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花雨:中国新诗意象探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意象鉴赏对读者的要求

一 想象力

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具有暗示和象征功能,所以会造成模糊性和多义性,需要读者创造性想象的参与。朱自清认为诗是多义的,诗的表达是“不完全”的,“诗虽不如一般人所说的难懂,但表达时,不是完全的”,如诗“用暗示,可以用经济的字句,表示或传达出多种的意义来,也就是可以增加情感的强度”,“用比喻是最经济的办法,一个比喻可以表达好几层意思”。[12]其中提到的“暗示”“比喻”等就涉及意象的功能和运用问题。朱自清还说,诗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到传达的不完全,呈示暗示性、模糊性、多义性和跳跃性,这给欣赏者带来了困难,也为欣赏者发挥想象做多种解释提供了可能。李健吾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直接从意象入手,来谈暗示和象征带给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他指出,由“具体地描绘”所构成的“意象”,“从各面来看,光影那样匀衬,却唤起你一个完美的想象的世界,在字句以外,在比喻以内,需要细心的体会,经过迷藏一样的捉摸,然后尽你联想的可能,启发你一种永久的诗的情绪。这不仅仅是‘言近而旨远’;这更是余音绕梁。言语在这里的功效,初看是陈述,再看是暗示,暗示而且象征”。[13]可见读者想象和联想的发挥,可以打开暗示和象征的宝盒,获得诗情的青睐。

意象除了暗示和象征,还有意象和意象、意象和观念等之间形成的空白,这也需要读者想象的加入。朱自清在《诗的语言》和《新诗杂话》中讲到古代和现代有些诗在意象和观念间留下空白,形成断裂,“理解整个儿的意思,这里需要读者自己来搭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读者的想象。李健吾在论废名诗时也请读者注意“句与句间的空白”,这种空白“往往是句与句间缺乏一道明显的‘桥’的结果”,解读的方法是“读者不得不在这里逗留,因为它供你过长的思维”。[14]这种表述也与朱自清相仿佛,都是强调读者的想象力。对诗歌意象的欣赏,正如诗歌创作中对意象的观察和捕捉一样,都需要有丰富的超常的想象力,唯其如此,才能领略诗歌意象以及诗歌语言所传达出来的深意和奥妙。

二 分析力

对诗歌包括意象的鉴赏,除了要求读者的想象力外,还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想象伴随着直觉和情感,而分析则建立在规范、秩序、组织等理性原则之上,从意象欣赏的角度讲,就要求读者对诗歌语言的组织和特点有所了解,特别是对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比喻、暗喻、象征等功能要加以细细品读和思考。这方面,朱自清有比较详细的论述。朱自清解诗的具体方法就是从语言分析入手进行细读,在细读中思索和玩味。在《诗的语言》中,他从缘情和组织两个角度探讨了诗的语言特点,在他看来,诗歌是精粹的语言,暗示是它的生命。他指出解诗重在分析言外之意,具体的方法就是通过对比喻的背景、文义的分析以及联想力来细细品味和了解。他在《解诗》中说:“诗人的譬喻要创新,至少变故为新,组织也总要新,要变。因此就觉得不习惯,难懂了。其实大部分的诗,细心看几遍,也便可明白的。”[15]他在《古诗十九首释》中又说:“解释比喻,不但要顾到当句当篇的文义和背景,还要顾到那比喻本身的背景。”[16]这里他谈到的细读法就是读者分析能力的体现。他提出解诗要体现两个统一:尊重诗人和超越诗人的统一;文本分析和背景分析的统一。他指出,阅读是一种“还原”现象,即到“原来的程序走一过”,包括两点:一是前表现程序,即诗人认识生活、构思作品的过程;二是传达程序,即诗人在作品中从头至尾语言形象展开的过程。这种阅读还原,是对读者想象力和分析力的一种考验。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回顾了自己读诗由“不明白”到“明白”的心理过程,意在说明对诗歌意象等元素的欣赏是需要理解力和分析力的,他说:“记得我第一次读外国诗,所读的是《古舟子咏》,简直不明白那位老船夫因射杀海鸟而受天谴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蒙昧真是可笑,但是在当时我实在不觉到这诗有趣味。后来明白作者在意象、音调和奇思幻想上所做的功夫,才觉得这真是一首可爱的杰作。”[17]朱光潜特别强调诗人和读者在“见”方面的重要性,这个“见”就是敏锐的观察力、细致的分析力,也包括丰富的想象力:“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18]

