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如何满足孩子的安全感与价值感
先说安全感。孩子一生下来闻到妈妈的味道,听到妈妈的声音和心跳,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延续到他长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森(Erikson)的研究指出,婴儿出生至一岁半左右,是发展对人的基本信赖感的阶段。孩子一出生,父母就应常常给他拥抱、亲吻,回应孩子的眼神、声音,多和他说话,这是建立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开始,也是让孩子产生安全感的基石。如果这个阶段孩子的照顾者常常更换,比如一下换成保姆,一下又换成阿姨,一下又放到托儿所,在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下,孩子就不容易发展出与人基本的信赖感,没有信赖感就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就不容易产生自信心。
有一位家长曾向我咨询:老师,我家孩子不愿意上学,一到上学时间就生病、发高烧,而且不是假装的,是真的发烧,可到医院检查也查不出问题来,该怎么办?
我分析道:孩子这种“发烧”,很可能是在表达对安全感丧失的焦虑。当他不能用语言说服父母的时候,身体就开始提出“抗议”。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父母给予孩子的陪伴不够,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分开;要么是学校的环境对孩子来说不够安全——这时候父母就要注意,孩子是不是在学校里遭受了什么伤害。
孩子从出生到三岁,是安全感特别匮乏的时期。这期间妈妈和孩子的分离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天,如果超过一天该怎么办呢?很多中国父母的办法是哄骗:宝贝乖,妈妈一会儿就回来。结果孩子等了两天都不见妈妈回来,这时候他的安全感就会被伤害。
正确的办法是,提前给孩子做好心理抚慰工作,告诉他自己去哪儿了,什么时间会打电话,感到害怕的时候可以找谁……总之要让孩子知道安全感的获得来源。
为什么有的家庭能帮助孩子应付各种问题,有的却不能?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英国著名教育学者斯宾塞认为,家庭能否给孩子力量,取决于家人之间的感情密切程度。对于情感密切的家庭来说,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什么,家庭总是他的加油站。
美国1989年的学业性向测验,最高分落在南达柯塔州(South Dakota),这引起许多人的好奇。若从教育资源来看,这是全美教师薪资最低、每个小孩分配到的资源倒数第八的州,但却有最好的成绩表现。有关人员做了一番研究发现,这个州的离婚率最低、家庭关系紧密,并且还保持了传统的价值观。
那么,做父母的,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基本的安全感呢?我在这里提供三个小技巧:
1.陪伴不指责。
比如孩子在外面犯错误或者受伤了,父母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指责,而是给孩子安全的陪伴,允许孩子释放他的情绪。当孩子哭过了、感到安全了,再来跟他们讲道理。
2.信任不控制。
比如跟孩子约定好晚上七点半回家。假如回家的路程是十分钟,我们可以在七点二十的时候打电话提醒一下,这就足够了。不要像很多家长那样“连环夺命Call”,弄得孩子很焦虑。
3.自由不干扰。
比如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极度在意个人隐私。这时父母要协助孩子建造自己的“心理安全屋”,让孩子可以放心地待在自己的个人空间。切忌打探乃至偷窥孩子的隐私。
归根结底,要满足孩子的安全需求,关键就是营造一个让孩子感到亲密、舒适、放松的家庭气氛。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家庭游戏,和孩子谈谈家里的往事,或者在晚餐时和孩子聊聊天,这些都有助于促进亲密家庭氛围的养成。
父母终会老去,但带着这份与家庭亲密的联系,孩子必然会有更多面对未来的力量。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价值感。什么是价值感呢?就是一个人觉得自己是重要的,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自己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的。
孩子三岁以后,探知世界的本能越来越强烈,这时候妈妈应该适时退后,避免孩子被过度保护,让爸爸多承担一些带孩子的重任。假如爸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缺位的,孩子容易缺乏自信和力量去探索世界,价值感也容易降低。
为什么很多孩子有“网瘾”,一天到晚地打游戏呢?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获得足够的价值感,所以转而去追求网络里那种虚拟的价值感。有很多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不好、得不到老师同学的尊重,但他在游戏世界中可能是个“大神”,是被成千上万人膜拜的对象。将心比心地想一想,让你在这两个世界中做出选择,你会怎么办?
所以孩子得了网瘾,父母一味去进行指责肯定是无效的,因为“网瘾”并不是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是孩子价值感得不到充分满足所带来的结果。
曾经有一位妈妈来找我咨询,说自己的女儿才初中就沉迷于“名牌”产品,穿的用的都吵着要名牌,让自己压力很大。倒不是怕花钱太多,而是怕女儿养成爱攀比的习惯。她和先生曾经努力开导过一阵子,好像之后女儿有所收敛,但后面又开始“不听话”了,而且比之前的状况更严重。她怀疑,是不是因为女儿在初中住校一段时间,被一些“不良少年”给带坏了。于是他们把女儿接回家,不再让她住校,试图重新教育她,但女儿并不听他们夫妻的,亲子之间产生了很大冲突。
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看到任何一个现象时,我们都会先探索一下这个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力是什么。
所以我先跟这位妈妈探讨了一下人们追求名牌的动机是什么。名牌是指质量高于普通商品、价格也远高于一般水平的产品。但更重要的是,品牌真正的意义是具有某些附加价值,比如可以象征社会地位,或展现自己的经济财富等。追求名牌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它的确拥有好的功能、美感设计和质量保证,但如果到了非名牌不用程度,就会产生问题。
人们追求价值感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努力读书或工作以获得好的学历、职位等,但使用名牌是最快捷的方法,可以快速吸引别人的目光,不用花太多的时间精力去培养和累积。那为什么这个孩子会选择这种方式呢?
