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译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注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

辀人为辀〔1〕。辀有三度〔2〕,轴有三理〔3〕。国马之辀〔4〕,深四尺有七寸;田马之辀〔5〕,深四尺;驽马之辀〔6〕,深三尺有三寸。轴有三理:一者,以为媺也〔7〕;二者,以为久也〔8〕;三者,以为利也〔9〕。軓前十尺〔10〕,而策半之〔11〕。凡任木〔12〕,任正者〔13〕,十分其辀之长,以其一为之围。衡任者〔14〕,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围。小于度,谓之无任〔15〕。五分其轸间,以其一为之轴围。十分其辀之长,以其一为之当兔之围〔16〕。叁分其兔围,去一以为颈围〔17〕。五分其颈围,去一以为踵围〔18〕

【注释】

〔1〕辀(zhōu)人:制辀的工官或工匠。“辀人”之名未列于《考工记》开首的三十工之内。“周人上舆”,进入战国以后,工艺进步,分工益细。由于“舆人”的一部分专攻车辕,曲辕称辀,故这部分工官或工匠又称“辀人”。本节的内容可能是从“舆人”节分化出来的,单列一节时内容可能有所增益。据《南齐书·文惠太子传》所载,南齐时有人盗发楚王冢,曾得科斗书《考工记》竹简。这是《考工记》曾在楚地流传的证据。新蔡楚简中有一批简是颁发某种物品的记录清单,宋华强认为“这种物品是用几种大小不同的量器进行计量的,其中容量最大的一种叫作‘’。‘’应该读为《考工记》中栗氏所为的‘鬴(釜)’”。简文说:“一,其鉒(重)一匀(钧)。”简文所记“鬴(釜)”的重量正与《考工记·栗氏》相合。(参见宋华强《新蔡楚简所记量器“鬴(釜)”小考》,《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 年第 4 期。)这是《考工记》流传到楚地的又一证据。《方言》云:“车辕,楚卫人名曰辀也。”楚人也把曲辕称辀。1978 年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出土了十二件龙首曲辕(辀)明器(图十九)。(参见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 1 号楚墓》,《考古学报》1982 年第 1 期。)可见楚人对辀的重视。因此,不妨推测除齐人之外,楚地之人参与增益的可能性较大。李志超认为“可能《考工记》曾经荀子或其弟子之手增补,尤其是那些务虚之辞,如‘国有六职’、‘五色五方’等论议”(参阅李志超《国学薪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第 95 页),可备一说。战国后期的荀子曾三为齐国稷下学宫祭酒;晚年定居楚地,专事授徒、著书立说。研究《考工记》的流传与整理时,荀子及其弟子的确是值得注意的人物。几十年来,楚、汉简帛文字时有出土,可惜尚未看到科斗书《考工记》竹简再现于世。笔者相信,有朝一日,《考工记》或相关竹简、帛书的发现不是没有可能的。辀:车辕。牛车称辕,马车称辀;单根称辀,两根多称辕;辀往往为曲辕。前部上曲,后部水平。

图十九 楚国漆木龙首曲辕明器

(1978 年湖北江陵天星观出土)

〔2〕三度:三种深浅不同的弧度。

〔3〕三理:三项质量指标。

〔4〕国马:国中优良的马。据郑玄注,国马包括种马、戎马、齐马、道马等,一般高八尺左右。

〔5〕田马:打猎时用以驾车的马。

〔6〕驽马:能力低下的马。

〔7〕媺(měi):“美”之古字,好,善。此指车轴的木理均匀无节目。

〔8〕久:坚韧。

〔9〕利:轴与毂的配合既滑又密。

〔10〕軓(fàn):车厢底前面的横木。(参阅汪少华《从〈考工记〉看〈汉语大字典〉的释义失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 年第 3 期。)

〔11〕策:竹制的马策(头上有尖刺),供驱策马之用。

〔12〕任木:车辆结构中担负重荷的木部件。戴震《考工记图》:“辀、衡、轴皆任木。”

