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质量与雇佣关系:对中国城市受雇人口的考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者序

工作环境(working conditions)主要指的是从业者在其工作单位中,从主观上所感受到的一种工作氛围(working climate)与工作状态(working state)。工作组织与单位作为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制度载体,主要是通过其所形成和营造的独特的社会环境或者组织文化影响和规范员工的组织行为。在欧洲,工作环境研究已经初具规模,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交叉学科领域。在中国,对工作环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目前主要从工作时间、工作报偿、工作场所以及工作中的员工参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工业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使人们从农业文明中互不关联的“个体劳动”脱离出来,走向互为关联的“集体劳动”。人们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不断互动,社会交往日益频繁。这种不断互动与频繁交往使人们产生对公共品的要求,同时也发展出公共道德规范。随着公共(集体)空间和公共品在质量与数量上不断提高与增加,“集体劳动”的效率会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集体劳动”的环境以及公共空间的环境也会不断改善,这既是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文明发展的条件和前提[1]。在现代社会,工作组织是各类组织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多数社会成员的主要“栖身”场所。人们生活在社会里和工作中,工作是人们一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会给人们带来完全的满足与充分的意义。一方面,人们的工作以及工作的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这样的组织及其环境实际上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价值观与行为取向重塑的社会场所;另一方面,人们的行为也深深地嵌入了他们工作的那个单位或者说他们的职业或工作之中。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在这种环境中完成他们的社会化过程。恰恰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在工作单位中感受到的组织氛围与工作状态,对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事实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取决于参与经济活动劳动者的质量,取决于这种经济活动组织者所营造的工作环境的质量。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造就有质量的工作,它既是一个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条件。一个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首先需要创新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同时需要提高劳动者工作的质量,这是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基础。

不少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在微观个体层面,能够为人们获得幸福与满足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前提,为人们的情感满足提供必要的社会归属,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在组织中实现自我,激发潜能,为人们的自我成长和满足提供必要的公共场所;在中观组织层面,能够促进良好的组织文化构建,提高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提高组织效率,进而快速推动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在宏观社会层面,有助于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实现“新常态”下的健康、平稳,同时也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合理的预期。

按照社会学的理论,在一个组织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行为结构总是嵌入组织的结构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工作环境作为组织员工行为的结构性因素,同样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好的工作环境、工作质量,作为衡量人类福祉的重要指标,不应该也不能够被忽略在社会发展的关注范畴之外。

从学科特点来说,组织“工作环境”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从组织社会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具有明显的学科特长和优势。就研究路径而言,将组织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观点运用于对“工作环境”问题的研究,不仅使我们从学术视角对组织环境变迁的结构特征及影响机制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而且由于“工作环境”贴近现实生活实践,勾连社会成员与各类工作组织,因而也使其成为宏观与微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一个社会的景气离不开这个社会中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景气,或者组织中良好的工作环境。当一些社会成员在自己所隶属的组织中不愉快、不满意,感受不到组织的激励,体会不到其他组织成员的帮助和支持,那么,他们这种不满的感受和情绪就会或多或少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宣泄到社会当中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社会的景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一个组织的景气以及组织的工作环境能够使我们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一个社会的景气,这恰恰也是我们研究组织景气与工作环境的学术意义[2]

另外,对工作环境研究的深入,能够为组织的评估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与方法的基础。事实上,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一个组织的景气状况进行评估,这对于提高组织的效率、增强员工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加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与归属,都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正是从工作环境研究的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出发,我们从2013年开始,对中国的工作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套丛书,就是试图根据我们的田野调查和研究数据,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的工作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的观察与分析,同时也对我们前一段时期的研究工作进行一个小结。

我们衷心地期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工作环境的研究和深入。

是为序。


[1] 郑永年:《当代中国个体道德下沉根源》,《联合早报》2019年7月23日。

[2] 所以,这套丛书也可看作两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延续:张彦,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企业工作环境研究:概念、量表与指数构建”(项目编号:15BH05);李汉林,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研究:理论与方法”(项目编号:18ZDA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