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宜之“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注重怎样更好地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型文化,致使古代中国人将主要精力放在思考“怎样更好地做人”这一问题上。从而使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带有厚重的人生智慧色彩,善于以人为思维对象进行“人化思维”,忽视以客观事物为思维对象的“物化思维”。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有关注我朋友圈和微博的读者都会注意到,我基本上每天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思考,思考怎样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怎样做一个优秀的人,怎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在做心理学之前,其实也是天天在思考,那时候思考更多的是以如何成功为导向。当然不管是思考如何成功,还是思考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这种思维更多的是站在自我的角度,以我为出发点,这是人化的思维,不太容易跳出来,这是我们思维模式存在的不足。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有些手机软件(APP)具有记忆功能,它会专门推荐一些你感兴趣的内容。一开始你会觉得挺有掌控感,这些内容满足了你的需求,慢慢你就会发现,其实你被掌控了,它们越满足你,你就会变得越狭隘。你已经消化不了其他东西,你只会听那样的音频,看那样的文章。

我们网校放了71门课,为什么要放这么多呢?其实这里面就涉及“阴谋论”。放这么多的课,你就没有时间看其他的课了,这是一个“阴谋”。我用尽全力让大家在这里学,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你再去学其他老师的课程时,就会带着跟我学习的烙印,用我的上课标准去评判他,这是第二个“阴谋”。之前就有某地方的教育处长跟我反映:我们的人都中了你的毒了,只要一上其他老师的课,全部都是和韦志中做比较的。其实我也是在利用这种以我为导向的思维。这其实也是我的一个“阴谋”。

如果我们跳出这个思维的话,我这个策略就没用了,这话怎么讲呢?能跳出这个思维的人是具有客观认知能力的,这种客观认知能力不再取决于我们吸收多少,这个老师教了多少,而是在于我在这个当中看到了什么。所以我一直在鼓励我的学员,如果你会学习,就参与进来,不要一上来就判断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你用自我的视角来衡量别人,那你还跟别人学什么。

就拿上次工作坊的事来说吧。大家都在做体验,但有位学员一直在外面徘徊,他不愿参与进来。他就觉得那没什么用,帮不了自己。他跟网校的副校长周昱表达了想法,周昱就跟他说:“你先把过去的东西放一放,这次就当作啥收获也没有,只是进来看看。”他同意了。活动的最后环节,他参与了进去,并且还写纸条哭着感谢周昱说:“这一次我收获到了!”

改变有时候就是在这一刹那。作为老师,我们在教授别人知识的时候,还要教他怎样进入那个知识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改变他的思维方式。但思维方式是很最难改变的,我之前在面试渡老师的时候,曾这样说:“我不怕你不会,我怕你原来已经有一套不知道什么拳,已经练得密不透风了!”就是这个理儿。

渡老师团队中有个女孩,电话交流总是很热情,我就感觉她是一个热情如火的人。结果面对面交流时,她只说了句韦老师好,就往那儿一坐,一句话也不说,整个人看上去冷冰冰的。我当时就感觉怎么像两个人,于是就试着和她对话,我说你是不是在防御。她就感觉我是在教育她,态度很是反抗。我说她防御系统强,她还不承认,这就出现问题了。

问题一定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在心理咨询中,我总是讲以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这个有用吗?用处不大,这是此时它地;我总讲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我和来访者在互动,这个是此时此地,但属于纸上谈兵式的,一切都是从对方的口中说出来的,没有一点真凭实据。最真实的就是直接去做件事。你不是说自己爱的能力强嘛,我现在让你去抱一个人,我看你是怎么抱的,你如果是极不情愿的,半推半就式的,你一抱我就知道你露馅了,所以督导是我的强项。每个人的防御系统都很强,平时大多数人是不太容易承认的,只有通过做事情来检验,才能明辨真伪。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帮助自己其实就是在改善消极的思维方式,帮助别人就是在改善其消极的应对方式。我说他防御系统强,并不是否定他的应对方式,而是想告诉他,他的应对方式要升级,要和当下的环境相匹配。如果你小时候防御系统强,没关系,那时候你还弱小;可现在你已经长大成人了,之前的危险也早已过去了,别人一说你防御,你还反应这么大,这就有点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