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语译(增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不怕生,就怕熟——古今詞義的變化

古代有些詞,如「人」、「手」、「大」、「小」、「牛」、「羊」等,直到今天,詞義都沒有甚麼改變。但這類詞只是常用詞中極少的一部分,其餘大部分都發生了變化。變化有大有小,但無論怎麼小,畢竟是在變。忽略這種變化,粗心大意,便會出錯。

詞義變化的類型

詞義的變化並非漫無規律。一般來說,主要是詞義所指的範圍起了變化。

詞義擴大

有些詞義擴大了。例如「江河」這個詞,今天我們都知道泛指一切江河,但在先秦時代,「江」指「長江」,「河」指「黃河」。下面是幾個詞義擴大的例子:

詞義縮小

有些詞義的範圍不是擴大而是縮小了。例如「親戚」這個詞,最初是指「父母」。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一句。據《史記》記載,頃襄王三年,楚懷王在秦國死了,秦國把他的靈柩送回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楚人都哀憐他,如哀傷父母逝世一樣)」,可見「親戚」這個詞指的是父母。後來這個詞又指所有直系親屬,甚至把宗族內外的親屬都包括在內。現在這些詞義都消失了,「親戚」只是指旁系親屬。

詞義轉移

詞義還會轉移,由甲變為乙,超出原來詞義的範圍。例如:

◎「習」

「習」是指小鳥模仿大鳥反復飛翔的意思。但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這個句子裏,「」是「反復練習」的意思。這個意思雖從本義引伸,但和本義已沒有甚麼關係。

◎「字」

春秋戰國時,「字」這個詞並非指文字。「字」的上面是「宀」,表示一間屋,所以其本義是在屋裏生孩子,後來又引伸為哺育、撫養、出嫁、管理等義。大概從秦始皇開始吧,「字」才指「文字」,已沒有原來的意義了。

新詞換舊詞

有些詞已被淘汰。例如:

◎「塈」這是古代的「愛」字。

◎「奰」發怒的意思。

(以上兩詞均見於《詩經》)

有些表示同一意義的詞,今天已用另一個詞代替。例如:

◎「叟」用「老頭」一詞代替。

◎「噬」改說為「咬」。

辨別詞義是複雜而細緻的工作,粗心大意不得。所謂「不怕生,最怕熟」,這倒是一條寶貴的經驗。生疏的詞會引起我們的注意,有時還會提醒自己翻一下工具書;熟詞可不同了,如上文所舉的,都是一些常用詞,見慣見熟,似懂非懂,也就最容易忽略過去,不是望文生義,就是用現在的詞義去解釋古代的詞義,以致誤解或誤譯,這都必須避免。

經典小故事

一足音樂家,足矣!

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秋》,記載了魯哀公問孔子的故事。魯哀公問:「聽說夔(古代音樂家)只有一隻腳,未知可信不可信?」孔子告訴他,夔是重黎從草野貧賤中引薦給舜的,舜任用他作了樂正(主管禮樂的官)。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使普天之下都受到音樂的教化。重黎想再增加樂師,舜說「若夔者一而足矣」。孔子於是說:「夔一足,非一足也。(有夔一個就夠了,不是說夔只有一隻腳啊!)」古代的「足」,本義是指膝蓋至足趾部分,後引伸為充足、滿足、值得等意思,和現在「腳」的含義不同。魯哀公不了解詞義的差別,所以鬧了這個笑話。

練習一

一、細讀下文,在括號內圈出代表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1.先生╱孔子╱丈夫)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2.確實╱一定╱一貫)似(3.重疊╱相重╱連着)有(4.憂慮╱擔心╱傷心)者。」而曰:「(5.是的╱對的╱然而)。昔者吾(6.舅公╱公公╱舅父)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7.政治╱政府╱徵稅)。」夫子曰:「小子(8.認識╱懂得╱記住)之,苛政猛於虎也。」

(節錄自《禮記•檀弓下》)

二、試根據上文,把下面兩句譯成白話文。

1.夫子曰:「何為不去也?」

 
 

2.苛政猛於虎也。