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孩子的国学经典(第二册):史学典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郭大侠”打动太史公

《史记》里还有不少精彩篇章,像《廉颇蔺相如列传》,歌颂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宽容大度,同时也肯定了廉颇的老当益壮,知错能改。——“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典故便是打这儿来的。

《魏其武安侯列传》则揭露了贵族内部的相互排挤和倾轧。《游侠列传》写了一群活跃在民间、专门为人排难解纷的侠义之士,包括朱家、田仲、剧孟、郭解等。朱家是鲁国人,生活在西汉初年。鲁人崇尚儒教,朱家偏偏以侠义闻名。他经常救助那些落难的“豪杰”之士,有名望的就有上百人,无名之辈更是多不胜数。

不过他从不沾沾自喜、四处显摆。将军季布落难时,曾得到朱家的救助。以后季布发达了,朱家却再也不肯跟他见面。朱家周济穷人,也总是从最贫贱的开始,不遗余力。到头来弄得他自己家无余财,每每穿着单色的粗布衣,吃饭时桌上往往只有一个菜,出门乘着一辆不起眼的牛犊车。

在众游侠中,司马迁最看重郭解,对他的介绍也最详细。郭解生得短小精悍,貌不惊人。侠客哪有不喝酒的呢?可他偏偏不喜欢喝酒。不过他性格阴狠,年轻时每有不快,动不动就要杀人。为了朋友,他可以豁出命去。平日的违法勾当也干过不少,什么窝藏逃犯、抢劫、盗墓、私铸铜钱等。

年纪渐长,郭解的为人行事也起了变化。他开始砥砺节操、检点言行,对人则“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以恩德回报仇怨,多多施与,不求回报)。唯有仗义行侠的作风没变,救了人家性命,也不自夸。不过有时脾气上来,也仍要杀人。——他的所作所为,为他赢得了不少“粉丝”。有人知道他有仇人,就暗中替他杀掉,还不让他知道。

郭解的外甥被人杀了,姐姐来找他,说凭着你的义气和名望,有人杀了你外甥,竟会找不到凶手吗?——还故意把儿子的尸体丢在路边,给郭解难看。郭解找到凶手后,了解到是外甥有错在先,便宽恕了对方,自己埋葬了外甥。人们看到这些,更加钦佩他的为人。

洛阳有两家子结仇,请郭解去调解。人家看在郭解面子上,答应和解。郭解却说:我听说洛阳许多有头有脸的人来调解,都没成功。今天你们给我面子,但我又怎能让本地的“贤大夫”没面子呢!他趁夜离开,嘱咐两家人:你们先别声张,等再有洛阳贤者来调停,你们再顺从吧!——郭解“做好事不留名”,他的名字反而更加响亮!

朝廷曾下令把全国的豪富之家迁到茂陵去,大概是为了便于监管吧。郭解虽然家贫,却也被列在迁徙名单里。卫将军替他说话:郭解家贫,不够格。皇上说:一个布衣百姓,却有将军替他说话,我看他不穷!——郭解迁徙时,地方士绅凑了一千多万,送给他当盘缠。

把郭解列入迁徙名单的,是一个姓杨的县吏,可不久此人就丢了性命,杀他的人是郭解的侄子。从此郭、杨两家结仇。不久,杨县吏的爹爹也被人杀掉了。杨家人到京城告御状,也被不知什么人杀死在皇宫外。皇上下令抓捕郭解,几经周折,终于捕获。可查来查去,郭解所犯罪行都在赦免令发出之前,按说可以免罪。

就在这时,有个儒生说了郭解几句坏话,也被人杀掉了,还割了舌头。官吏找不到郭解杀人的证据,上报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说:郭解是个平头百姓,却行侠弄权,随便杀人!这回的事虽说他不知情,却比他自己杀了还严重,应按大逆不道论罪!——就这么把郭解杀了,连家人也没放过。

司马迁评价说,郭解的相貌赶不上中常人,说的话也没啥值得记录的,然而天下无论贤与不贤、识与不识,全都仰慕他的大名,行侠的人也都引以为荣。俗话说:“人貌荣名,岂有既乎!”(人的相貌和荣名之间,哪有一定联系呢!)唉,可惜啊!

司马迁为何力挺郭解?他大概联系到自己的遭遇吧。他在《游侠列传》开篇说道:如今的游侠,虽然所作所为不一定符合义理,可他们言必信、行必果,答应了就一定守信,乃至不惜自身去救助士人的困厄,保全人家性命,还不自夸才干,羞于自吹自擂,这都是值得称颂的呢!

司马迁又说:危难的事是人们常常遇到的,包括虞舜、伊尹、傅说、吕尚、管仲、百里奚、孔子等许多“有道仁人”,全都遭受过苦难,何况才具平平、身逢乱世的普通人呢,遭受的苦难就更多!

司马迁此刻一定想到了自己的悲惨经历。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回忆当年蒙冤时的处境,说我家里穷,没钱赎身,朋友也没人来救助关怀,皇上左右的人更不会替我说话,我就那么孤独无助地被交给凶狠的狱卒……

那时候,司马迁多希望有郭解、朱家这样的侠士出现,“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前来相助呢!——这也是司马迁推重“游侠”的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