综合质效总体得分居25个重点城市第9位,涉及6项指标,目前可比4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政府负债率分别居11、12、11、5位,均在12位之前。营商便利度,虽无法统一考核,但从前期国家对22个城市进行试评价情况来看,我市排名估计并不靠前;同时,山东省对17个地市进行营商环境综合评估,青岛市居倒数第2,仅高于济南,营商环境亟待优化提升。
(二)创新投入力度尚可,但新动能成长力明显偏弱
创新发展总体得分居重点城市第16位,涉及的3项指标中,除研发占比之外,其余2项均较为落后。研发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青岛市为2.81%,居第11位,投入力度居中。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青岛市21.7%,高于全国3.95个百分点,居重点城市第10位;交易规模不大,仅居16位,低于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东北城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产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产值)比重,青岛市为21.5%,居第19位,表明青岛市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新兴产业培育力度亟待加大。
(三)协调发展水平不高,城乡差距依然比较突出
协调发展总体得分居重点城市第20位,涉及3项指标中,地区劳动生产率差异系数暂无法测算,其他2项均排名靠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青岛市为72.57%,尽管高于全国(58.52%)、山东省(60.58%),但仅居重点城市第16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青岛市为2.44,居第19位,深圳为1,长沙、郑州、宁波、杭州、成都、早已降至2以内。这暴露出青岛市城乡差距大的现实状况,二元格局尚未改变,乡村振兴任务非常艰巨。
(四)空气质量明显好于水体质量,用能、用地集约水平仍需提升
绿色发展总体得分居重点城市第14位,涉及4项指标,除空气质量外,其他排名均靠后。PM2.5年均浓度,市区37微克/立方米,低于全国、山东省6到20微克/立方米,居重点城市第6位。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青岛市仅为51.9%,低于全国16个百分点,居重点城市第17位,长沙、杭州、大连、重庆、厦门等城市都高于8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根据自然资源部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通报,青岛市居重点城市第17位,显著低于深圳(82.85)、广州(62.3)、厦门(59.02)、武汉(54.51)、天津(53.22)等先进城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青岛市为3.99%,居第18位,考虑到青岛市单位能耗2016年已降至0.31吨标准煤/万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43),大幅下降的难度较大。
(五)开放优势相对突出,但与港口地位不够匹配
开放发展总体得分居重点城市第9位,涉及3项指标均表现不错。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实际使用外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国份额分别达到1.84%、5.68%和0.85%,分居11、5、12位。但相比青岛的港口地位,贸易优势并不突出。2017年,青岛港口货物吞吐量5.1亿吨,居国内港口第6位;集装箱吞吐量1831万标箱,居第5位。虽然港口优势强于天津(5亿吨)、厦门(2.1亿吨)、杭州(1.1亿吨)、重庆(0.6亿吨)等城市,但贸易规模却分别低于上述城市3780亿元、614亿元、724亿元和290亿元,说明我们的开放水平和产业集聚能力还有待提高。
(六)民生质量总体不错,就业保障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共享发展总体得分居重点城市12位,涉及3项指标,除登记失业率外,其他表现尚好。农村贫困发生率,按照国家贫困线标准,青岛市已降为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青岛市为8.6%,居重点城市第10位。城镇登记失业率,青岛市为3.12%,虽然分别低于全国、山东省0.78个和0.28个百分点,但居重点城市16位,下步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升温,对就业冲击的压力将逐渐显现。
三、几点建议
(一)认清城市竞争大格局,树立高度的紧迫感、危机感
根据初步评估结果,青岛市得分处于25个重点城市中游,但目前测评指标仅为部分,还不包括营商便利度等青岛市存在短板的指标,如果全部指标参评,排名还有可能回落。同时需要关注,部分经济总量不及青岛市的城市,发展质量却高于青岛市,这倒逼我们必须转变认识、解放思想,顺应新的形势,迎接新的挑战。尤其是长沙,2017年经济总量仅低于青岛市502亿元,增速还高于青岛市1.5个百分点,目前19项指标中有12项高于青岛市,在全员劳动生产率、政府负债率、新兴产业占比、城镇化率等核心指标上明显领先于青岛市,大有变追兵为标兵的态势。因此,青岛市必须树立高度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不仅对标深圳、南京、杭州等先进城市,也要对快速崛起的长沙、合肥等城市保持足够重视。逐项分解落实高质量发展指标,摸清发展现状和竞争形势,拉长优势、补齐短板,争取实现量质齐升新发展,避免在竞争中处于被动。
