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以中国城市中的受雇人口为观察对象,利用全国性的调查数据对他们的工作质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书共分为七章,外加一个附录。第一章以时间为主要线索,回顾了工作质量研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然后对工作质量的定义、维度和因果关系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本书研究的主题、视角和逻辑。第二章从客观工作质量的角度,利用调查数据和潜在类别分析技术,考察了工作质量各维度的组合模式和类型分布,并且用雇佣关系分化的相关理论从微观层面对此进行了解释。第三章从主观工作质量的角度,辨析了几对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对影响雇员工作特征感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两组调查数据对主客观工作质量和整体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都是围绕客观工作质量的分析,并且都把工作质量模式的成因归结为雇佣关系的分化。具体来说,第四章考察了工资、劳动合同和工作保障等问题。这一章通过梳理补偿工资理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等提出的工资决定机制,把工资与工作条件和工人权力联系起来,并借此讨论了工资与其他工作生活质量维度之间的组合模式。这一章还利用两部门模型,考察了在不同部门(以有无劳动合同为界)中的工资决定机制。第五章考察了雇员的工作技能、流动和晋升机会。工作流动是衡量工作匹配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一章使用生存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考察了影响雇员工作流动的几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了人力资本和位置资本对工作流动具有完全相反的作用。第六章考察了雇员的工作参与、权威和工作自主权。作为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衡量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工作参与和工作自主权受到该领域研究者格外多的关注。这一章的分析把焦点放在工作自主权上,利用调查数据和相应的统计技术,对工作自主权的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统计结果发现,我国城市雇员的工作自主权主要表现为以权力为中心的分布模式,而非以任务(技能)为中心的分布模式。此外,这一章还对工作自主权与工作中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间接对工人异化和工人团结等话题进行了讨论。第七章是对工作质量状况的历时和跨国比较,我们利用多个数据集建构了工作质量指数,比较了2006~2017年十余年的工作质量变化,此外这一章还从技能匹配和时间匹配的角度比较了我国的工作质量状况与欧洲和美国之间的差异。最后,附录部分展示了若干常见的工作生活质量(工作特征、工作满意度)量表,以及近年来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常用的工作生活质量测量指标和量表。本书的写作除参考公开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外,主要使用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城镇居民工作环境调查(CWES)数据以及中山大学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