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疆往事:吕洞山之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1章 打糍粑(一)

腊月二十八打糍粑,是苗家人的习俗。

早在腊月二十六、二十七,妇女们就开始准备工作了。甑子洗的干干净净的,木桌子洗净了又擦,擦干了,又要用茶油蜂蜡涂一次,木锤子也一样,洗好了也是要擦干的。男人们得准备柴火,把干透的松树枝条锯成一小截一小截的,码放得整齐成堆,或把一些杂木,和不能当木料用的弯曲松树木头,锯好并用斧头劈开,也摞的整齐成堆放柴房里,而后就到水井挑水,反复多次的要把大水缸装满,接着把石臼或木臼弄出来,女人们把它们装满水后,用布帕子反复擦洗干净,然后把水舀干,擦干净后的石臼就放在了堂屋中央,盖上无孔的圆形竹匾簸箕,防止落入灰尘,一切就绪后,大家都在殷切的等待二十八的到来。

苗乡人大多是用木臼打糍粑,当然也有祖辈传下来的石臼,这些东西大多是有了些年月了,取出来时看着都是古色古香的,让人仿佛一下看见了过去的岁月,想起了过去时光里的那些人与事……

小孩子则很兴奋,围着大人们转,不停地问这问那,问的都是每年的老问题:

“阿爸,快过年了,光打粑粑,不买炮仗啊!”

“买响炮了,还要买花炮,行不?”

“阿妈,今年多买点,去年就没放够!”

“阿妈,我还要新衣……”

“……”

这里还有一件更有趣的事,那就是小孩子们都爱比。比谁家打的糍粑个数多,谁家的糍粑能吃到正月十几,吃的日子最久,还有谁家买的炮仗多,谁家放的礼花多,那么谁就是最厉害的人了!

铁汉早早就来了,局里二十五一放假,他一大早就赶来了,今年他第一次打糍粑,准备好好儿学学,他的心里也是很激动与兴奋的!

阿雅的父亲、二哥,都简单的跟铁汉说了打糍粑的动作与过程,他认真的听着,和阿雅在做着准备,这对新人,今年第一次共同准备,还真是别有情趣的。

柴砍好了,水也装满了,该洗的也都洗了,二十八也快到了。

二十七一大清早,阿雅娘,铁汉、二哥将一百来斤的糯米,用井水淘洗干净,然后用木盆木桶浸泡着,浸泡的井水要淹过糯米一厘米以上是最好的,也不能放太多水,要让木桶盖能盖上,木盆也需盖上簸箕,上面压上重物,防止落灰和老鼠偷吃,就这样静静的泡上一天一夜,等糯米泡得胖胖的鼓鼓的,水润水润的就可以了,二十七的晚上,应该是苗乡所有人都做香甜好梦的夜晚吧,梦里都是香甜与企盼,也都是希望与幸福吧……

因为大家都在盼望着二十八的到来……

二十八终于到了,大人小孩都醒得早早的嚷嚷着,铁汉和阿雅跟着阿雅娘把泡好的糯米舀出,滤在几个有孔的大竹匾上,糯米粒胖胖圆鼓鼓的,水润的像颗颗饱满的珍珠一样。

二哥早就在灶台上架起了大铁锅,烧起了火,大火噼里啪啦的炸响燃烧着,铁锅发出嗞嗞声,水开始冒烟了,阿雅娘把一些扎好的稻草把,放进了水锅里,然后再在稻草上放了一个大木甑,这样,等下蒸好的糯米既有了稻草的原始香味,还可以避免烧开翻滚着的水花浸上糯米,锁定了香味不流失,一举两得。

阿雅和铁汉把泡好的糯米舀入甑里,这个甑还不小呀,足足放了近三四十斤的米才齐甑的四分之三,阿雅娘说不要放得太满了,要留一大截,这样蒸出的糯米才稀松,口感更好,打出来的糍粑才更有韧弹性和嚼劲。最后,盖上木甑的盖子,盖子的圆形边缘缝隙处,搭上一小长块棉布条,防止大漏气,这样才能蒸熟。

灶台下面,二哥在添着柴火,劈好的干松树块燃得很好,火苗一直都是旺旺的,二哥跟铁汉说,灶台烧火最忌放多柴了,放多了,里面的柴就黑心了,也就不那么燃了,火苗也变成黑的了,这样烧起来又慢又费柴而且烟子还很多。烧灶台火,火苗得一直要吐出红色的才行,这样蒸出来的糯米才是香的,因为火候到家了。添柴时,一次就只要添一两块就行了。想不到烧火也有这么个讲究,看起来要打出好吃的糍粑还真有点不易啊!

半个小时过去了,甑的顶端才开始冒出了点小烟,阿雅和铁汉相视一笑,如孩童般兴奋的叫着:

“冒烟了,冒烟了,熟了,熟了!”

二哥看着他俩笑了,说:

“不急,这才开始熟,还熟不透,要等白烟子反反复复的冒出,充满了整个盖子的缝隙,这才行!”

接下来,又过了近十几分钟,白烟往外冒的越来越多,糯米的清香味也直钻大家鼻孔。

“熟了,”

阿雅娘走过来说,并揭开了木盖子,往里面轻洒了半杯水,然后又重新盖上,对铁汉说:

“洒点水,避免糯米太干太硬,这样打出的糍粑才更好吃。”

再过一袋烟功夫,起锅了,阿雅娘拿来了碗筷,问谁要吃糯米饭就快趁热吃。

真香啊!铁汉整整吃了两大碗,糯米香夹着稻草的自然香味,新鲜的清香味如同秋天田野上,刚刚收割上来的新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