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觉醒,孩子幸福: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 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如何提供爱的养分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很注重考量一项测评指标:情感支援网。

所谓情感支援网,就是一个人在其家庭内部和家庭外部,能够获得多少情感支持。最简单的表现在于,当他遇到一些烦恼伤害时,是否有人能够陪伴、倾听,引导他走出困境。

假如一个孩子没有情感支援网,那将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正如曾经发生在上海某高架桥上的悲剧:一个孩子因为被妈妈责骂而打开车门,从高架桥跳下自尽。

在那一刻,如果这个孩子能够想到一个,哪怕只是一个亲人或朋友,打个电话过去把自己对妈妈的情绪宣泄出来,这个孩子也不至于跳桥。

许多孩子的悲剧,不是因为痛苦太大,而是因为容受痛苦的空间太小。其中原因,一方面在于家庭教育出现问题,使得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太弱;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孩子没有情感支援网。

一片有营养的爱的土壤,能够很好地为孩子建立情感支援网。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一个新的生命降临时,它本身就包含了神秘的主导本能。”“新生儿是自己的主观创造者。”尤其,在儿童的敏感期内,儿童会更加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在此期间,成人要做的就是不要阻碍儿童敏感期的发展。

人一生的成长,分为幼年期、童年期、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几个阶段,所以父母的一生,也要跨过这5个台阶,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这是我们一个人的心理成熟过程,也是我们的精神从早期爱的累积走向爱的独立,最终走向生命升华的一个历程。我将之称为“爱的爬爬梯”。

一个周期,女孩子大概是七年的时间。按照《黄帝内经》,女孩子每隔七年就会产生一个大的变化。比如女孩子到14岁的时候,她的生理就开始走向成熟。而男孩子则要慢一点,大概每八年为一个周期。所以一般同龄的孩子当中,男孩子都要比女孩子更加晚熟。女孩子14岁达到的成熟水平,男孩子要在16岁才能达到。

那么,我们在孩子“爱的爬爬梯”的不同阶段,要怎样为孩子建立这样的情感支援网呢?

首先是幼年期,也即是0~7岁,我称之为“爱的植入期”。为什么会有一个0岁?这指的是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阶段,也有将近一年的时间。这阶段妈妈的状态已经开始深度影响胎儿。如果一个怀孕的妈妈生活作息不规律、经常发脾气,那我们可以想象,孩子出生以后也很容易跟他母亲的状态一样。因为他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就已经养成了这种生活习惯。

所以胎教音乐的作用,其实是通过妈妈作用在胎儿身上的。当孕妇听到音乐安静下来,她的呼吸节奏会放慢,她的情绪会变得稳定,胎儿也会受到妈妈的影响,变得安定下来。我们以为宝宝听到音乐就安静了,但事实上调节的关键在于母亲。所以对于孩子的先天影响,母亲占了七成的作用,尤其是在0~3岁。母亲带给孩子最重要的礼物,就是安全感。孩子最初的、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就是来自母亲。

三岁以后,孩子开始会爬、会走、会跳,想探索这个世界,这个时候,父亲的作用就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父亲是带孩子走向世界的人,能带给孩子更多的价值感。对孩子后天的影响,70%在于父亲。从三岁开始,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母亲更多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情感关系;而父亲则更多影响孩子未来的事业发展。因此才会有这样的说法:母亲的好脾气和父亲的大格局,是给孩子最好的营养。

价值感和安全感最大的不同,是满足我们对不确定性的需求——这也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需求。想象一下,如果人生中所有的事情都已经确定了,难道你不会觉得活着很没意思吗?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明天还会发生什么事情,不知道人生中还会经历多少有趣的事情,我们才会想要去探索,想要去挑战,然后在探索、挑战的过程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就感。我们把探索到的东西分享给他人的过程,就是所谓的事业。

所以我们的情感、安全感跟妈妈关系最大,而我们的事业、挑战、奋斗以及未来的路跟爸爸关系最大。妈妈代表着我们美好的过去,而爸爸代表着我们辉煌的未来。妈妈和爸爸这两个人,就是一个人生命中最早的启蒙者,也是“人”这颗种子最早的花盆。

如果父母在0~7岁给到孩子的爱足够多,那么孩子的家庭内情感支援网就比较强大,也能建立较好的自信心。所谓自信,就是一个人内在的自我认同和爱的富足感。反之,得到爱较少的孩子,内心就容易变得自卑。自信,是一个人的人格基石。

当孩子长到了7~14岁,就来到了童年期,我称之为“爱的萌芽期”。这个阶段孩子不再满足于父母营建的小世界,他们开始需要了解更广阔的世界,接触更多外部世界的人。于是他开始关注周围的人群,比如:老师怎么看他?小伙伴怎么看他?他还会关注特别的一类人,那就是偶像。他们开始追星,模仿他们的行为甚至价值观。所以在这个阶段,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周边环境尤为重要。

另外,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明白什么叫作“责任”。这项重要的人格特质,主要就是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什么是负责任?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说一家人出去玩,爸爸背个大包,妈妈背一个中包,孩子背一个小包。很多孩子出门都想带一大堆玩具,那做父母的就要告诉孩子,想要带多少玩具自己装,自己的背包自己拿,能拿多少拿多少,爸爸妈妈不会帮你拿,这就是负责任。

在这个阶段,孩子并不满足于父母的陪伴。孩子的关注点转向更广阔的天地。为了让孩子建立家庭外情感支援网,要让孩子学会独立,自己洗澡、刷牙、穿衣服,要跟父母分床睡,甚至家里的碗筷可以让他自己去洗。一个孩子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就是假如父母要出去度个假,比如两个月都不回来,十几岁的孩子在家里完全能照顾好自己,等到父母两个月以后回到家,发现家里跟以前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比以前还要干净,那以后父母就再也不用操心了,因为这个孩子已经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孩子了。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这几个角色的支持,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

