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使命·担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实做强实体经济

光 梅

摘 要: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来源,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其次是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要发展实体经济。当前,我国的实体经济还面临产出效率整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盈利能力下降、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等突出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实体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表现在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缺乏等方面。此外,实体经济运营成本刚性上涨,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加大,也加剧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要解决这些问题,让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一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通过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强实体经济;二要进一步加大降成本力度,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三要通过抑制房地产炒作,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式等措施,促进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实体经济;重要性;问题;原因;对策

党的十九大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确定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实体经济战略的重要论述,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实做强实体经济,加快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在分析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之前,首先需要对实体经济的范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可以借鉴货币层次的分类形式,来看一下实体经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实体经济是制造业,可以用R0表示,这是实体经济最核心的部分,可以理解为最狭义的实体经济,就是指制造业;第二个层次的实体经济包括R0、农业、建筑业和除制造业以外的其他工业,可以用R1表示,这是实体经济的主体部分,是一般意义或者传统意义上的实体经济;第三个层次的实体经济包括R1、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除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外的其他所有服务业,可以用R2表示,这是实体经济的整体,也是最广义的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

1.实体经济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来源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实质就是其组织大规模分工协作的广度、深度和复杂程度的体现,尤其是制造业。比如19世纪中叶以来,全球范围内曾先后出现过三个全球制造业中心: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和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它们无一例外一度成为主导世界发展方向的发达国家。相反,1840年以来的中国不断衰落,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工业实力不如人,而工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数据显示,在世界工业生产的占比中,美国占38.7%,苏联占17.6%,德国占13.2%, 英国占9.2%,法国占4.5%,而中国仅占0.3%。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就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建设,制造业从占世界份额的1%提高到20%以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2.实体经济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

自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将制造业作为垃圾产业和夕阳产业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去工业化”,如今“去工业化”危害尽显。以美国为例,一方面,产业空心化拖累了中产阶层,社会需求不足。2008年之前,美国在一路“去工业化”,在这个逆向工业化的过程中,美国制造业占 GDP的比重已从1957年的27%下降到2009年的11.2%;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也从1998年的1760万减少到2010年的1150万。制造业以及相关产业的技术工人不仅创造产品,同时也创造消费。随着制造业的空心化,本来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技术部门就业的中产阶级,由于工作岗位削减而不断沦落,转移到低收入的服务业。随着中产阶级数量的减少和收入水平的下降,直接导致社会的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经济过度虚拟化。“去工业化”导致美国本土实体经济呈现“空心化”,开始发展“以钱生钱”的金融业,走向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发展之路。没有实质商品、劳务和投资基础的虚拟经济,很容易产出金融泡沫,最终导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从美国金融危机反思,只有实体经济才是真正具有强大造血功能的产业,实体经济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二)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发展实体经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加大发展实体经济力度。

从需求方来看,人们已经从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美好生活需要意味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有饭吃有衣穿,尤其这几年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人民需要的是高品质绿色生态的产品和服务。

从供给方来看,目前的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就实体经济而言面临着结构性供求失衡。我们经常听到中国人到国外海淘的新闻,而尴尬的是海淘的这些产品,中国都能生产,但是品质和国外的相差很多。所以,中国不是没有需求,而是供给严重滞后于需求的新变化,出现了失衡,我们生产的产品档次偏低、供给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当前群众的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还会延伸出更高的生活需求,这就需要有高质量的实体经济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必须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让中国实体经济真正走向高端。

二、中国实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体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了快速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2017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国上榜企业达到115家,仅次于美国。但是,我国企业更多的是规模指标占优,而在创新能力、品牌、商业模式、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我国上榜企业还与欧美国家和地区的世界500强企业存在明显差距。所以中国实体经济总体上还是不强。

(一)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1.实体经济产出效率整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约为20%,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35%的水平。从整体来看,我国工业生产仍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大部分制造企业仍遵循薄利多销的生产销售模式,产品附加值不高,直接导致了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动能。

2.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

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营业利润率来看,2012—2017年分别是6.68%、6.58%、6.08%、5.76%、6.0%、6.32%,2012—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的营业利润率是呈下降趋势的,说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获利能力在降低,同时随着盈利能力的下降,企业的亏损数量和亏损额也在不断扩大。2016—2017年又开始有所好转,说明近年来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措施已经产生了实际效果,能否持续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3.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目前,国内日常消费领域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不仅日常消费领域如此,工业领域甚至一些新兴产业同样如此。比如工业机器人领域,据初步统计,我国涉足机器人的企业已有800多家,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从事的是组装和代加工。可见,中国式产能过剩在实体经济领域还很普遍。

(二)造成中国实体经济困境的主要原因

1.科技创新能力弱,导致实体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这是造成实体经济困境的根本原因

实体经济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导致科技研发水平低下。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费用不足主营业务收入的1%,远低于发达国家2.5%的平均水平。在研发经费的拨付、研发人员的配备上,我国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由于科技创新不足,导致我国制造业大部分的核心部件都依赖进口。工信部资料显示,我国高端芯片与通用芯片的对外依存度高达95%,几乎95%的高档数控系统、高档液压件和发动机等都依靠进口,直接后果就是企业发展受制于人。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在2018年5月28日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的创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指出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2.实体经济运营成本刚性上涨,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

