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形象素质教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学生文明形象自我塑造的基础

一提到学生的形象,人们就会想到长相。其实长相不等于形象,它只是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这里所说的形象更多的是指女生的社会属性,即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学习和生活领域内所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待人接物等一切可视的外在行为,是不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这种形象是后天经过学习和修炼所得来的一种素质。人们正是透过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判断其价值取向、生活哲学和学识水平。所以,女性的一切外在行为恰恰是她们内涵的外延,内涵是其形象的基石。那么,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形象呢?一般说来,讲礼仪、有风度、积极向上的学生形象是最受欢迎的,而学生这种外在形象是以其内在高尚的道德、丰富的学识和健康的情感为基础的。因为:

礼仪与道德同行

所谓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现代礼仪的涵义就是从尊重对方出发,调整并处理种种不同关系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礼仪的核心就是对交际对象表示敬意,并且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表示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敬意。因此,礼仪不仅表示了不同对象的不同地位,规定了种种不同的关系,而且成了调整、处理不同关系的一种手段。礼仪属于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范畴,而所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又都是建立在社会道德基础之上的。因此礼节、礼仪体现着道德精神,使道德精神得以落实到现实生活和实际行动中来;而道德精神则是这些礼节、礼仪的灵魂。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对于学生来说,礼仪渗透在她们的整个生活空间。首先从交际对象看,不论她们面对的是父母、老师,还是同学与朋友,即使在马路上面对陌生人,都有一个礼貌待人的问题。其次,学生的校园生活处处离不开礼仪,例如食堂就餐礼仪、图书馆阅读礼仪、宿舍礼仪、服饰礼仪、仪表仪态礼仪、文体活动礼仪、拜访礼仪、接待礼仪、社团成立礼仪等等。从民族的文化背景看,我们生活的在一个具有丰富节日礼仪文化的国度,中华民族有许多自己的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这些节日也都有其各自的文化内涵,但其最根本的共同内涵是追求家庭和睦,尊老敬祖。学生作为民族一分子,在节日的礼仪作为,就是在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第三,从现代文化背景看,充满时代感的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等,在这些节日里,学生借助各种礼仪形式,可以抒发自己对祖国、对党、对社会、对亲人和朋友的热爱之情。礼仪不仅渗透在整个生活空间,也可为她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色彩。

由于礼仪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因此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礼仪举止,都是其道德精神的体现。道德不是空泛的,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道德本意上说,道德主要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道德既有具体的时空范围,又有详细的培育手段和衡量标准。从时空范围看,社会主义的道德的具体内容,就是社会所提倡的“三德”,即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而与之相应的家庭礼仪、职业礼仪、公共礼仪,就是提升人的道德素养的途径和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指标。一个讲究“三德”的学子,就会有孝敬父母、尊纪守规、克己利人之举,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礼仪。

风度与知识共存

莎士比亚曾对人类的风度作过一曲热情而诚挚的颂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风度,一般是指美好的举止和仪态,在具体的环境下,其表现形式上还包括表情、语言等综合因素。风度是大学生外在视觉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莎士比亚笔中所描绘的美好风度。因为风度是以智慧、情操、品格、修养为彩,以言行举止为笔画就的美丽多姿的画幅。良好的风度,令人赞赏,令人羡慕,具有不可否认的审美价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追求风度美既在情理之中,更是积极向上心态的流露。然而,当学生向往美好风度的时候,需要明晰以下两点:

(1)对自己的风度有一个恰当的定位

比如男女有别,气质不一,风度的表现形式也就各有不同。男生的风度类型有坚毅刚强、睿智机敏、蕴藉深沉、热情豪放;而女生则应表现为温柔娴静、高雅端庄、自然质朴、妩媚优雅等。每一种风度都有其赢人的色彩,因此,在原本自然基调上完善自己的风度,不去刻意追求不属于自己风格的风度,与此同时,还要明晰自己是个学生,要具备作为学生所必须拥有的共性风度特征,这就是学子之“儒雅”气度。