通过访谈我了解到,这位女儿并非天生对产品品质敏感,对名牌的需求是后天养成的。因为女儿在住校期间与父母比较疏离,我就让这位母亲再往前回溯一下:在女儿住校之前,父母跟她的关系如何,够不够亲近?再就是,女儿读的是比较昂贵的私立学校,身边可能充斥着从小习惯用奢侈品的同学,这是否对孩子的心理构成了压力?
经我这么一问,这位妈妈才发现自己对女儿的确太缺乏了解了,根本不知道女儿在学校的生活过得怎么样,自己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女儿“要名牌”这一行为上。
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过低的时候,就会想透过外在的东西来补偿或填满。每个人使用的方法又不太一样,有的人是在学业上追求名次,以得到父母的爱;有的人是在运动或其他才能上追求表现,以得到别人赞赏的眼光;有些人则可能是通过使用名牌产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
这位妈妈哭着问我该怎么办,还有没有机会让女儿“重新走上正途”。我建议她不要着急,试着用新的眼光跟孩子建立新关系。孩子重新回家,之所以会跟父母产生摩擦和冲突,是因为之前亲子关系就不够亲密。接下来要做的,首先就是补上之前没做的功课。
首先可以先观察她,而不是先开口说话。观察她现在的兴趣、喜好、才能和天赋,比如说,她是不是从小就喜欢美的东西?或对某些感官事物特别敏锐?这需要父母从日常生活细细地观察她。
其次多跟女儿聊聊,用好奇探索的心态了解她,而不是带着指责和评判。比如像朋友一样跟她请教:“为什么这个牌子的耳机会比较好?好在哪里啊?”或是“为什么你会喜欢这件牛仔裤,而不是那一件?这两件有什么不一样?”
如果女儿可以说出一个所以然来,比如她说“这件牛仔裤剪裁的线条不一样,它可以表现出臀部的曲线,拉高腿部的线条”等,就代表女儿的确自有一套对事物的鉴赏能力,有其敏锐度。但如果女儿回答:“我们同学都穿这个啊。”或是“别人有,我也想要。”就代表她受到同学的影响较大——不过也不要因此抹杀她的欲望,因为同学所带来的压力,对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还是很大的,要用别的方法来引导。例如可以告诉她:“你希望能和朋友一样,朋友有的你也有,你觉得这样可以有助于你们的关系?这是唯一的方法吗?”透过开放式的对友情的讨论,可以慢慢地让女儿分辨什么是真正的友情、什么样的交朋友方式才更贴切。
如果女儿只是语焉不详地来一句:“哎呀,你们都不懂,不要再问了。”也不要因此感觉受挫,因为青春期的女儿正在从“儿童”成长为“大人”,可能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说出来的话当然也会含含糊糊。不要因此就被她激怒,或是追着她弄明白,把关系弄得很紧张。
要打破父母在女儿心中的刻板印象,和她建立亲密的关系。比如主动去学现在流行的软件,会让她眼睛一亮:原来爸妈也懂这些啊!从而不再觉得父母只会死板地抱着以前的东西教她。
除了从她感兴趣的东西切入,也可以参与她的生活,培养共同的活动爱好,比如一起运动、一起读书等,这会让她觉得父母不是离她远远的、只会教训她,而是每天和她生活在一起,是她可以依赖的对象。
这样,或许女儿就不再需要通过“买名牌”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感,而是能从家庭中感受到爱与被爱,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感不需要通过名牌这种外在的东西来实现。
这位妈妈一边自己学习成长,处理自己内在的障碍;一边也按照这样的方式回家去实践了。果然在一个月之内,女儿的行为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开始愿意向父母吐露自己的心声。追求名牌的冲动也慢慢地消退了。
在这里同样提供三个小技巧,帮助父母学会满足孩子的价值感:
1.聆听与分享。
就像前面分享过的“危险剪刀”案例,当孩子试图向我们展示一个在成年人看来有危险的发现时,我们可以先聆听孩子的心声:哦,孩子在试图获得我的认可呢。那就让孩子自己来分享其探索的历程和感受吧。
2.肯定与鼓励。
意识到孩子在向自己展示价值的时候,我们可以以肯定的方式化解“危险”:宝贝你是发现了一个新玩具吗?真棒,能不能给爸爸/妈妈看看?当孩子要去面对一个新的挑战时,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勇敢面对,让孩子留意整个过程中自己会发现什么,又是如何找到解决方案的。
3.展示阶段性成果。
如果孩子对剪刀感兴趣,我们可以买一把儿童用的安全剪刀,然后教他如何使用。当孩子不断剪出新的图形时,有可能每剪一个,就来找父母分享。这时候父母不得不停下手头的事情,很容易感到烦躁。在这样情形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阶段性地来展示成果,比如剪完一沓纸以后再一起拿过来跟父母分享,而父母会给孩子一个奖励——这种方式,也叫延迟满足——让孩子努力一段时间,再得到一份回报。既能让孩子享受过程,又能培养孩子的耐心。又如弹钢琴,可以让孩子每周展示一次,每次展示时,父母可以为孩子邀请一些观众,并且为孩子的进步做一个小小的庆祝。这样孩子会不断有新的热情产生,孩子的价值感也会越来越高。对于培养一项需要长时间投入才能获得的能力,阶段性展示是很有效的方法。
从我的经验来看,大部分让父母头痛的所谓“教育难题”,基本上都可以从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缺失上找到根源。一旦孩子感到安全、有价值,大部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养料,他们就会成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