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宜之“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习惯权威思维

所谓习惯权威思维,指凡是权威所提出的观点、意见或者思想,无论对与错,都将之视作毋庸置疑的“真理”,从而全盘接受的一种思维方式。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第5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习惯权威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迷信权威人物、尊崇权威著作、喜欢求同思维。接下来我们一一来说明。

首先来说迷信权威人物,我们对待名人的学问和理论,多采取不敢怀疑的尊重式接受。侯玉波、朱滢:《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载《心理学报》2002年第34期,第106-111页。这使得一些变法之士,往往假借圣贤之士来表达自己的改革或改良思想。

同样受崇拜权威人物心理的影响,中国人一向有“尊重长辈”的规矩: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你的长辈在场,你应该尊重和听从他们。教师是父、君的代表,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保持安静,复制老师认为重要的东西或照着老师的指令去做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其次,由于尊崇权威,进而就出现了尊崇权威著作的现象。中国古代的教育自启蒙开始就教儿童背诵先贤的文章,先从启蒙教材如《三字经》和《千字文》背起,然后是《论语》与《易经》之类的经典文献。一本背诵流畅后,方可背诵另一本,这就是所谓的“包本”。在这种传统的长期熏陶下,许多中国人养成了保守的心态:当一种新事物出现时,一些人习惯从经典著作中去寻找依据,不这样做,心里就感觉不自在、不踏实。

最后,由于尊崇权威,进而就喜欢求同思维,尽可能地使自己的想法与权威相一致。中国人习惯“依葫芦画瓢”,习惯“照着”或“模仿”权威去说、去做;并且,在中国文化里,像“英雄所见略同”之类的话语,因带有较强的求同思维,一般多具褒义;像“标新立异”之类的词语,因带有较强的求异思维,一般多具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