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舆人
舆人为车〔1〕。轮崇、车广、衡长〔2〕,叁如一,谓之叁称。叁分车广,去一以为隧〔3〕。叁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4〕。以其广之半,为之式崇;以其隧之半,为之较崇〔5〕。六分其广,以一为之轸围;叁分轸围,去一以为式围;叁分式围,去一以为较围;叁分较围,去一以为轵围〔6〕;叁分轵围,去一以为轛围〔7〕。圜者中规,方者中矩〔8〕,立者中县,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9〕。凡居材〔10〕,大与小无并〔11〕,大倚小则摧,引之则绝〔12〕。栈车欲弇〔13〕,饰车欲侈〔14〕。
【注释】
〔1〕车:车厢。古称舆,车子的荷载部分。马车车厢呈矩形,前后较短,左右较长。小型的只能容乘员两名,大型的能容乘员三、四名。车厢后面开门,人由此上下车。(图十七)
〔2〕车广:车厢之宽。衡:车辕头上的横木。
〔3〕隧(suì):深,通“邃”。指车厢之长。
〔4〕式:通“轼”,车厢前部栏杆顶端的横木。车厢中部顶端的横木也称轼。横轼两端向下揉曲为轼柱。
〔5〕较(jué):郑玄注:“较,两輢(yǐ)上出式者。”现代学者或根据戴震之说以为在立乘的车上,于左右两旁的车栏即輢上各安一横把手,名较。或依照贾公彦的疏解,以为车旁栏杆短柱是輢,輢柱上再加高的一节短柱为较。汪少华认为后一种解说比较合理,并指出先秦輢是輢柱以及连接輢柱与轼柱之横栏的总称。(参见汪少华《古车舆“輢”“较”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3 期。)
〔6〕轵:车厢左右两面横直交结的栏木。
〔7〕轛(zhuì):车轼下面横直交结的栏木。
图十七 车舆和车轮
(春秋战国之交太原金胜晋国赵卿墓 8 号车复原图,1988 年发掘)
〔8〕矩:两边之间呈直角的曲尺。(参见图十三伏羲手持之矩)
〔9〕继:交接,连缀。如附:如枝附干,紧密相连。
〔10〕居材:处理材料。
〔11〕并:装配合一。
〔12〕大倚小则摧,引之则绝:根据材料力学理论,物体由于外因或内在缺陷而变形时,在其内部相邻分子间的距离和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力称为内力。内力的集中程度,即任一截面单位面积上两方相互作用的内力叫做应力。受力构件在其形状尺寸突然改变处,应力显著升高,这种现象即所谓应力集中,应力集中使构件容易损坏。如小件支撑大件,小件内的应力超过能承受的限度,就要崩坏。如果小件牵引大件,则易断裂。
〔13〕栈车:以竹木散材制成的车,无革装饰,髹漆。士乘栈车。(图十八)弇(yǎn):狭小,狭窄。意为简便狭小。
〔14〕饰车:有革装饰的车,大夫以上所乘。侈:宽大。意为考究宽敞。
【译文】
舆人制作车厢。车轮的高度,车厢的宽度,车衡的长度,三者相等,称为叁称。以车厢宽度的三分之二作为车厢之长。将车厢长度三等分,三分之一在前,三分之二在后,将轼揉曲到这个位置。以车厢宽度的二分之一作为轼的高度,以车厢长度的二分之一作为较的高度。以车厢宽度的六分之一作为轸的周长,以轸的周长的三分之二作为轼的周长,以轼的周长的三分之二作为较的周长,以较的周长的三分之二作为轵的周长,以轵的周长的三分之二作为轛的周长。圆的合乎圆规,方的合乎曲尺,直立的合乎悬绳,横放的与水面平行;直立的好像从地上生出来一样,交相连缀的如枝附干一般。凡处理制车的材料,大与小[不相称]不能装配。如小件支撑大件,就要摧折;如小件牵引大件,则易断裂。栈车应简便狭小一些,饰车要考究宽敞一些。
图十八 栈车复原图
(1990 年山东临淄淄河店二号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