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 十四行:末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笔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Sonnet 29

When 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men's eyes

I all alone beweep my outcast state,

And trouble deaf heav'n with my bootless cries,

And look upon myself, and curse my fate,

Wishing me like to one more rich in hope,

Featured like him, like him with friends possessed,

Desiring this man's art and that man's scope,

With what I most enjoy contented least;

Yet in these thoughts myself almost despising,

Haply I think on thee, and then my state,

Like to the lark at break of day arising,

From sullen earth sings hymns at heaven's gate;

For thy sweet love remembered such wealth brings

That then I scorn to change my state with kings.

这一首是被很多人喜欢并反复吟诵的作品,可能深陷情感的人都有共鸣,就像詹姆斯·乔伊斯在《都柏林人》的第一则故事“阿拉比”(Araby)中描述人生初初萌动的情愫:小男孩在走过肮脏庸俗的集市时,只要内心默念心上人的名字,就感觉自己像圣徒捧着圣杯庄严地行走着,内心圣洁崇高。爱能让人忘我,能将人、将外境的地狱转化为内境的天堂。

这首诗就是鲜明生动的典例:全诗的3个四行诗节中,第1诗节表达了诗人自觉的不幸:“我若是失去幸福(其中第1行的“when”在十四行表达中多见,应解释为if-then,即假如),遭人白眼,我就独自哭泣着被人抛弃的境遇,对着苍天发出绝望的哭喊,可老天聋了一般充耳不闻,我看着自己,痛恨命运的不公。”

爱上一个人,也许会因为钦佩之心,无端生出不少担忧自己配不上的自卑。第1诗节中诗人在表达自己的卑微不幸时,其实主观上有着自卑心结,正如之前分析的,深爱时的不自信是自然的心理反应,加之诗人当时确实地位低下,生活贫寒,与高贵华美的友人相比,自然愤懑命运不公。不过,这里的“when”假设,其实也表达了一点,即诗人偏好用假设的悲惨境地来渲染他的诗意。

第2诗节中诗人对他人的禀赋和地位心生羡慕,他希望自己像别人一般充满希望,前途似锦;希望像别人那样一表人才,广交朋友;希望像别人那样拥有各种本领(art)和机会(scope)。第8行是我最在意的,诗人竟然说自己平素最得意的(文学才华)反倒让他最不满意。这种自我看轻令人心痛,而最难过的是,其实大多数人都忘却了自我的珍贵,只看到别人所拥有的东西。这种忽略,但愿,也肯定是诗人的自谦。幸好他从未自我放弃,一直在创作中完成着更好的自我。否则我们今天会因为这份“妄自菲薄”失去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瑰宝之一。

第3诗节出现了情感的转折,诗人从闷闷不乐和羡慕嫉妒中挣脱出来,因为在几乎是自轻的思想中,一旦想到了友人,状态就完全变了,就像破晓的云雀从阴郁的大地冲上了云霄。有解释说第11、12行也暗示了诗人经过漫漫长夜,迎来了黎明,是对前两首诗中“辗转难眠”的回应和连续,仿佛他终于从前两首诗的郁闷情绪中挣扎出来,将抱怨换成了对着天门的赞美诗(hymns)。

这种情绪的突转,表达了青春洋溢中瞬息万变的情绪,这种“任性”完全符合年轻人的激情和冲动的生理特征。到了最后两句,诗人推翻了前面的黯淡,感喟着:“想起了你甜蜜的爱,我如获珍宝,此时连帝王的位置都不愿意对换。”这种豪迈和大度,与之前的自惭形秽大相径庭,我倒是有些隐隐的忧虑:这种甜蜜,为何前两首中那么少?为何诗人不早些想到?此处就像是诗人在诗歌创作期间与友人又发生了一些故事,情绪有了转变,我们只能感叹爱河中的人们敏感善妒,对痛苦和欢乐都反应激烈。

莫名中,我想起了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心灵选择了自己的朋友》,狄金森静静地说:心灵选择了自己的朋友,此后门户紧闭,“皇帝跪在了门前的垫上,她无动于衷”。这里有类似于本首诗末尾的博大气度,可是情感的激越程度完全不同,狄金森的平静和无动于衷是恒久悠远的,而莎士比亚此处不愿与帝王换位的豪迈却激扬火烫,其中有着年轻人看淡金钱与财富的气度,也涌动着年轻人的冲动。我读到结尾,想到诗人的情路坎坷,心绪起伏不定,而当年读狄金森,却觉得静谧久远,如沉思坐定。

但是,全诗中一贯的特征丝毫不变,即诗歌和爱情是超越凡俗和痛苦的。唯此,我们在读诗时也不断增强了执着的信念和对当下苟且的超越。那些必要时得关闭的门,一定得心无旁骛、无动于衷地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