(2)了解美好风度形成的机理

风度与人的外形美有关,但外形美不等于风度美。《登徒子好色赋》中说:宋玉的邻居中有一东家之子,美得恰到好处,并且对宋玉也心仪已久。像东家之子这样的大美人却也少见,只不过美于外而不秀于中,故宋玉不取。可见光生就一付好相,魅力亦不过如此。同样,仅有服饰美或仅有语言美或模仿他人的动作美都不能算做风度美。风度是对人之美的一种综合的、高层次的评价。它是气质之美、性格之美、语言之美、表情之美、仪态之美的综合体,是思想修养和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因而是后天学习形成的。一个善于学习之人,就会有渊博的知识。一个学识渊博之人,一定会有与众不同的风度,正如古人所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是一个读书的群体,儒雅风度与所掌握的知识共存。一个不学无术之辈,此生甭想拥有儒雅的风度。

在这里我们所讲的知识并不是仅仅指书本知识,而且还包括实践知识,特别是经历了一些人生磨砺后的感知,这些都在为儒雅之度增添着份量。有人说:教养和学识可以使一个人美丽,形体训练可美其姿态;艺术修养可增高雅之气;思辨的智慧,则能增加光辉。儒雅的风度永远都与思想的光辉相伴。缺少了思想的美丽,如日之无光,如月之无辉,相应的儒雅也就淡了许多。

一个漂亮的姑娘,也许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明星级的美人,但她的漂亮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一个不太漂亮的学生尽管要多花一些时间才能达到美丽的程度,但她的美可以伴随她的一生来。这种内在的美就是“味”。是什么“味“呢?自然是学识的味道!学识高深,则目光深邃;修炼精妙,则风度翩然。如果是一位博览群书的学子,由于他的视野格外地开阔,所以他的眼睛也会格外地有神采,几乎能在任何时候,都显出一种优雅而美丽的风韵来,正可谓无言自有神韵传,这就是知识积累的力量。

读书使人脱俗。只有多读书,才会言之有物,笑之有韵,行之不俗,从而超凡出众。读书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而大学的图书馆为大学生的书本学习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那么该读什么书呢?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歌德说:我们的发展归功于广大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从这些联系中吸取我们能吸取的、对我们有用的那部分。那么,在浩瀚的学海里,请把握好“能吸取”和“有用”这两个关键词,即有能力吸取的,但对你的素质提高和发展无用的书不读;同样对你的素质提高和发展有用,但是你的知识结构和智力能力所不及的书,也不要去读,这样就会做到有选择、有重点、有效率地去读书,其结果一定是事半功倍。

文明的素养是高雅气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文明的素养不是短时期装模作样的假象,而是在生活细节中的自然流露、自然表现。其本质是心灵的美和善,是对他人的尊重。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维系,全因为有着真善美和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把自己不愿做的事和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真诚地对待朋友、邻人,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照南开大学的校训要求,修身正己,文明的素养终将养成。

风貌与情感相通

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总是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和尊重。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学生文明形象的重要特征。是否拥有积极的精神风貌,关键要看是否具有积极的情感。相关研究表明,拥有积极的情感,不仅能塑造一个人的文明形象,而且还是推动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决定性的力量。90年代末横扫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情感智商》一书的封皮,就醒目地标出这样的一个成功方程式:20%的IQ+80%的 EQ=100%的成功。其中EmotionalIntelligence就是情感智商。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我们的情绪和情感并不是无缘无故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一定的刺激情景引起的。但是,刺激情景本身并不能直接引发我们的情绪和情感,重要的是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环境事件进行解释或评估。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情景或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产生截然不同情绪反应的原因。

作为学生,判断其否具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往往与她们对环境和事件的解释评估有关。那么,如何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如何看待发生在自己或别人身上的事情?其中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二是心理健康状况。因为:

(1)在情感的王国中“三观”定“江山”

