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歌剧辞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本杰明·布里顿
(Benjamin Britten, 1913.11.22~1976.12.4)

布里顿是自珀赛尔以来英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遍及各种体裁,从大型歌剧到为儿童们写的简易实用的作品。他的第二部歌剧《彼得·格赖姆斯》被普遍认为是二次大战之后的经典著作之一,在英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前,英国作曲家们已经在努力争取新作品能被歌剧院管理层接纳,仅有为数不多的机会能把握上演的主动权,或者得到指挥家兼演出人托马斯·比彻姆的支持。《彼得·格赖姆斯》的成功,使得更多的人关注当代的优秀作品,也促进了像科文特花园这样的歌剧院欣然接受新剧目。布里顿的戏剧音乐最关注的主题是:滥用权力、无辜者受到伤害、社会压力对人的影响。《彼得·格赖姆斯》是他众多这类题材歌剧的缩影。

布里顿生于萨福克郡的洛斯托夫特,父亲是牙医,母亲是业余音乐家,是洛斯托夫特音乐协会的成员。在母亲影响下,布里顿自幼喜爱音乐,5岁就尝试作曲。1927年从弗兰克·布里奇学习作曲,布里奇引导他熟悉巴托克、贝尔格、勋伯格等欧洲比较前卫作曲家的作品。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三年之后,进入英国邮政总局电影联合会工作,为一些新颖的纪录电影以及舞台剧配写音乐,最著名的是《夜邮》(Night Mail)。为《夜邮》写文本的诗人是对布里顿的思想和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W.H.奥登。与奥登的交往,使他重新认识到英国诗歌的优美,并深入思考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等美学问题以及艺术家与政治的关系,也使他的左翼政治观点及和平主义更为坚定。他的第一部重要的声乐套曲《我们狩猎的祖先》就以奥登的诗歌为词。

对二战前英国的现状不满,奥登于1939年移居美国。几个月后,布里顿和男高音歌唱家彼得·皮尔斯(几乎有四十年都是布里顿的合作伙伴,很少有这样支持作曲家创作的友谊)追随奥登,在美国住了近三年。在美国创作的第一部音乐戏剧作品轻歌剧《保罗·本扬》(Paul Bunyan)由奥登撰写脚本。这部歌剧尽管运用了美国流行的音乐戏剧语汇,但并不成功,首演后有三十余年被搁置一旁。滞留美国的时期,正因为离开了故土,他对祖国的情感更为强烈。这时读了18世纪萨福克诗人乔治·克莱比的一篇文章,更激起了他对自己家乡东英格兰的思念。

1942年布里顿返回英国,立即创作了他最优秀的一批作品,包括《圣诞颂歌》,声乐套曲《为男高音、圆号和弦乐而作的“小夜曲”》(专为好友皮尔斯作)。取材自克雷布诗歌的歌剧《彼得·格赖姆斯》为他牢固奠定了著名作曲家的地位。他也是一位敏锐的社会评论家,其观点通过大量作品表露出来。

创作《彼得·格赖姆斯》的时候,英国只有两个歌剧院,因此,布里顿转而以写室内歌剧。以他为核心,组织起一个类似有共同兴趣合作者的剧团来演出这些歌剧。他们在格林德伯恩上演的第一个剧目《卢克莱修受辱记》仅8位歌手和12名器乐独奏家。接着是一部光彩夺目的喜歌剧《阿尔贝·埃林》,演出阵容相同。同一年,布里顿与制作人兼脚本作家埃里克·克罗采尔、常任舞台设计约翰·皮帕一起组建了英国歌剧团。第二年布里顿和皮尔斯把家安在海滨城市萨福克,在那里举行每年一次的奥尔德堡音乐节。布里顿接下来的三部歌剧都是受委约而作:1951年为英国音乐节写的《比利·巴德》又是一部与海有关的大型歌剧。有关伊丽莎白一世的《荣耀归于上帝》系1953年为伊丽莎白二世加冕而作。评论界认为这部歌剧完全是失败之作。1954年受威尼斯音乐节委托而作的《旋螺丝》取材自亨利·詹姆斯的故事。

他还抽时间为儿童写歌剧,如《让我们来演一部歌剧》(Let's Makeon Opena)等,都在奥尔德堡音乐节上演出。1956年他去巴厘岛和日本旅行接触到东方音乐,明显影响到他后来管弦乐写作的色彩感。在日本观看传统戏剧——能剧,更直接启发他写了宗教寓言剧《麻鹬河》。另外两部相同体裁的歌剧《火窑歌》(The Burning Fiery Furnace)和《浪子》(The Prodigal Son)都像《麻鹬河》一样,具有卸去华饰的禁欲主义风格。它们都设计为在教堂里演出,更接近宗教仪式剧。

二战期间,布里顿站在反纳粹的立场,战后写作的《战争安魂曲》和电视播出的歌剧《欧文·温格雷夫》(Owen Wingrave)都属这类作品。几年后,邻近奥尔德堡的斯奈佩·马尔廷剧院开业,可以上演大型歌剧。1973年在该剧院上演了布里顿根据托马斯·曼短篇小说写的《魂断威尼斯》。这是他的15部歌剧中的最后一部,为皮尔斯而作。皮尔斯在剧中担任主人公艾森巴赫,自演唱格赖姆斯以来,他一直在布里顿的歌剧中担当艺术表现要求最高的角色。

布里顿是属于有明显调性和重视旋律作用的作曲家,但也热切地研究各种类型的无调性音乐。青年作曲家伯特威斯尔的歌剧《潘奇与朱迪》就在奥尔德堡首演。布里顿认为,作曲家选择何种风格来写作歌剧均不是问题,主要是表达得明确清晰。他自己的风格毫无疑问是简练明晰和富于活力的,也有一些华丽辉煌的篇章,例如《彼得·格赖姆斯》中的“四首海景间奏曲”。特别是在他的歌剧中,有一种朴实无华,甚至禁欲主义的感觉,也许反映了人性的悲观主义观点。当表现大自然时,常常赋予它强大的威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