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塑造学生良好形象的策略
学生的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身的形象去影响社会,作用社会。强调对学生形象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审美情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往共同体能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的过程,更为其终身热爱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形象是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的统一体,学生的形象培养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实践表明:有效的策略对塑造学生的良好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塑造外在形象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外出旅游、商家谈判、学术研讨、谋求职业、朋友聚会。一旦交往就存在着情感、言行的交流。交流时都得遵循某种规范,以造成和谐、愉快的交往氛围,体现出自我的素质,获得某种精神的满足或顺利实现某种愿望。这某种规范就是日常交往中的礼仪。而讲究礼仪能促进个人和社会的道德修养;讲究礼仪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讲究礼仪是从事工作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交往中,要注意礼仪的规范,也就是个人的形象塑造,而我认为形象教育有两种:外在的形象,即指人的容貌、服饰、言谈举止、表情神态、气质、生活习惯等;内在的形象,即自立、自强、自学、自律的教育,作为一名跨世纪的学生,首先应该怎样树立自己外在的现象呢?
(1)注重容貌与服饰的协调
我们都知道美的容貌、美的身材不完全是天生的,它需要适当的修饰、美容化妆,这就是我们根据不同的年龄、身份、场合选择合得体的服饰;还需要我们后天的努力,同时还应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的精神状态才会使之趋于完美。师者,人之模范。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在上课时做到穿着和自己的年龄协调,和自己的职业协调,尽量做到款式大方得体、亲切、庄重;线条简洁、明快、流畅、朴素;色调明朗清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
同时,在上课的时候渗透形象教育,例如:《不比吃穿》一课,除让学生养成生活简朴的好习惯外,还让学生明白衣服不一定穿得华贵才是美,而是要穿得协调、自然、大方、整洁才是最美的。利用班队会开展了时装表演活动,让他们穿出自己的生活装、运动装、校服等,进行服饰美的展示,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穿才能穿出学生的风采。再如《爱清洁》一课,让学生知道爱清洁讲卫生,有利于身体健康,要从小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要求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勤理发、不戴首饰。让每一位学生都懂得美的容貌与和体的服饰的重要性,懂得着装为学生不宜化妆、佩戴首饰、耳环,应以淡雅、自然为宜;以协调、高雅、精神、舒适为度,以清洁、健康为宜。因为做到这点既体现了主人对宾客的尊重、礼貌,也反映了本人和所代表的组织的身份和素质。
(2)注重礼貌、礼节的统一
人的交往就存在着言行、情感的交流,这就十分需要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如何营造这样的环境呢?认为必须做到“礼貌、礼节”的统一。什么叫礼貌?礼貌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接触中表示尊重、友好的一种规范行为,它包括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也体现时代的风尚和人们的道德水准。而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这种表现它需要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我们称它为礼节。
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它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所以在上《礼貌得心暖人心》、《讲礼节》、《客人到我家》、《做有礼貌的小客人》等课时,又一次渗透形象教育,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在交往中学会见面、分别、称呼、接电话、拜访、会客、接人待物等多方面的礼节。
例如:《客人到我家》,首先把课文编成了课本剧,由老师扮客人,学生分别扮家长和孩子。通过表演,让学生学会接待客人的一般礼节:自己仪容整洁、室内清洁,准备好待客用的物品。对客人热情周到、请进请坐、双手敬茶送糖果;敬茶时,右手执杯柄,左手托底。盛夏为客人开电扇、空调、递毛巾等;冬天如客人脱帽、脱大衣、解围巾,应主动接过并为客人挂在衣帽架上;不打扰客人的谈话;客人走时要起身相送,并说“再见”“欢迎再来”等。使客人有“宾室如归”的亲切感。
再如:《讲礼节》一课导行题:下列用手表示礼节的规范动作应该是怎样的?各表示什么含义?“挥手、握手、拍手”。首先让学生做一做,老师在做出规范的动作后,再一次让学生带着问题“挥手、握手、拍手”表示什么含义?做一做,试一试,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其真正明白了这些礼节的含义:致意、问候、欢迎、友好、祝贺、鼓励、感谢、再见等。从而感受到:当你进入学校与同学、老师一声问候会使双方感受到一种和谐和温馨;当你在生日或取得成绩后,得到别人的祝贺,你会感到浓浓的情意和一种自豪;当你遇到困难时得到别人的鼓励、帮助时会感到一阵轻松。并懂得个人讲礼貌、礼节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它是社会文明基础之一,是四化建设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3)注重“站姿、坐姿、走姿”的统一
常人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良好的站姿会给人以表态美造型,是美好的人格亮相,是人格魅力的展示。良好的坐姿,它既体现形态美又体现了行为美;良好的走姿是在站姿的基础上展示人体形的极好手段。
走姿更能表现一个有人的风度、风采和韵味。在接触学生时,发现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起立、排队放学、升旗时,站的姿势难看,有歪头、弓背、叉腰、两手插入衣袋、身体依靠物体、站立身体晃动等不良现象;上课开展活动时坐姿不雅观,架腿、脚敲地面、两膝分得很开、腿伸得很远、起坐过猛,弄得座仪椅乱响等。
