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歌剧辞典](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447/38589447/b_38589447.jpg)
彼得·格赖姆斯
Peter Grimes
剧情梗概
序幕:自治镇的集会所正在举行关于渔夫彼得·格赖姆斯(男高音)的学徒工之死的审讯。格赖姆斯申诉是因为他们在海上缺乏饮用水。律师斯沃勒(男低音)认为他的申诉属实,他被宣判无罪,但警告彼得,以后不得再雇佣学徒工。寡居的学校女教师埃伦·奥尔福德(女高音)是格赖姆斯的朋友,恳求格赖姆斯与她一起离开自治镇。
间奏曲Ⅰ:描绘黎明时分的景象。
第一幕,第1场:海岸边的街道。小镇人开始日常生活。基督教循道宗信徒渔夫鲍尔斯(男高音)抨击引诱人的罪恶——酒和女人;公猪酒店女老板姑妈(女低音)和她的两个侄女(女高音)、教区长(男高音)、塞德利夫人(女高音)、药剂师奈德·肯内(男中音)互相问候。彼德·格赖姆斯的小船搁浅,招呼人们帮助他把船拖出,只有退休船长巴尔斯特洛(男中音)和药剂师奈德·肯内愿意帮助他。肯内告诉彼得,他找到一个新徒工,埃伦已经去接那个小男孩。富有经验的船长觉察到风暴将要来临,警告人们“来自海上的风暴威力无比,狂涛巨浪会冲击已被腐蚀的海岸”。人群纷纷离去,只留下船长巴尔斯特洛。彼得在船上继续工作。巴尔斯特洛劝彼得离开自治镇去参加商船队,离开与他尖锐对立的小镇人。彼得打定主意要留下来,攒得足够的钱与埃伦结婚成家。
间奏曲Ⅱ:暴风雨。贯穿第2场,成为戏剧的暗流。
第2场:公猪酒店。小镇居民相继来到酒店。每当酒店门打开,描绘风暴的音乐随之闯入,酒店的门关上,风暴被挡在门外。人们在议论暴风雨的危险。彼得全身湿透,衣衫不整地走进来。他完全不理会众人,唱起有关天空和风暴的咏叹调“大熊座与金牛座”。喝醉酒的渔夫鲍尔斯与他恶言相对,肯内出来劝解。为缓解对立,船长建议大家唱歌。酒店顾客唱着7/4拍子的轮唱曲“老约翰去捕鱼,小约翰去捕鱼”,只有彼得的思绪沉沉浸在他与第一个徒工悲惨的海上经历。他失控的哀号不时打断众人欢快的歌唱。埃伦和车夫霍布森(男低音)带着新的小徒工走进来,彼得与小徒工一起离开酒店,回到他在海岸峭壁上的小屋。
间奏曲Ⅲ:从阴雨朦胧转向晴朗明亮。
第二幕,第1场:几个星期之后,小镇人在教堂做礼拜。在市镇的主要街道上,埃伦和彼得的新徒工约翰坐在一起。她注意到这个男孩的衣服破烂,还受了伤。这时,彼得来带小徒工出海捕鱼,埃伦求他让孩子稍微休息,彼得拒绝了,要带孩子离去。埃伦想要阻止他,被他大声喝住。此时,未去教堂的塞德利夫人、肯内和鲍尔斯目睹这一切。众信徒从教堂里出来,鲍尔斯不顾肯内和船长的劝阻,在塞德利夫人的支持下,煽动男人们去彼得的小屋探看究竟。
间奏曲Ⅳ:一首长大的帕萨卡利亚。
第2场:彼得·格赖姆斯的小屋。他看到众人朝他家走来,立即狂怒不已。在打开后门时,小徒工不慎跌倒,坠下峭壁。彼得惊恐地朝崖下奔去。律师斯沃勒、教区长、肯内和船长巴尔斯特洛走进小屋,吃惊地看到没有异常情况。船长心存疑虑,众人离开后,他环视小屋,从开着的后门攀崖而下。
间奏曲Ⅴ:营造出类似潮起潮落的效果。
第三幕,第1场:数日后,一个夏日傍晚,在小镇的街道上。小镇在举行舞会,传来人们的阵阵笑声。塞德利夫人对肯内说,她认为是失踪的彼得杀害了那个小徒工。船长和埃伦在街上徘徊,彼得的船回来了,他和小徒工都不见踪影。他们为此感到不安。埃伦发现了小徒工的工作服,决定和船长去帮助彼得。塞德利夫人窥听到他们二人的交谈,便叫人一起去搜捕。
间奏曲Ⅵ:预示彼得最后的精神崩溃。
第2场:海上升起雾气,远方传来雾中警号和搜捕人群的声音。疲惫不堪和狂怒不止的彼得走进来,他疯狂地唱着“让你的怜悯下地狱吧!”埃伦和船长走了进来。巴尔斯特洛船长暗示他驾船出海并把船凿沉,让彼得自行了断。彼得听从了他。第二天清晨,海岸警卫报告有一条船沉没。自治镇的人并不关心彼得的命运,生活恢复往常。
评介
布里顿和皮尔斯读了克雷布的《圣地亚哥的自治市》之后,感到其中有可以充分发掘的戏剧内容。此时正好得到库塞维茨基基金会的1000美元资助,二人便一起着手写作,写了好些片断的草稿。
彼得·格赖姆斯在原诗中是一个施虐狂,一个凶恶低贱的反面人物,布里顿和皮尔斯则把他处理成活生生的、内心充满矛盾和苦恼的理想主义者。不久,剧作家蒙塔古·斯拉特接过脚本写作的工作,将其完成。布里顿从1944年开始作曲。一年后,音乐写作将近完成,他选出几段弹奏给女高音歌唱家约安·克劳斯听,克劳斯立即被它吸引。这时二战将近结束,尽管朋友们对这部歌剧普遍持怀疑态度,克劳斯却充满信心。二战一结束,克劳斯作为萨德勒泉剧院经理,决定在歌剧院重新揭幕时正式上演这部歌剧。首演时,由皮尔斯演唱彼得·格赖姆斯,克劳斯演唱埃伦·奥尔福德。歌剧大获成功,成为英国人创作的最优秀的歌剧剧目之一,进入和保留于世界歌剧名作曲库。
《彼得·格赖姆斯》是一部感情强烈却难以理解的作品,其悲剧的中心因素在于狭隘而无容忍之心的社会迫害了思想行为与他们不一致的人。社会偏见是一股强大的消极力量,甚至击败了埃伦·奥尔福德,她的爱是格赖姆斯唯一的支柱。然而即使是这样,格赖姆斯仍然是一个在道德和心理上都不健全的人,尽管歌剧给予同情和理解,人们对他狂暴的性情难以简单地认同。
这是一部20世纪关于社会和心理问题的歌剧,它明显受到奥地利作曲家贝尔格歌剧《沃采克》的影响,但中心人物有所不同。布里顿为格莱姆斯配上十分优美的音乐,常以一种狂喜的独白方式出现;同时又刻画了他的矛盾心理和行为:他对小徒工的残忍与梦想的追求(例如第二幕的“在梦中,我为自己营造起仁慈宽容的家”)对于歌剧其他矛盾因素的表达也相当有说服力——格赖姆斯的偏激和埃伦的温柔,以及乡镇社区生活的喧闹及活力。格外优秀的是歌剧中的6首管弦乐间奏,置于每一幕的开头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