〔13〕任正者:车厢下承受重压的木材。正,车厢。

〔14〕衡任者:车衡上两轭(è)之间的木材。轭,套在马的颈部的“人”字形马具。

〔15〕无任:不能胜任。

〔16〕当兔:垫在辀与轴垂直相交处的木块,上、下两面呈内凹弧形,以便承辀与含轴。战国中期以前的木车,一般都在轴上侧和辀下侧凿出凹槽,相互卯合。在辀、轴之间垫以当兔是一种改进。由于当兔所处位置清理不易,考古资料较少。

〔17〕颈:辀颈,辀之前端稍细用以持衡的部位。

〔18〕踵:辀踵,辀之后端承轸的部位。

【译文】

辀人制辀。辀有三种深浅不同的弧度,轴有三项质量指标。国马的辀,深四尺七寸;田马的辀,深四尺;驽马的辀,深三尺三寸。轴有三项指标,第一是木理均匀无节目,第二是木质坚韧,第三是轴与毂配合得既滑又密。辀在軓前的长度为十尺,竹策的长度为它的一半。凡车上用以担荷的木材,车厢下承受重压的,以辀长的十分之一作为周长。两轭之间的衡,以它的长度的五分之一作为周长。小于这个标准,就不能胜任负载。以两轸之间距离的五分之一作为轴的周长。以辀长的十分之一作为当兔的周长,以当兔周长的三分之二作为辀颈的周长,以辀颈周长的五分之四作为辀踵的周长。

凡揉辀,欲其孙而无弧深〔1〕。今夫大车之辕挚〔2〕,其登又难;既克其登,其覆车也必易。此无故,唯辕直且无桡也〔3〕。是故大车平地既节轩挚之任〔4〕,及其登阤,不伏其辕,必缢其牛〔5〕。此无故,唯辕直且无桡也。故登阤者,倍任者也,犹能以登。及其下阤也,不援其邸〔6〕,必緧其牛后〔7〕。此无故,唯辕直且无桡也,是故辀欲颀典〔8〕。辀深则折,浅则负〔9〕。辀注则利,准(利准)则久,和则安〔10〕。辀欲弧而无折,经而无绝〔11〕,进则与马谋,退则与人谋。终日驰骋,左不楗〔12〕;行数千里,马不契需〔13〕;终岁御,衣衽不敝,此唯辀之和也。劝登马力,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焉〔14〕。良辀环灂〔15〕,自伏兔不至軓七寸〔16〕……軓中有灂,谓之国辀〔17〕

【注释】

〔1〕孙:顺木材的纹理。弧深:辀之前部过于弯曲。

〔2〕大车:直辕牛车。挚:郑玄注:“挚,輖也。”輖(zhōu),车前低后高。意指大车直辕不上曲而低。

〔3〕无桡:不弯曲。桡,弯曲。如图二十所示,直辕大车上坡时,辕前部被牛体抬高。如果牵引力T与斜面所交的角为α,则T=(1/cos α)(Psin θ+P(δ /R)cos θ)。由此可见,T随着α的增大而增大。换言之,大车的直辕较低,上斜坡就比曲辕马车困难。此外,辕前部一抬高,车子重心就向后移,就是能爬上坡,也容易翻车。

图二十 直辕大车上坡牵引费力示意图

〔4〕轩挚:即轩轾,轻重,高低。

〔5〕缢(yì):勒颈绝气。

〔6〕邸:清王宗涑《〈考工记〉考辨》:“邸,当作軧,《说文·车部》云:‘軧,大车后也。’今谓之车尾。邸,借字。”

〔7〕緧(qiū):也作“鞧”,套车时拴在牛、马股后的革带。

〔8〕颀(kěn)典:郑玄注:“颀典,坚韧貌。”