怎样纠正这些不良的习惯呢?结合在上“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课时,再一次渗透了形象教育。课文开头导入栏目“看一看”进行了学生参与的情景设计,由学生造型:公共汽车上不同的坐姿,等公共汽车的不同站姿,让其他学生参与评价,接着出示灯片:明明正确的站姿、坐姿、走姿,让学生模仿做。为同学们表演了军人的站姿、坐姿、走姿,并让孩子和武警叔叔一起练一练,做一做。通过参与评价、练一练、做一做,让学生学会了标准的站姿是:入座时要轻稳坐下,人体重心向下,腰挺直,上身正直,双膝并拢或微微分开。女子入座后,双脚、脚跟都要靠拢。标准的站姿是:脖领挺直,双目平视前方,面带微笑,两肩放松,两手臂放松自然垂于体侧,挺胸收腹,两腿并拢立直,脚跟相靠,脚尖分开45度左右。并明白:坐得文雅、端庄,走得带劲,站得直都是一种文明的行为,它即体现了形态美,又体现了行为美,同时也感受到良好的坐姿、走姿、站姿给人以朝气蓬勃、精神饱满的感觉,也展现自己的气质和风范。
(4)注重个人习惯的养成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只要10秒钟的时间,就足以使别人形成对你的看法,而对一个人初次的评价,往往是根据个人外在形象而评价的。所以除了仪表、仪容、仪态、礼貌、礼节的修饰外,也应特别注重个人习惯的养成,在上《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保持环境卫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维护集体荣誉》,逐渐渗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参加公众活动,争做文明小顾客、文明小乘客、文明小观众、文明小游客;在公共场所力求避免从身体发出一切声音。打喷嚏、咳嗽是难以避免,但应转过头避开他人,用手帕捂住口鼻,并向周围的人轻声说“对不起”;尽量避免打嗝、打哈欠;在公共场合不用手抓抚身体任何部分;不用手指敲打桌椅、抖动腿或脚,不用手抠鼻孔、掏耳朵、剔牙等。
总之,人的良好的站姿、坐姿、走姿是人的自然形体在空间的形象显现。仪表、仪容、仪态是一个人的外表形象,是人的精神面貌的体现再加上注意节礼节、礼貌和言谈举止,就能给你周围的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进而帮助你获得交际、工作的成功。
塑造内在形象的策略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欧洲的一些国家就已经开始重视形象教育,象在瑞典,他们所向往的教育是既能发展人的身体,又能发展人的心灵的教育,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身体美和心灵美的结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注意对学生的兴趣、情趣、意志等内在形象教育。迈进21世纪,培养学生的内在良好形象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我们今天要培养的人才必须能适应大环境,具有国际竞争力,并有良好的内在形象。
(1)注重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构成一个人内在形象的重要方面,目前,由于城市独立子女的普及,孩子的心理问题增多,一些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就约占30%,患心理疾病的约占15%,其主要表现在独立性及差,依赖性极强,部份学生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抗拒挫的能力相当有限,过分任性和过度自信,合作意识淡薄,没有责任心,部份高年级学生存在厌学情绪,情绪脆弱,自控能力差,角色紧张或角色冲突,交往能力差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内在形象,势在必行。
(2)注重诚实守信的培养
诚实守信是一个公民内在形象体现的重要标志,是立德、立业的基础,是做人的本,主要强调必要的文明礼貌,懂得在公共人际关系中做人应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突出守信用,重良知,并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模式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怎样注重对学生诚实守信的培养。从小培养学生爱惜自己的名誉。人们常说:“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懂得爱惜自己名誉的人,必定有强烈的荣辱感和羞耻心。他们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己的良好言行给人们留下好印象;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而有信的品德。讲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讲信用的人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人们乐于和这样的打交道、交朋友;注重学生诚实的培养。狼来了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说谎话害处大:害自己,又害了别人。而列宁打烂花瓶的故事又告诉了我们,隐瞒真实就是欺骗自己,承认错误就等于改正了一半;注重学生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都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而这些不同的要求都是教育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要为他人着想,要考虑公共的利益,人人爱护公用设施,大家才能享受生活中的方便,人人保持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大家才能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人人遵守公共秩序,大家的学习、工作和娱乐才会秩序井然,顺利进行。而且一个国家的人民对社会公德的态度,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是这个国家文明的窗口。
(3)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内在形象的重要体现,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期望获得成功,力图避免失败、挫折、困苦。然而人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失败、挫折总是难免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失败,意志薄弱的人往往经不起失败的打击,由此消沉下去,甚至走向毁灭。对于意志坚强的人,失败只会激励他们精神奋发,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育,最后走向成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学生成长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来自于方方面面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地危及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致使他们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埋怨心理,怨别人,埋怨自己;闭锁心理,现在许多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生活圈子相对狭窄,多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爱面子。他们过分敏感,好孤独。自处,不善交际,缺乏自信;抗挫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失败就退缩,甚至就此消沉下去。
