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想象创造论
朱光潜着重从想象方面展开分析了意象的生成。他谈的想象,主要是“创造的想象”。他认为创造的想象含有三种成分,即理智的、情感的和潜意识的。就理智的成分来讲,根据“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这两种心理作用,创造的想象对意象加以选择和综合。“分想作用”是选择所必需的,能够把某意象和其他相关的意象分裂开,“艺术的意象有许多并不是综合的结果,只是在一种混乱的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单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去,有时也能造成很完美的意象,好比在一块顽石中雕出一座像一样”。[34]可见,“分想作用”也能造成新的意象,是一种创造。但文艺上的意象大多数还是起于“联想作用”,特别是其中的类似联想。类似联想可以把许多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生发出某种关系,产生新的意象。朱光潜用大量的诗句对“拟人”、“托物”和“变形”三种类似联想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同时,朱光潜还谈到象征,“‘象征’就是以甲为乙的符号,也可以说是一种引申义,它也是根据类似联想”[35]。由于象征大半是拿具体的东西代替抽象的性质,所以体现在文艺作品中就是以具体的意象来象征抽象的概念,不过“在文艺中概念应完全溶解在意象里,使意象虽是象征概念而却不流露概念的痕迹”[36]。朱光潜指出,“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只能解释意象的发生如何可能,却不能解释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之中何以某意象独被选择。这样,他就从“理智的”分析转入“情感的”分析。“情感触境界而发生,境界不同,情感也随之变迁,情感迁变,意象也随之更换。”[37]从境界到情感,从情感到意象,情感是“某意象独被选择”的深层原因之所在。情感不仅能够生发与之相谐的意象,而且能够“把原来散漫零乱的意象融成整体”[38]。正因为情感生发意象,连缀意象,情感是意象得以被选择、被贯通的内因,没有情感当然也就没有新鲜的意象,也就没有完整的意象,所以朱光潜反对沿用和剽窃意象,“意象可剽窃而情感则不能假托。前人由真情感所发出的美意象,经过后人沿用,便变成俗滥浮靡,就是有意象而无情感的缘故”[39]。
“理智的”和“情感的”两种成分属于意识的范畴,朱光潜还从“灵感”的角度,即从潜意识的角度对意象的生发进行了分析。依照近代心理学家的说法,灵感大半是由于在潜意识中所酝酿成的东西猛然涌现于意识,那么,“有时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在无意识中得到灵感,顿时寻求许久的意象便涌上心头”[40]。这就足见意象和灵感以及二者和潜意识的密切关系。他分析说,在潜意识活动中,想象更丰富,情感的支配力更大,这样在意识中得不到的东西往往可以在潜意识中酝酿成功。在指出意象是凭借潜意识酝酿而成的这一现象之后,他接着分析了意象为什么会在某一时刻涌现于意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意识作用弛懈时,潜意识中的意象最易涌现;而创作时的心境往往“有如梦境”[41],当然意象也就最容易涌现。关于这点,梁宗岱在论述意象的生成时也看到了,即诗人有别于常人,诗境有别于常境。正因如此,艺术家为了招邀灵感,或听音乐,或饮美酒,或喝咖啡,意在造成一种“梦境”,使潜意识中的意象得以涌现。潜意识的酝酿作用,还能带来“意象的旁通”[42]。即诗人和艺术家寻求灵感,往往不在自己“本行”的范围之内而走到别种艺术范围里去。在别种艺术范围之中得到一种意象,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番,然后再用自己的特别的艺术将其“翻译”出来。朱光潜用剑术和书画等之间意象的旁通进行了说明,并认为艺术家不宜专在“本行”之内做功夫,应该处处玩索,在对灵感的培养中获取生动的意象。
朱光潜从想象方面来阐释意象的生成,是建立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与艾青、臧克家和梁宗岱对意象形成的分析有所不同。艾青的感觉生成论和臧克家的生活赐予论有些类似,都侧重人与生活、人与时代的关系,强调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对生活的感受能力与感应能力,强调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态度,这也是他们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诗论中的体现。而梁宗岱接受的是波特莱尔、瓦雷里和里尔克等象征派诗人诗学观念的影响,他的心物契合论是建立在象征主义“契合”论的哲学基础上的,更多地强调个人的经验和内心体验,强调人的潜意识、梦境和醉态。在对人的心理特别是人的潜意识的关注方面,梁宗岱和朱光潜是相通的。
[1] 艾青:《诗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25页。
[2] 艾青:《诗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26页。
[3] 艾青:《诗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20页。
[4] 艾青:《诗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23页。
[5] 艾青:《诗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22、24页。
[6] 艾青:《诗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26、24、94页。
[7] 艾青:《诗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41页。
[8] 艾青:《诗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37~38页。
[9] 艾青:《诗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54~55页。
[10] 臧克家:《五十年间学论文》,吴嘉编《克家论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第1页。
[11] 臧克家:《生活——诗的土壤》,吴嘉编《克家论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第43页。
[12] 臧克家:《诗》,吴嘉编《克家论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第53页。
[13] 臧克家:《生活——诗的土壤》,吴嘉编《克家论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第38页。
[14] 臧克家:《新诗常谈》,吴嘉编《克家论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第67页。
[15] 臧克家:《论新诗》,吴嘉编《克家论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第9页。
[16] 臧克家:《新诗常谈》,吴嘉编《克家论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第67页。
[17] 臧克家:《生活——诗的土壤》,吴嘉编《克家论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第44页。
[18] 臧克家:《论新诗》,吴嘉编《克家论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第6页。
[19] 李振声:《编后记》,李振声编《梁宗岱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第296页。
[20] 梁宗岱:《谈诗》,《诗与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100页。
[21] 许霆:《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第60页。
[22] 梁宗岱:《象征主义》,《诗与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86页。
[23] 梁宗岱:《象征主义》,《诗与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80页。
[24] 梁宗岱:《象征主义》,《诗与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81页。
[25] 梁宗岱:《象征主义》,《诗与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82~83页。
[26] 梁宗岱:《象征主义》,《诗与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87页。
[27] 梁宗岱:《谈诗》,《诗与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96页。
[28] 梁宗岱:《诗与真·序》,《诗与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5页。
[29] 梁宗岱:《象征主义》,《诗与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76页。
[30] 梁宗岱:《象征主义》,《诗与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77页。
[31] 梁宗岱:《论诗》,《诗与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33页。
[32] 梁宗岱:《论诗》,《诗与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32~33页。
[33] 梁宗岱:《论诗》,《诗与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33页。
[34]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194页。
[35]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195页。
[36]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196页。
[37]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197页。
[38]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198页。
[39]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198页。
[40]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202页。
[41]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205页。
[42]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