〔9〕浅则负:曲辕弧度不够,车体向上仰。

〔10〕辀注则利,准(利准)则久,和则安:原文为“辀注则利准利准则久和则安”,郑玄注、《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等认为后面的“利准”两字系衍文。郑玄注:“注则利,谓辀之揉者形如注星,则利也。准则久,谓辀之在舆下者平如准,则能久也。和则安,注与准者和,人乘之则安。”“辀注则利”之“利”,指行驶利落。“辀注则利”之“注”,则是指良辀的主要特色—不深不浅而适中的弧曲。当时常用天上星象来说明地上的事物,从下文“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等描述来看,《考工记·辀人》的作者既不乏这方面的知识,也有类似的习惯。“注”通“咮”,《左传》称:“咮为鹑火,柳星也。”《石氏星经》说:“柳八星,在鬼东南,曲垂似柳。”“注星”(柳宿)的主体呈弧形。《考工记·辀人》的作者借用注星的弧曲来描绘曲辕的形状,不会令人意外。准,水平;久,经久耐用。“辀注则利,准则久,和则安”意即辀(的前段弯曲),形如“注星”的连线,行驶利落;辀(的后段)水平,经久耐用。(辀的前后)曲直协调,必能安稳。1990 年山东淄博市淄河店二号战国早期墓出土了 22 辆独辀马车,根据车舆结构,分为三类。第一类属轻车,数量最多,以 20 号车为代表。其“辀通长 317 厘米……舆前 45 厘米处逐渐向上昂起,至130 厘米处由扁圆变为圆柱状……辀近顶部时高昂并向后反卷”。(参阅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 年第10 期)由图二一可见,此辀形如以注星来比喻,是比较传神的。《记》文所记之辀,正是战国早期齐国的辀。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将“辀注”释为“注者不深不浅,行如水注”;戴震《考工记图》云:“辀注,谓深浅适中也,辀之曲埶,隤然下注。”均自成一说。

图二一 战国早期的辀形和注星示意图

(据山东临淄淄河店 20 号车复原图和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 3 卷Fig.94,改画)

〔11〕经:顺木材的脉理。

〔12〕左不楗(juàn):左边的骖马不蹇(qiān)倦、不驰行艰难。军将的战车上乘员有三:御者在左,战斗的武士在右,中间是主将。驾辕的四匹马中,靠里边的两匹称为服马,靠外侧的两匹称为骖马。两骖之中,左骖距离御者最近,对行车的各种意图的反应最迅速,出力也最大,故最受重视。楗,杜子春注:“书楗或作卷。”郑玄注:“券,今倦字也。”

〔13〕契需:伤蹄,怯懦,马行不利。契,开裂。需,段玉裁《周礼汉读考》以为“需”当为“耎”,同“软”。

〔14〕劝登马力,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焉:物理学中的惯性定律认为: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都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这种物体固有的运动属性称为“惯性”。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564—1642)在他的关于真空中抛物体路径的解释中,已经成功地掌握了这条定律,但未概括出来。接着英国科学家牛顿(1642—1727)将其表述为“任何物体,都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施加外力迫使其改变这种状态”。这一定律史称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即惯性定律。《考工记》的这条记载是我国古籍中关于惯性现象的最早的明确描述。马不拉后,木车在水平方向不再受力,辀和车还能顺势前进一小段路,就是依靠惯性的作用。