(二)推动新旧动能大转换,塑造科技产业推进新体系
一方面,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的短板,外学硅谷,内学深圳,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创新、风险投资体系培育和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建立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后端奖补机制,推动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和校地融合发展,构建科技与市场高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形成创新“磁场效应”。另一方面,围绕新旧动能转换“956”产业体系,强化完善专班推进机制,借鉴长沙经验,建立市领导牵头的产业链推进体系,“956”产业每条产业链均由市级领导担任“链长”、挂帅出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统筹抓好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和供应链建设,实施招大引强、补缺拉长、对标升级、降本增效、保驾护航等系列行动,推动“一业一策”向“一链一策”升级。
(三)增创口岸开放大优势,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一方面,全力争取建设自由贸易港。目前,国家商务部和省委已明确支持我们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青岛市应将自由贸易港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借助中美贸易摩擦的倒逼压力,抢抓中日韩形势转圜机遇,争取尽快突破。重点依托新亚欧大陆桥,与韩国釜山、荷兰鹿特丹等自由贸易港互补合作,形成链接日韩与欧盟的“核心支点”和“珍珠链条”,以青岛为核心带动形成山东半岛开放组团,争取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之外的“第四极”。另一方面,全力建设国际大通道。发挥“一带一路”支点节点城市作用和陆海口岸功能,依托胶东国际机场、青岛港和济青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半岛城际轨道交通线网、青日高铁、董家口至日照疏港专用线等规划建设,争取以青岛为龙头打造山东省中欧班列运营平台,大力发展公铁海多式联运,打造连接泛太平洋地区与中亚、欧洲之间的贸易走廊和国际物流大通道。
(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推动全域统筹实质性突破
一方面,提升壮大县域园区经济。针对青岛市县域园区建设散、乱、弱等问题,学习成都、南京等地经验,研究成立全市产业布局和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对各类园区视发展现状进行整合撤并、改造升级,统一实施对园区项目的招商引资、政策优惠、要素配置,负责工业项目用地指标审批,在全市推行相对统一的园区发展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另一方面,促进农村多功能性开发。推广功能拓展型、新技术渗透型、多业态复合型等新模式新路径,培育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供销合作社等新载体新平台,健全完善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利益联结新纽带新机制,在传统农业中融入加工元素、服务元素、科技元素,真正提高农业附加值、农村饱和度和农民获得感。例如,借鉴日本神山町模式,在崂山、蓝谷、红岛以及黄岛,打造一系列以信息产业为主题的“精品郊区”“科技公社”。
(五)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促进峰会效应持续发挥
一方面,加快打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对照国家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加快建立青岛市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指标体系,持续深化“一次办好”改革,并在贸易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环境、人才发展环境、绿色发展环境、法治环境等方面全面发力,实施青岛效率、青岛服务、青岛标准和青岛诚信等系列示范工程,释放新的“制度红利”。另一方面,加强国际魅力湾区建设。学习杭州经验,将峰会作为提升城市能级的“加速器”,借助峰会效应努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会展名城、国际旅游目的地。同时,对标旧金山湾区,持续开展“美丽青岛”行动,优化城市生活品质、公共服务、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提升城市幸福指数和性价比,让宜居幸福成为青岛引以为傲的“金字招牌”和独特魅力。
附件:青岛高质量发展指标与重点城市比较
附件:
青岛高质量发展指标与重点城市比较
注:逆向指标数据越低排名越高。
资料来源:指标体系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
(调研组:李刚、张旭东、孙杰、薛文谦、李兴华、王浥尘、徐洪骁、聂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