先说世界观。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我们所处的世界。不论想看不想看,这个世界都在你的视野里,特别是作为学生,具有文化思维程度高、思想活跃、向往未来、追求真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决定了她们会借助一切信息系统,把全世界发生的大事小情都尽收眼底;同时,学生作为民族中有知识的一分子,又格外关注国家兴亡、民族强弱和社会的发展。由于关注不是对信息简单的摄入,而要对其加工、分析、整合,并自觉不自觉地把它们与自己的需求联系起来考察,因此所有的这一切,无时不在影响着她的情绪和情感。比如对改革开放的看法。如果她对改革开放有积极的认识,那么,当看到改革取得的成绩时,就会由衷地高兴,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当看到改革中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时,就会认为这是前进中的必然现象,也不会产生悲观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继续努力前进。一个不屈不挠、永无止境地追求的学子形象就产生了。反之,就会产生挫折感和悲观情绪,向世人展示的就是一个对现实不满、牢骚满腹的消极形象。

再说人生观。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终生都在思考和取舍的问题。你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在具体的对人和对事中,就会有与之相应的情绪和情感的反应。

显然,处在哪个价值观的层面里,就有哪个层面相同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人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的标准。如果是处在第一个层面里,你以对社会、对他人做出贡献而为荣为傲,付出是你积极情感产生的源泉;你从不计较报酬,并为此而乐此不疲,班级因为你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同学们跟你在一起感到踏实和温暖;如果是处在第二个层面,当贡献与索取平衡时,你的情感体验最佳;如果索取大于贡献,你会心中惴惴不安,由此会产生惭愧感,反之,也会产生不满感。以此类推,可以给自己的价值一个定位,就会找到自己情绪变化的根源。

最后说说道德观。道德观作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准则,同样在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情感。因为我们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道德观随时随地在支配着我们的行为准则,我们的行为也在随时产生着结果,这些结果作为一种情景,必然对自己情绪产生影响。

以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处世,在这样的道德观的支配下,就会在任何场合下都会有高尚的道德言行和良好的道德习惯;热爱祖国;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遵守社会公德,承担社会责任;加强职业道德,承担职业责任;弘扬家庭美德,承担家庭责任,你的作为使你在任何地方都会成为受欢迎的人。始终处在良性的环境之中,时时受到积极信息的刺激,因而人的情感也会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这样的精神面貌一定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考虑,将终日生活在痛苦和不安之中。因为即使抛开道德标准不讲,就从个人的“为己”观点出发,也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事实,这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互助的社会里,任何人的成功和发展,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如果在一个人的言行中,处处充满着利己的色彩,只想自己的获得,斤斤计较,在这种不良的心理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刺激下,只能品尝痛苦的情感体验。

(2)在情绪的海洋里把握“航船”

年轻的学生几乎都具有健康的体魄,但只有身体健康是不够的,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能拥有良好精神风貌。在喜、怒、哀、乐、苦、痛这个情绪的海洋里,健康的心理能帮助人把握每一种情绪的度,使之成为一种有益的人生体验,而非心灵的伤痛。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积极的内心体验。每一个人都会经历挫折,也都能得到满足;每个人都有过被拒绝和遭到冷遇的时候,也都可能成为被欢迎关注的中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能愉悦地看待成功,也能冷静地接受失败,虽然有时心理上也会感到忧愁、怀疑、恐惧、焦虑,但这些从来不是内心体验的主流,而且心理健康的人能很快从不良情绪困扰中解脱出来,保持一种愉悦积极的心态。

其次,适当的自我认识。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要使自己与环境相适应,对自我适当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能够较准确地认识自己,并努力完善自己,对自己一时不能改正或固有的缺陷,能够勇于面对,并能悦纳自己,使自己始终处在自信的心理状态之中。

再次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标准,人是群居的动物,在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之中,不但可以获得知识信息,而且能够得到友爱、关怀等心理需要的满足。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能够与不同类型的人和谐相处,对人对事能平和处之,并愿意与之交往。处理人际关系不是世故圆滑,而是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宽容待人。平和的心态,将赢得一个平稳的情绪。

最后,适宜的行为方式。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人总要受到一定的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当你的行为方式不能被社会的大多数人所认可或接受时,你就会承受相应的精神压力,当这种压力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心理不健康或精神崩溃。心理健康的人,应能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使之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