〔15〕灂(jiào):所涂之漆。

〔16〕伏兔:即总叙“凡察车之道”节中提到的轐,参见该节注〔10〕。七寸:“七寸”之后疑有脱文。

〔17〕国辀:国家第一流的辀。

【译文】

凡用火揉辀,要顺木理,不要过于弯曲。现在大车的直辕较低,上斜坡就比较困难,就是能爬上坡,也容易翻车,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大车的车辕平直而不桡曲罢了。所以大车在平地上行驶,前后轻重均匀,高低相称,适于任载。到上坡时,如果没有人压伏前辕,就要勒住牛的头颈,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大车的车辕平直而不桡曲罢了。上斜坡时,虽然加倍费力,倒还是可以爬上去的;到它下坡时,如果没有人拉住车尾,緧必勒赶牛的后身,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大车的车辕平直而不桡曲罢了。所以辀要坚韧,桡曲适度。辀的弯曲过分,容易折断;弯曲不足,车体必上仰。辀[的前段弯曲],形如“注星”的连线,行驶利落;辀[的后段]水平,经久耐用;曲直协调,必能安稳。辀要弯曲适度而无断纹,顺木理而无裂纹,配合人马进退自如,一天到晚驰骋不息,左边的骖马不会感到疲倦。即使行了数千里路,马不会伤蹄怯行。一年到头驾车驰驱,也不会磨破衣裳。这就是辀的曲直调和的缘故啊![良好的辀]有利于马力的发挥,马不拉了,车还能顺势前进一小段路。良好的辀,漆纹如环,辀的后段自伏兔至离軓七寸……若軓下辀上的漆纹长久完好如环,可以称为国家第一流的辀了。

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1〕。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2〕;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3〕。龙旂九斿〔4〕,以象大火也〔5〕;鸟旟七斿〔6〕;以象鹑火也〔7〕;熊旗六斿〔8〕,以象伐也〔9〕;龟蛇四斿〔10〕,以象营室也〔11〕;弧旌枉矢〔12〕,以象弧也〔13〕

【注释】

〔1〕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主张天圆地方的盖天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外方内圆的玉琮,很可能是巫师通天地的法器。参见下文“玉人”节注〔25〕。据《晋书·天文志》载:“《周髀》家(第一次盖天说)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所谓《周髀》者,即盖天之说也(第二次盖天说)。其本庖牺氏立周天历度,其所传则周公受于殷商,周人志之,故曰《周髀》。……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考工记》中的车制设计,显然受到第一次盖天说的影响,同时,它也为盖天说提供了比较形象的比喻。

〔2〕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最初的木轮是整块圆木制成的,无辐,称为“辁(quán)”。发明辐条后,一则可以减少自重;二则车轮可以做得较大,边上厚重,既坚固,又有较大的转动惯量,启动后,车不易随便停下,故车轮装辐是一种技术进步。我国古独辀车的辐,在商代已有装二十六根的,春秋时有装二十八根或以上的。“轮辐三十”的车子已有春秋战国之交和战国早期的考古发现资料为明显证据。1988 年在山西太原金胜村发掘了M251 号墓和一座大型车马坑。M251 号墓墓主是赵简子(卒于公元前 475 年)或赵襄子(卒于公元前 425 年)。大型车马坑面积 110 平方米,共有战车、仪仗车 17 辆,其中三辆车的车轮辐条数为三十。(参阅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金胜村 251 号春秋大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文物》1989 年第 8期。)1990 年 4 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临淄齐陵镇附近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大墓,即淄河店 2 号战国墓,在殉葬坑中清理出 22 辆独辀马车。下葬时车轮被拆下分开放置,共清理出车轮 46 个(包括残迹),其车辐数最少的 20根,但以 26 根及 30 根的居多。(参阅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 年第 10 期。)甘肃平凉庙庄战国晚期秦墓所出木车和秦始皇陵所出铜车上也能看到装三十辐的车轮。《老子》中提到“三十辐共一毂”,亦与《考工记》的叙述相符。这是一种取法于大自然的机械设计思想的体现和实践。

