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东印度公司垄断结束前后英国的所谓“自由贸易要求”
其实,从西方学者津津乐道的作为清朝行商制度对立面的所谓“自由贸易要求”角度,反而可以证明行商制度的合理性。
东印度公司垄断贸易时代,英国商业利益集团就向清政府提出规避行商“勒索”。1826年英国商务代表加拉威礼拜会广东巡抚董教增,转达英国方面对行商制度的不满和自由贸易要求。萧令裕《英吉利记》载:“初粤人贪番人之财,横索欺凌,又长吏缙绅夷夏之辨太严,持之太过急,而视之甚卑。一买办,一仆使皆官为制置尺寸,不能逾越。夷性犷悍,深苦禁令之束缚,粤海关之官商吏胥,于归公规费之外,又复强取如故,或加甚焉。英吉利积不能平,故欲改图,请互市于宁波天津。”英商猛烈抨击行商的过度勒索:“始时,洋商行用减少,与夷无大损益。今行用日伙,致坏远人贸迁,如棉花一项,每石价银八两,行用二钱四分,连税银约四钱耳。兹棉花进口,三倍于前,行用亦多至三倍,每担约银二两,即二十倍矣。”[19]行商事业风险巨大。中介贸易的性质使行商必须具备雄厚财力,一方面换取当局贸易许可,另一方面需要替外商以货易货的贸易方式预付资本,以保证贸易的顺利完成。道光九年(1829),行商流动资金链断裂导致信用危机,引起外商抗议。东印度公司大班部楼顿等,“以洋行连年闭歇,拖欠夷银,欲求整顿”,恳请“嗣后不用保商,不用买办,并在省城自租栈房,囤贮夷货”。[20]
道光十四年(1834)的律劳卑事件,是东印度公司垄断结束后,英国商人表达其“自由贸易要求”的集中表现。清政府当然也注意到“该国公司已散,即经饬商妥议,务使事有专责”的情势,但终究碍于“即使实系该国官员,亦不能与天朝疆吏书信平行,事关国体,未便稍涉牵就”的故例,最后认定“该夷目不遵传谕,声言伊系夷官监督,非搭班人等可比”为无理要求[21],而断然拒绝其诉求。总之,广东官员不认可律劳卑的商务代表名分,要求“仍饬洋商,令该散商等寄信回国,另派大班前来管理方可相安”。[22]清朝经办官员对英商自由贸易要求置之不理,墨守行商制度故例。两广总督卢坤于道光十二年(1832)奏称:
近年以来,洋商与夷商买卖,一切出口入口,货价及核算行用等项,悉照旧章办理,历久相安。凡有交易,悉出彼此情愿,不能勉强成交。如各洋商中,偶有买卖不分,该夷商尽可不与成交,另投别行交易,且可随时禀管查究,何至窜往江浙山东洋面。[23]
可见,鸦片战争前,行商制度与英国的自由贸易要求之间矛盾已经十分尖锐。但是这种矛盾,其实只不过是两种贸易特许制度之间的利益冲突,并无性质优劣之别。
综上所述,行商制度在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对外贸易需要有限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行商制度反映了农业中国的有限通商要求,其实质是贸易特许制度。在行商制度的实际运作中,风险与巨额效益并存。与行商制度配套的粤海关,其关税收入与清朝财政制度的行政方向基本一致。清政府也曾大力整顿行商制度。鸦片战争前,行商制度与英国的所谓“自由贸易要求”之间的矛盾,其实只不过是两种贸易特许制度之间的利益冲突,并无性质优劣之别。
[1] 王明前,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2] 相关研究参见顾卫民《广州通商制度与鸦片战争》,《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郭华清、朱西学《十三行贸易体制与鸦片战争的关系》,《五邑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俞如先《鸦片战争前的行商》,《龙岩师专学报》1997年2期;黄福才《鸦片战争前十三行并未垄断中外贸易》,《厦门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等。
[3] 王业健:《清代田赋刍论》,高风等译,人民出版社,2008,第95页。
[4] 中国史学会:《粤海关志》,《鸦片战争》一,上海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179页。
[5] 威廉亨德:《广州番鬼录》,林树惠译,《鸦片战争》一,第256~257页。
[6] 岩井茂树:《中国近代财政史研究》,付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95页。
[7] 《道光朝外洋通商案》,《鸦片战争》一,第67页。
[8] 北京故宫博物院编《清道光关税案》,《鸦片战争》一,第191~192页。
[9] 军机处档案,《鸦片战争》四,第165页。
[10] 许地山辑《达衷集》,《鸦片战争》一,第35页。
[11] 《粤海关志》,《鸦片战争》一,第180~181页。
[12] 《粤海关志》,《鸦片战争》一,第182页。
[13] 《粤海关志》,《鸦片战争》一,第188页。
[14] 《粤海关志》,《鸦片战争》一,第198页。
[15] 《粤海关志》,《鸦片战争》一,第189~190页。
[16] 《道光朝外洋通商案》,《鸦片战争》一,第52页。
[17] 《道光朝外洋通商案》,《鸦片战争》一,第78~79页。
[18] 许地山辑《达衷集》,《鸦片战争》一,第33页。
[19] 萧令裕:《英吉利记》,《鸦片战争》一,第29页。
[20] 《道光朝外洋通商案》,《鸦片战争》一,第76页。
[21] 《道光朝外洋通商案》,《鸦片战争》一,第119~120页。
[22] 《道光朝外洋通商案》,《鸦片战争》一,第132页。
[23] 《道光朝外洋通商案》,《鸦片战争》一,第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