随着工业化迅速推进,支撑我国实体经济30多年快速发展的传统要素优势正逐步减弱,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实体企业综合生产成本快速上升。根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调研组公布的调研报告《降成本:2017年的调查与分析》显示,中国的实体经济经历了全面的成本上升。2016年,全国实体经济企业原材料成本同比上升7.21%,用地及房租成本同比上升9.7%,用电成本同比增长2.91%,用工成本同比增长6.84%,而营业收入的增速仅为2.04%,营业收入根本赶不上各项成本的增长。面对生产成本的上升,制造企业表示压力很大,所以就有了最近几年的实体经济外迁潮、关闭潮。除此之外,中国企业的税负也比较重。如果这些成本一直过高,企业没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从长期来看,企业就无力进行升级换代、技术改造和科研开发的投入,最终导致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3.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加大

由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传导路径不畅通,特别是金融、房地产领域的快速膨胀和过度投机行为,导致出现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企业“弃实投虚”的现象,加剧了实体经济的困境。据测算,我国工业平均利润率仅在6%左右,而证券业、银行业平均利润率都在30%左右,金融领域的利润是工业领域利润的4~5倍,甚至5~6倍。资本是逐利的,哪个行业的利润高,钱自然就流向哪个行业。除金融领域外,我国房地产业的无序发展,也严重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由于部分地方政府长期过度看重房地产对GDP、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甚至一度将之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支持,采取宽松的融资手段。在2017年之前,全国贷款增量主要是来自房地产,从这个意义上讲,房地产绑架了太多的金融资源,导致众多金融“活水”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最终的结果是不仅使房价严重脱离国情、超出居民的购买能力,而且使房地产形成较高的盈利能力与财富积累能力,导致许多实体经济企业从实业转向投机,把投资重点转移到房地产业、银行理财与信托投资上来,对实体经济造成了挤压。

三、发展中国实体经济的对策

(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做强实体经济

解决实体经济的问题,首先要建设制造强国,因为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制造业,抓住了制造业就抓住了国民经济的命脉。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

当前,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反思脱实向虚的发展模式,重新聚焦实体经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振制造业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我们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如何建设制造强国?

1.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

今后要着力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不断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我们现在强调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者必须同时发力,不能偏废。

不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创新始终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引擎,通过创新可以促使企业焕发新的生机。第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创新提供人才支持。第三,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实体经济创新活力。

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一是运用互联网改造升级制造业,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二是注重大数据分析,实现大数据对制造业的覆盖与塑造。三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制造业企业的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的全面智能化,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运行效率。四是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大力推进制造活动与生产性服务活动融合。通过把更多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要素嵌入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从而大幅度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及其附加值,形成服务制造业发展新业态,这也是我国先进制造业获得更大发展的一个基本点。

(二)进一步加大降成本力度,减轻实体经济负担

降成本方面,主要是降低税负、营商成本、社会保险、物流等各方面的成本,切实提高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比如,国家重点在降低税收成本和营商成本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2017年,全年减税降费1万亿,企业税费负担大幅度降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8年还将继续推进减税降费,预计将减税8000亿、降费3000亿, 整体规模将超过1.1万亿元。营商成本方面,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营商成本的核心,仍在于企业所面临的条条框框太多而且不合理,各种证的门槛太高,审批流程过于繁杂、拖沓。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下大力气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比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实施“先证后核”改革,审批时限由30个工作日压减为2个工作日,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办事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审批时间每缩短一天,企业就可以早一天投入生产,创造利润。

(三)促进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没有实体经济的崛起,中国的经济一定不会有未来。只靠房地产、金融支撑的经济是建立在沙土之上的,没有牢固的基础,必然会倒塌。这就需要抑制房地产炒作,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1.抑制房地产炒作,回归房子的居住属性

要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加快以行政性调控为主到以经济杠杆调控为主的转变。纵观2016年以来的房市调控思路,除传统的限购、限贷外,还叠加了供给端的变化,调控的思路正在围绕“住房不炒”的理念全面展开。

很多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是一个单一的供应市场,其实应该是多层次、多主体的。比如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等通过提供共有产权住房,着力满足城镇户籍无房家庭及符合条件新市民的基本住房需求。全国13个城市开始试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以增加租赁住房供应。还有探索“租购并举”“租售同权”制度,通过政策层面予以保护,逐步使租房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获得与买房居民同等的待遇,破除“买房才是安居”的固有观念。通过开征房地产税,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等等。这些措施,从长期来看,是有利于抑制房产炒作的。如果房地产不存在炒作的机会,那大家手中的闲钱就会寻找新的流向,这样就增加了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可能性,即使我们把钱存到银行或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因为房地产不再是暴利行业,银行自然会在投资或放贷的时候考虑实体经济。

2.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

目前的金融市场中,传统商业银行承担了社会融资总额的90%左右,而资本市场仅仅占10%左右。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而且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不能提供充足的抵押物,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信贷资金,这就需要依靠债券、股票、商业票据和金融租赁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资本流向发展前景较好的优质企业。

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现实中很多小微企业是达不到上市要求和标准的,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为此,国家决策层着重强调: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展普惠金融业务,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些政策总的要求是引导资金更多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更多地投向小微企业。比如2017年9月在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中,蒙牛集团CEO卢敏放提到了一个案例——“数据网贷”业务。该业务就是通过信用传输方式,以蒙牛信用为依托扩展至上下游,享受低于同行业定价整体水平的融资利率,积极扶持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及奶农,这是一个典型的金融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实体经济路线,通过金融手段,将产业链上下游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这就给我们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路,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方面也可以整合利益链上的信用来解决一些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群慧.论新时期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7 (09).

[2]铁流.制造业对中国崛起到底有多重要?[N].瞭望智库,2016-04-10.

[3]实体经济发展困境解析及对策[N].经济日报,2017-02-27.

[4]金辉.建设制造强国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N].经济参考报, 2017-04-25.

[5]丛屹,田恒.房地产“双重效应”下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分析及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

(作者单位:中共石嘴山市委党校、石嘴山市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