首先是老师。家长需要教会孩子尊重老师,把一定的惩戒权交给老师。所谓教不严师之惰,家长打骂孩子容易伤感情,让老师去唱黑脸,更能规范孩子的行为。古人“易子而教”,也是这个道理。

其次是伙伴。孩子需要找到有志趣相投的朋友,能够经常玩在一起。而家长也应该为孩子们多创造一起游戏、学习、互动的环境。积极向上的友情,对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支持。

再次是偶像。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追星,偶像对孩子的示范作用是极强的。可以让孩子多接触名人和伟人的故事、电影等,带孩子去参观名人故居、博物馆等,让孩子找到一个现实中可以学习的对象,甚至可以把他偶像的名字作为孩子的外号,以此激励孩子。

最后是长辈。除了祖父母、外祖父母,西方还有教父,而中国有干爹干妈。孩子在七岁也会进入一个叛逆期,这时孩子会试图获得更多自主权,因此跟父母也容易产生冲突。如果有一两位孩子信得过的长辈,能够成为孩子的监护人之一,经常陪伴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让孩子把许多不敢对父母说的话,讲给这些长辈听,这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力量。

接下来是少年期,14~21岁,我称之为“爱的实践期”。如果管幼年期叫印记期,就是父母把世界的印象植入到孩子心里;那么童年期就是模仿期,就是孩子开始模仿他身边的人,老师、伙伴、偶像等;而少年期的孩子则是叛逆期,因为他要走向独立,要长大成人。他要走向独立,就必然要摆脱一直保护、“掌控”他的家庭,所以家里掌控得越厉害,孩子就抗争得越厉害。

那么有没有不反抗的孩子?也有,但是后果会更严重,因为如果父母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决定,什么事情都管着孩子,孩子还完全不反抗,那他很可能已经陷入一种抑郁状态——我的生命不重要,我是无所谓的,我什么事情都是你们决定的,我的未来我说了不算——由于妈妈的过渡掌控造就的“妈宝男”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人的叛逆期是滞后的,到了三四十岁突然开始叛逆,而这时候的叛逆代价就会非常大。

孩子在青春期还有一项重要的特质,就是他开始走向性成熟,所以情绪会变得不稳定。比如男孩子会开始有对抗性,甚至有暴力倾向。所以对青春期的男孩子,爸爸可以多陪着做一些对抗性练习,比如打球、练武功、摔跤、爬山等,这样孩子的荷尔蒙和情绪可以自然而然地释放掉。而妈妈应该试着离远一点,因为只有妈妈离远一点,儿子才能长成为独立的男人;如果妈妈跟儿子连得太紧,儿子未来的情感可能就会不正常,没有办法正常地跟另外一个女人相处。

在人际关系上,0~7岁的孩子关注父母,7~14岁的孩子关注老师、伙伴、偶像,而14~21岁的时候最关注的则是异性。最能引起他情绪起伏的,就是他最中意的那个异性。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尝试去禁止“早恋”,不让他接触异性。如果你打压孩子正常的需要,未来他可能会报复性地索取,比如会产生性瘾症等。父母要容许孩子跟异性交往,跟一群同龄人一起活动,这都有助于他们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但同时也要提醒孩子,一定要注意性的安全,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

在这个阶段,孩子最重要的人格特质是付出。其实恋爱锻炼的就是“付出”——恋爱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搞定”自己,还要“搞定”别人。很多人刚开始恋爱时是不懂得怎么爱自己的,更不懂得怎么爱别人——甚至是很计较的,每天都在算计我爱你多一点还是你爱我多一点。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的青春期情感到最后往往会变成悲剧,因为青春期的孩子还不懂得付出,他们太习惯于向父母索取。而这时候的他们往往又讨厌和父母在一起,所以就想找一个人代替父母爱自己,这往往也是初恋的本质。

当孩子失恋、受伤了,父母应该怎么做?父母不要尝试去讲道理,或者批评孩子哪里做得不对,而是应该允许他在你的肩膀上、在你的怀里哭泣,甚至陪着他一起哭。哭完了,再和他一起学习、探讨,为什么这段情感会这么让人受伤。

由此可见,在青春期之前,父母要跟孩子建立深深的爱的联结。而青春期到来后,父母却要跟孩子逐渐分离。爱的联结与爱的分离,就像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这是一个令人悲伤但也充满温情的事实。因为只有父母的爱是单向流动的,只能从上一辈流动到下一辈。子女可以尽自己所能回报父母,但无法也不必让爱的圆球逆转。

少年期过后就是成年期,我称之为“爱的成熟期”。在这个时期,我们的人格关键词是“贡献”,即不仅要爱好自己,而且要由己及人,将我们的爱传递给别人、社会。

成年期之后就是老年期,我称之为“爱的升华期”,我们将变得更加淡定、从容。基本上到了这个时期我们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从“孩子”变为“父母”的转变,开始养育自己的子女,并眼看着他们一天天地长大、成熟、成年直至有了自己的子女。当自己的子女成年、儿孙满堂,基本上我们又可以将生活的重心回归到自身,回归到自己的精神需求——我们艰难而伟大的为人父母之路,就这样慢慢地走向结束。人格健康、事业有成的子女,也将变成我们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养儿育女,是为人父母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个过程让父母学会如何照顾别人、学会付出、学会包容,令自己变得更有耐心、坚强、独立,过程中的甜酸苦辣可谓百般滋味。但看着孩子渐渐成长为独立、有见识、品德优秀的成年人,那种喜悦和满足也是无与伦比的。

我们要讨论和学习的,就是如何让这个过程更加有觉知、有方法、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