〔3〕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星,指二十八宿,亦称“二十八星”或“二十八舍”。先秦天文家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在天空中的运行,将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成二十八个区域,每区选取一个星官作为观测的标志,叫做二十八宿。由参酌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间接推定太阳的位置;由太阳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可以知道一年的季节。古代中国、印度、阿拉伯均有二十八宿的概念,三者同出一源,不少天文学家认为它的源头在中国。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初年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盖上,围绕北斗的“斗”字,绘有一圈二十八宿的名称,两端还配绘苍龙和白虎。(图二二)这是战国初关于我国二十八宿及四象的珍贵资料。1987 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头南足北的第 45 号墓主人两侧用蚌壳摆塑着龙虎图案,东侧是龙形图案,西侧是虎形图案。(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 年第 3 期。)这一发现将四象中青龙白虎观念的起源提早到六千多年前。由此推想,二十八宿的创始当远早于战国初期。二十八宿分为东、南、西、北四组,每组星名在发展过程中有所变动,故各家记载不尽一致。后世通行的二十八宿名称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鸟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图二二 曾侯乙墓漆箱盖二十八宿图像

(摹本,原物 1978 年湖北随县出土)

〔4〕龙旂(qí):画蛟龙图纹之旗,古代王侯作仪卫用。(图二三)在先秦文献中,天文学上有四象和五象两种说法:四象对应于春夏秋冬四季,五象对应于春、夏、季夏、秋、冬五季或春、夏、秋、冬、季冬五季。《考工记》中记载了龙旂等五种旗帜,分别代表五象和五季。九斿(liú):斿,旌旗上的飘带或下垂饰物,参见图二三。等级越高,斿数往往越多,但为了分别与五象的某组星数对应,也不尽然。陈久金认为,《考工记》所述五种旗帜与季节有关,斿数也应与季节有关。可备一说。(参阅陈久金《〈考工记〉中的天文知识》,载华觉明主编《中国科技典籍研究—第一届中国科技典籍国际会议论文集》,大象出版社,1998 年,第 58 页。)

图二三 车与旗

〔5〕大火:大火星,二十八宿青龙七宿的心宿二,附近有尾宿九星。郑玄以为龙旂九斿象征大火次的尾宿九星。王健民认为古代大火曾专指心宿,后来大火扩充为指房、心两宿。房宿四星,其北面有钩钤两星,是它的附座,加以心宿三星,一共也是九颗星,龙旂九斿对应的正是这九颗星。可备一说。(参阅王健民《〈周礼〉二十八星辨》,载《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三集,科学出版社,1984 年。)

〔6〕鸟旟(yú):绘有鸟隼(sǔn)图像的旗。

〔7〕鹑火:鹑火星,二十八宿朱鸟七宿的柳宿。东南有星宿七星。

〔8〕熊旗:绘有熊、虎图像的旗。

〔9〕伐:古星名,二十八宿白虎七宿中的参宿的附座,有星三颗,合参中三大星共六星。

〔10〕龟蛇:上画龟、蛇的旗。《太平御览》兵部卷七十二引《考工记》作“龟旐四斿,以象营室”。今本《考工记》之“龟蛇”可能是“龟旐(zhào)”之误。

〔11〕营室:古星名,二十八宿玄武七宿的室宿。室宿两星与壁宿两星共四星,这四星在早期曾合称为营室。

〔12〕弧旌:绘有弓矢或弧星图像的军旗,以象征天讨。枉矢:矢名,利火射,结火射敌象流星。枉矢亦为星名,《史记·天官书》说:“枉矢,类大流星,蛇行而仓(苍)黑,望之如有毛羽然。”枉矢是路径弯曲呈蛇行状的流星。

〔13〕弧:古星名,又名“天弓”“弧矢”,属井宿,位于天狼星东南。《史记·天官书》说:“狼(天狼星)……下有四星曰弧,直狼。”《宋史·天文志》说:“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九星(八星如弓形,外一星象矢)形如弓矢。

【译文】

轸的方形,象征大地;车盖的圆形,象征上天。轮辐三十条,象征每月三十日;盖弓二十八条,象征二十八宿。龙旂饰九斿,象征大火星;鸟旟饰七斿,象征鹑火星;熊旗饰六斿,象征伐星;龟旐饰四斿,象征营室星;弧旌饰枉矢,象征弧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