三 领悟力

对诗意的表达和领悟离不开“感觉”的丰富。王独清强调:“诗,作者不要为作而作,须要为感觉而作,读者也不要为读而读,须要为感觉而读。”[19]读者对诗歌的鉴赏应具有这样的感受力和领悟力。梁宗岱认为文艺的欣赏是读者与作者间精神的交流和密契,诗的阅读和欣赏在“妙悟”:“一切伟大的诗都是直接诉诸我们的整体,灵与肉,心灵与官能的。它不独要使我们得到美感的悦乐,并且要指引我们去参悟宇宙和人生的奥义。而所谓参悟,又不独间接解释给我们的理智而已,并且要直接诉诸我们的感觉和想象,使我们全人格受它感化与陶熔。”[20]所谓“妙悟”和“参悟”,都是强调读者的悟性,这种悟性并非理智能够驯化而来,而是诗歌阅读过程中的感性积淀和心性孕育。袁可嘉在《诗与晦涩》中详尽分析了“晦涩”的五种原因,其中第三、四种成因主要涉及诗歌创作的一些具体手段和技巧,如“情绪的渗透”,“构造意象或运用隐喻明喻的特殊法则”等。对这类诗歌的鉴赏,需要读者的勇气,“他们诚然提供了极多极大的困难,但这些困难的克服方法并无异于充分领悟其他艺术作品的途径,向它接近,争取熟悉,时时不忘作品的有机性与整体性。作为一个读者,我们恐怕只有以忍耐和努力去争取那么一个了解的奇迹……”[21]。这里还是强调读者的“领悟”,在作品的“有机性与整体性”中领悟,最后达到“了解”。

其实,对读者来讲,鉴赏诗歌及其意象,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读者既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领悟力,又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还需要有超乎寻常的分析力和理解力。金克木强调读懂诗要求读者和作者有同样的“智慧程度”[22],朱光潜强调读者的“了解程度”[23]。这些都对读者的鉴赏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朱自清于30年代评述李金发的诗的时候,曾说:“他的诗没有寻常的章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他要表现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觉或情感;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他却藏起那串儿,你得自己穿着瞧。这就是法国象征诗人的手法。”[24]“你得自己穿着瞧”,这就是对读者综合鉴赏能力的检验。

“一件艺术作品对于欣赏者的效力是一种特殊的经验,和任何非艺术的经验根本不同,它可以由一种感情所造成,或者是几种感情的结合;因作者特别的词汇、语句,或意象而产生的各种感觉,也可以加上去造成最后的结果。……诗人的心灵实在是一种贮藏器,收藏着无数种感觉、词句、意象,搁在那儿,直等到能组成新化合物的各分子到齐了。”[25]读者的心灵也应该是这样一种“贮藏器”,贮藏着鉴赏诗歌及其意象的各种经验、能力和素质。


[1] 艾青:《诗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47页。

[2] 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5页。

[3] 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175~176页。

[4] 梁宗岱:《试论直觉与表现》,《诗与真续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185页。

[5] 李健吾:《李健吾文学评论选》,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第84页。

[6] 宗白华:《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建国月刊》第1卷第6期,1935年。

[7] 唐湜:《杜运燮的〈诗四十首〉》,《新意度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第51~52页。

[8] 袁可嘉:《论诗境的扩展与结晶》,《论新诗现代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第127、131页。

[9] 穆木天:《谭诗——寄郭沫若的一封信》,《穆木天文学评论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138页。

[10] 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132页。

[11] 袁可嘉:《综合与混合——真假艺术底分野》,《论新诗现代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第205页。

[12] 朱自清:《诗的语言》,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第八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第345页。

[13] 李健吾:《鱼目集——卞之琳先生》,《咀华集》,花城出版社,1984,第110~111页。

[14] 李健吾:《画梦录——何其芳先生作》,《咀华集》,花城出版社,1984,第192页。

[15] 朱自清:《解诗》,《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第322页。

[16]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朱自清全集》(第七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第197页。

[17]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488页。

[18]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493页。

[19] 王独清:《再谭诗——寄给木天、伯奇》,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5,第109页。

[20] 梁宗岱:《谈诗》,《诗与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114页。

[21] 袁可嘉:《诗与晦涩》,《益世报·文学周刊》1946年11月30日。

[22] 柯可(金克木):《论中国新诗的新途径》,《新诗》第1卷第4期,1937年1月。

[23] 朱光潜:《心理上个别的差异与诗的欣赏》,《大公报》1936年11月1日。

[24]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5] 〔英〕托·斯·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卞之琳译,〔英〕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第134~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