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锁骨骨折
锁骨为长管状骨,呈“S”形架于胸骨柄与肩胛骨之间,成为连接上肢与躯干之间唯一的骨性支架。因其较细及其所处解剖地位特殊,易受外力作用而引起骨折,属于门急诊常见的损伤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5%;幼儿更为多见。通常将锁骨骨折分为远端(外侧端)、中段及内侧端骨折。
一、损伤机制
多见于平地跌倒手掌或肩肘部着地的间接传导暴力所致,直接撞击等暴力则较少见。骨折部位好发于锁骨的中外1/3处,斜形多见。直接暴力所致者,多属粉碎性骨折,其部位偏中段。幼儿骨折时,因暴力多较轻、小儿骨膜较厚,常以无移位或轻度成角畸形多见。产伤所致锁骨骨折也可遇到,多无明显移位。成人锁骨骨折的典型移位所示:内侧断端因受胸锁乳突肌作用向上后方移位,外侧端则因骨折断端本身的重力影响而向下移位。由于胸大肌的收缩,断端同时出现短缩重叠移位。个别病例骨折端可刺破皮肤形成开放性骨折,并有可能伴有血管神经损伤,主要是下方的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静脉,应注意检查,以防引起严重后果。直接暴力所致者还应注意有无肋骨骨折及其他胸部损伤。
二、临床表现
(一)疼痛
多较明显,幼儿跌倒后啼哭不止,患肢拒动。切勿忘记脱衣检查肩部,否则易漏诊,年轻医师在冬夜值班时尤应注意。
(二)肿胀与畸形
除不完全骨折外,畸形及肿胀多较明显。因其浅在,易于检查发现及判断。
(三)压痛及传导叩痛
对小儿青枝骨折,可以通过对锁骨触诊压痛的部位来判断,并结合传导叩痛的部位加以对照。
(四)功能受限
骨折后患侧上肢运动明显受限,特别是上举及外展时因骨折端的疼痛而中止。
(五)其他
注意上肢神经功能及桡动脉搏动,异常者应与健侧对比观察,以判定有无神经血管损伤;对直接暴力所致者,应对胸部认真检查,以除外肋骨骨折及胸腔损伤。
三、诊断
(一)外伤史
多较明确。
(二)临床表现
如前所述,应注意明确有无伴发伤。
(三)X线片
不仅可明确诊断,还有利于对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的判断;有伴发伤者,可酌情行CT或MR检查。
四、治疗
(一)青枝骨折
无移位者以“8”字绷带固定即可,有成角畸形的,复位后仍以“8”字绷带维持对位。有再移位倾向较大的儿童,则以“8”字石膏为宜。
(二)成年人无移位骨折
以“8”字石膏绷带固定6~8周,并注意对石膏塑形以防止发生移位。
(三)有移位骨折
均应在局麻下先行手法复位,之后再施以“8”字石膏固定,操作要领如下:患者端坐、双手叉腰挺胸、仰首及双肩后伸。术者立于患者后方,双手持住患者双肩前外侧处(或双肘外侧)朝上后方用力,使其仰伸挺胸;同时用膝前部抵于患者下胸段后方形成支点,这样可使骨折获得较理想的复位。在此基础上再行“8”字石膏绷带固定。为避免腋部血管及神经受压,在绕缠石膏绷带全过程中,助手应在蹲位状态下用双手中、示指呈交叉状置于患者双侧腋窝处。石膏绷带通过助手双手中、示指绕缠,并持续至石膏绷带成形为止。在一般情况下,锁骨骨折并不要求完全达到解剖对位,只要不是非常严重的移位,骨折愈合后均可获得良好的功能。
(四)开放复位及内固定
1.手术适应证
(1)有神经血管受压症状,经一般处理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2)手法复位失败的严重畸形。
(3)因职业关系,如演员、模特儿及其他舞台表演者,需双肩外形对称美观者,可放宽手术标准。
(4)其他,包括合并胸部损伤、骨折端不愈合或晚期畸形影响功能或职业者等。
2.手术病例选择
(1)中段骨折钢板固定:目前应用最广泛,适用于中段各类型骨折,可选用锁骨重建钢板或锁定钢板内固定,钢板置于锁骨上方或前方。钢板置于锁骨上方时钻孔及拧入螺钉时应小心,防止过深伤及锁骨下静脉及胸腔内容物。
(2)髓内固定:适用于中段横断骨折,多用带螺纹钢针或尾端带加压螺纹帽的钛弹性髓内钉经皮固定骨折,以防术后钢针滑移,半数患者可闭合复位内固定。现已较少用克氏针固定锁骨中段骨折,因为其易滑移,向外侧移位可致骨折端松动、皮下滑囊形成。文献曾有克氏针术后移位刺伤脊髓神经、滑入胸腔的报道。
(3)MIPO技术即经皮微创接骨术,考虑肩颈部美观因素,通过小切口经皮下插入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
3.术后处理
患肩以三角巾或外展架(用于固定时间长者)制动,并加强功能锻炼。
五、预后
除波及肩锁、胸锁关节及神经血管或胸腔受损外,绝大多数锁骨骨折患者预后均佳。一般畸形及新生的骨痂多可自行改造。
(周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