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编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河源草甸的牧业

说过林,该说牧了。

甘南西部和青海接壤的边区,包括夏河、碌曲和玛曲3个县,地属青藏高原的边缘,海拔都在3000至4000米之间。这里是九曲黄河的第一曲,恰把玛曲县绕了个大半周。玛曲就是黄河的藏名。黄河的两条支流——大夏河和洮河都在这里起源。这里水源充沛,多开阔滩地。河谷宽广,形成一片片微有起伏的平岗。气候高寒湿润,适于长草,被称为亚高山草甸,是理想的优良牧场。甘南全州有草原3700多万亩,平均每亩产草165公斤,是甘南的一大资源。主要牧区就在上述3县。

这三个县坐落在高寒地区,常冬无夏,6月里会下雪,而且阴晴变化无常,忽而晴空万里,忽而大雨倾盆。我到夏河草场赴宴,算是好天气,虽遇到两场雨,不算大,也没有冰雹,大家说我福大。这里没有无霜期可言。除了一些谷地外,显然不宜于种植其他农作物;农作物中也只有青稞适应这片土地。但是,青稞播下20公斤种子,也不一定能收到100公斤粮食。甘南全州在1949年只有25万亩粮田,后来强调粮食自给,毁草种粮,最多时达110万亩,总产量不过1亿公斤。现在政策对了头,已退耕还草70万亩,1984年共收850万公斤。看来,农业在这里是搞不好的,要发挥当地优势,只有发展牧业。

我们打算到牧业的重点县——碌曲和玛曲去访问,但是主人怕我吃不消,竭力劝阻,所以只能在夏河参观了牧场。车子离开市郊不远就是开阔的草地。空气清新,使人胸襟为之一敞。正值草花盛开之季,阵阵香风,令人心醉。

车子停下来休息时,我一阵高兴,弯腰摘了满手的草花,有白、有紫、有黄,十分欣赏。不料主人却指着这些草花对向导说:“这片草地怎么退化到这样地步,你看满地是这样的花。”原来开花的不是好草,有不少还是毒草,牛羊不吃。草场退化是当前甘南牧业的一个严重问题。

当地主人支起了3个帐篷,就在帐篷里设宴招待我们。大家边吃边谈,使我了解到当前牧业发展上遇到的一些困难,草场退化据说主要是由于多年畜量超载。超载是指一片草地上负担的牲畜太多了,好草被吃掉,来不及长,毒草则蔓生,草场逐渐变质退化。

据统计,全州牲畜头数已有好几年超过了90万头。按每个羊单位需7亩草地计算(1头牛合9个羊单位),现有草地面积实际上已超载20万头。牛羊多而草少,结果越吃越不够。发展牧业不能只看存栏的牲畜头数,牲畜多不一定好。这是个牧业效益问题,在商品化之前牧民是看不到这个道理的。

有效地利用草地必须从自给牧业转变为商品牧业。也就是说,养了牲畜不是为自己食用,而是准备出卖,换得货币来购买消费品,从甘南来看,这种转变才刚刚开始。过去这几十年来,藏族牧民已过上了没有剥削的太平日子。我在合作镇通过翻译和藏民谈话,发现他们对当前生活充满着满足的乐观态度。一家人养两三头牛、三四十只羊,骑在马上扬鞭驰骋,真是其乐陶陶。当地民谚:“三十只羊、两头牛,骑上马,满山游。”当然在这种精神世界里讲求发展商品牧业是有困难的。

比如说要讲求效益,就得讲究畜群结构,多养那些强壮年轻的母畜,幼畜出生率就可以提高。及时出卖,以减轻草地负担。同样一片草地,同样定量的饲料,回收的价值就大得多了。这应当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但是在自给牧业中就难以做到。牧民们只看谁家牛羊多就算谁家富,牛羊群里壮大的牲畜多就算养得好。而这种传统的标准恰恰与牧业效益相反。效益重在出栏率,畜群结构重在生育期的母畜所占比重,要牧民从传统意识中转变过来,还得加强工作。

然而,现实却在教育牧民。草地超载,秋天牛羊吃不饱,抓不到膘,到冬天就容易死亡。这点牧民是清楚的。但是怎么办呢?近来甘南出现了一种新的办法,就是在严冬降临之前,就把畜群赶到北面的临夏去出售。关于临夏,我在前面已说过,是回民自治区。回民以务农为本,但各家各户都要养几只牛羊供自家食用。他们不从事放牧,而习惯于舍饲,各家各户把少数牛羊养在棚圈里,用饲料喂它们。这样到了冬天,既不怕寒冷的气候,也不愁饲料缺乏,因为这个地区种的是玉米,有大量的精饲料。他们在初冬从甘南牧民那里买回牛羊,舍饲一冬,长得肥肥的,过年上市,就可获得高利。这可说是商品牧业的开始。

我觉得这种区域间和民族间在牧业上的协作,是很值得有计划地推广的。这种协作可以使放牧和舍饲结合起来。甘南牧区闹牲畜超载,如果冬季把大批牛羊及时赶到临夏农区去催肥,不是可以减少目前畜群过冬大量死亡的情况发生吗?看来发展牧业也需采用农牧协作的办法。这个办法会促进牧业的商品化。商品化使得牧民明白牧业效益的意义,而接受改良草地,防止退化的措施。不仅如此,这个办法也会在经济上把两个自治州结合起来,加强民族团结。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