如何培养学生克服埋怨、闭锁心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首先作为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素质教育观,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合作、和谐、师生关系;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对违反纪律的学生的挑衅、家庭变故、工作失意、人际关系冲突等要保持冷静的态度,善于调节、控制情绪不能将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
其次,面对学生的消极心理,闭锁心理,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的劣势,消除一切都不如别的自卑心理,使他们懂得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无忧无虑,生活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开展“说”、“唱”、“学”、“逗”的活动,“说”:国旗讲话、演讲、故事、诗朗诵;“唱”:卡拉OK赛、五分钟的校园歌曲、“合唱比赛”、“学”,学习居里夫人、爱迪生、张海迪等优秀品质,“逗”:“健康笑话比赛”,“小品大赛”、“相声大会餐”等因为人的情绪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良好的情绪和不良的情绪。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人保持愉快、舒适心理状态平稳。
快乐就一种良好的情绪,快乐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说”、“唱”、“学”、“逗”活动的开展学生就不会因为竭力掩饰避讳而自卑了。他们在不同活动中得到锻炼、启示,并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树立人生目标,发掘自己的潜能。与此同时,老师多鼓励,并为他们多创造机会,使他们体会成功的乐趣,被人关注的幸福,消除自卑感。最后,开展抗挫教育:一是设置挫折情境,实施“给”的工程;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给学生一个难题,让学生自己去祥答;给学生一个冲突,让学生自己去应付;给学生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展示。二是设置心理咨询室。有困难、有疑惑,有不解,找“心理医学”。三是设置“悄悄话信箱”,把不愿让其他同学知道的事、烦恼通过信箱告诉老师。这就可以弥补集体心理辅导的足。从小培养坚强的毅志品格是非常生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才不致在日益激烈、竟争中被淘汰。
(4)注重责任感的培养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许多学生都缺乏一种责任感。如: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等。如何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理智去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责任品质、外显为责任行为。
法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让一些年轻人分别以单独、两人、三人、四人,直到八个人为一组的形式进行拨河比赛,并用测力器测量他们在不同群体中少的情况,结果发现:群体力量的总数低于单人力量叠加的总和,被称之为“责任分散”现象。因此,当少先队员面临某一项任务时,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负起个人责任,在可能的情况下,不要等待而要先干起来。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首先结合《雏鹰达标手册》中的“自学章”的要求,开展“我能行”、“我最行”、“我最棒”的主题活动,通过活动,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和意识和习惯;自己照顾自己,按时学习、休息。力所能及的事,尽量自己做,减轻父母负担。还结合“读书章”、 “自学章”的要求,开展“快乐学生”、“学习经验之谈”等活动,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其次结合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是妈妈的小助手》等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小鬼当家”、“我的一天”、 “假如我是父母”、 “书包的整理”、“烹饪制作”、“爷爷妈妈请休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认识了什么叫责任感,激发了责任情感,巩固了责任行为。
学生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学生所在的学校是学生生活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外界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队员的集体责任感,首先必须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而集体活动又是形成友爱集体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怎样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首先,充分利用少先队这特有的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以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行为的主题的讨论会、辩论会、故事会等,树立学生的责任感,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引导学业生积极参加。在活动中,认清自己的责任;其次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这一教材,如《有事大家商量》、《个人服从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让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得到更广泛、深层次的培养。
总之多年的工作实战表明,对学生良好形象的塑造,可为其终身热爱生活,成为责任感强的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